趙得林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應該重視情感教育,時時刻刻應把基礎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結合起來。
關鍵詞:數學;教學;情感;教育
作為教育一線的初中數學老師,我認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尤為重要。沒有情感的教學如一潭死水,沒有生機活力,也不能維持太久。
一、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感到數學無處不在。新課標要求數學課堂教學應將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在教學中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讓課堂生活化。例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在教室中要確定學生的座位,選擇適當的參照點規定排和列,如(5,3)表示第5排第3列的同學,引進有序數對,學生便明白在平面內確定位置必須用一對有序數對。這樣學生通俗易懂,對數學很感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圖形與空間方面的內容有一定認識,利用幾何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讓數學回歸生活,使學生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如在學習了“圓的認識”后,可以組織學生對“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生活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在實際應用中,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
學數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例如,學習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分析比賽,在一次比賽中,某運動員前6次射擊共中52環,如果要打破89環的(10次射擊)的記錄,第7次射擊不能少于幾環?
設第7次射擊的成績為x環,由于最后3次射擊最多共中30環,要破紀錄則需有:52+x+30>89,即x>7,就是說第7次射擊的成績不能少于8環才有可能破紀錄。
再如,利用學過的對稱的有關知識可以設計美麗的圖案,可以作為商品的圖標等。奔馳的圖標
二、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學做人
數學教學就應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學習做人。學做人,就是要使學生鑄造自己健康的人格,使自己成為符合社會需要、時代需要的人。為此,教師要努力使數學過程成為學生思想品德的內化過程和新行為規范的同化過程,以教學藝術為支撐引導學生把學做人轉變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數學中的發明和創造是世界數學發展史中光輝的篇章,這樣豐富的極具說服力的數學史料,再加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所提供的大量數據和統計材料,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勤奮自強的情感教育的極好素材。作為數學教師應以新的教育觀念為指導,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善于挖掘、展示中學數學內藏的情感因素。例如,“三角形穩定性”這個簡單而枯燥的數學概念,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了如下設計: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察并思考,為什么雨棚的支架要做成三角形?而工作臺燈的支架為什么制作成四邊形?在這個背景下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自己發現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應用實例。緊接著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將建筑工地上一臺臺大吊車、一幢幢摩天大廈成三角形的結構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借助于一個個三角形來碰擊學生的心靈,讓民族自豪感在孩子的心田里沉積。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數學教學中把它融入進去,給學生以啟發。如,七年級下冊統計調查部分,收集數據時提前布置這樣的調查問卷“本學期你為父母洗過幾次腳”,然后對其進行分析做出統計圖,針對結果讓學生談談感受。
三、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
數學作為人類智慧最原始的創造,剛一產生就與美緊密聯系在一起。其結構的完整、圖形的對稱、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簡潔,無不體現出美的要素。它的美充滿了整個世界。利用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思維,加強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幫助學生了解數學中的美,在學數學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
比如,三角形三條中線、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高總是會交于一點,這種現象并非巧合,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蘊藏著的一般規律。黃金分割數“0.618”這一數字,按此比例分割線段做成像框會給人以非常協調的感覺;它可以十等分圓,做成一個正十邊形,如果把對角線連接就會做成正五角星。
以上僅僅是情感教育中的幾點,我們應善于不斷挖掘蘊含在數學中觸發學生情感的東西。總之,把情感教育融入數學教學中,將會對我們的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要著眼于現代教育的需要和未來教育的穩定發展,我們既要教書又要育人,二者相輔相成,情感教育不可低估。只要我們加強學習、系統地培養學生的情感,相信在未來的教學育人生涯中,我們會少一些遺憾之事,多一些美好回憶。
參考文獻:
[1]許盈.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9.
[2]尹松青,陳為民.數學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興趣的培養[J].中學數學教學,2010(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