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蘭
摘 要:歷史屬于一門“遙遠”的科學,具有“不易接觸性”,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借助圖片、語言、錄像等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氛圍,多方面刺激學生感官,身臨其境,去感知歷史,準確理解歷史知識,掌握必要的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此確保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情境教學;創設;應用 一、借助圖片、實物,創設應用情境教學
就歷史而言,所敘述的都是過去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而教師的敘述很難讓學生留下直觀印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直觀教具來再現歷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那些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可以圍繞章節內容,展示相關的歷史圖片,并進行必要的解說,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降低新課題難度,逐漸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準確把握新的知識點,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緊隨教師思維,把握重點、難點知識。在學習戰爭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地圖,構建空間概念,在講述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的時候,要展示人物圖片,在講解古代著名工程,比如,秦始皇兵馬俑、都江堰,要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模型等,借助這些圖片、實物等,折射出不同社會背景下歷史的本來面目,再現歷史,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感受,準確理解相關的知識點。
二、利用語言、情感,創設應用情境教學
就創設情境而言,語言是最普通、最常用、最直接的教學形式,要利用教學語言的隨意性、技巧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真摯而飽滿的情感,生動、形象地描述歷史長河中的動人故事,利用語言的獨特魅力去描述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慷慨悲壯的人物命運,不斷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達到師生情感交融的目的,觸碰學生內心的最柔軟處,使他們將感性認識有效上升為理性認識。以“黃海海戰”為例,需要講述鄧世昌的英勇事跡,即“致遠號”在被日軍魚雷擊沉之后,鄧世昌和所有將士全都落水,在生死邊緣上,有人遞給他救命稻草——救生圈,但他拒絕了,而愛犬拼命地咬住他的辮子,想要救出主人,但鄧世昌決心以身殉國,把愛犬按入水中,帶著滿腔的悲憤、遺憾沉沒在黃海的驚濤駭浪中。在講述的時候,教師充分利用語言與情感,仿佛身處歷史長河中那驚心動魄的場面中,以旁觀者身份重現歷史,展開課堂教學,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鄧世昌那種不怕犧牲,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學習他這種高貴的品質,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三、借助游戲,創設應用情境教學
游戲是初中生所喜愛的,對于剛學習歷史的他們來說,教師要全方位分析他們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圍繞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游戲環節,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迅速融入新課題學習中,掌握學習歷史的重要思維,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春秋戰國的紛爭”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已有水平,合理劃分小組,小組成員需要詮釋不同的角色,代表春秋戰國時期的某個國家,并以歷史背景為切入點,讓代表不同國家的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歷史闡述,利用游戲情境,感覺已穿越時空隧道,身處那個亂世,深刻感受那個時代的無奈與熱血,深刻理解關于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國家的紛爭內容,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借助秦的發展理解秦國崛起的必然性,根據齊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理解齊桓公稱霸的必然性,把零散而繁雜的歷史知識點串聯起來,不斷完善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四、優化利用多媒體,創設應用情境教學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多媒體技術日趨完善,被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有利于促進新課標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集圖片、聲音、文字等于一體的特點,合理創設并應用教學情境,刺激學生感官,吸引他們的眼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以“鴉片戰爭”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截取具有代表性的“鴉片戰爭”視頻,利用獨特的炮火聲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炮火聲的沖擊力,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置身于1842年鴉片戰爭現場,深刻感受英國殖民者的肆意侵略,清政府的無能,準確理解、記憶重要知識點,把握好章節內容主線,還能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培養更多優秀的品質。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創設與應用至關重要。教師要根據章節內容,以不同歷史知識特點為切入點,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技能,學好歷史學科,提高自身的歷史水平。教師必須認真研讀課本內容,注重自身教學技能的提升,不斷提高自身跨歷史能力,創設符合初中生認知能力、認知結構的教學情境,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以此不斷促進新時期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符合素質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走上長遠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周建吉.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設與運用[J].科技視界,2015(1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