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松
摘 要:教育定位于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就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師有責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創設教學情境,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多個角度闡述了創新能力培養在教育中的靈活應用。
關鍵詞:創新;教育;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創新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而教育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石,創新人才的數量決定著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地位。隨著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就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師有責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會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運用知識,達到一種自身的超越,從而使創新意識在不知不覺中爆發,創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勵學生創新意識
情境教學是一種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通過教師創設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能激學生思考的氛圍,使學生在客觀情境中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其相應情感,由此引導學生關注教學內容,產生積極的態度傾向,把激發的強烈情感投入學習中,進而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教師應勇于創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獨特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巧設疑問,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再次,教師要鼓勵學生每一個具有新意的想法,珍惜他們每一個帶有創意的言行。
二、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強調接受和掌握,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的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會削弱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轉變學習方式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沒有求異就沒有創造,求異往往成為創造的開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求異,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專家,要敢于對權威、對理論、對教材、對教師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創新能力離不開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創新的實質是對現實的超越。要實現超越,就要對現實獨具“挑剔”與“批判”的眼光,對周圍事物善于發現和捕捉其不正確、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意識地觀察和思考一些問題,通過這種日常的自我訓練,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和大腦靈活性,積極參加創新實踐活動,嘗試用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只有在實踐中人類才有了無數的發現、發明和創新。實踐又能夠檢驗和發展創新,一些重大的創新目標,往往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才能最終確立和完善。人們越是積極地從事創新實踐,就越能積累創新經驗,鍛煉創新能力,增長創新才干。創新是通過創新者的活動實現的,任何創新思想,只有付諸行動,才能形成創新成果。因此,重視實踐是創新的基本要求。
總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我們的課堂抓起,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文化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在當前強調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深遠的意義。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創新人才的偉大事業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我們一定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創造性人才,以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董菊初.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3]張孔義,方龍云.語文教育科研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4]楊章宏.教育實驗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陳向明.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李偉勝.實驗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