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楷
摘 要:在知識教育現狀中,初中思想教育是學生學習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一門學科,是端正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最關鍵的階段。在現階段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毫無創新意識,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觀念,因此,在當前的教育中,保證教育方式的新穎,為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針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創新,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創新;對策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當前教育形式的弊端是沒有創新意識,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形成阻礙。為了打破這種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對當前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談談怎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創新能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
1.忽視思想品德這門學科
對于思想品德這門學科,大部分學校把它當做一門不重要的課程。在教學中也主要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去教導學生,在農村中學,很多學校沒有專業的思想品德教師,都是由語文、數學老師來兼任。甚至有的教師把它當做選修課程,認為不是特別重要,也沒有花費太多心思和精力放在教學上,以完成自己任務的態度去對待它,這就導致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對這門學科也提不起興趣。
2.思想品德教學方法陳舊
初中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關鍵時期,然而,如果在教學課堂上教育方式枯燥無味,毫無生氣,那么學生的興趣也將會降低,一個好的氛圍及環境,能使教學質量提高,提高學生興趣,以至于能使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得到提高。在創新時代,呆板的教學模式往往不適應學生的特點,不適合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如果教師不能在課堂上有所創新,勢必造成學生的接受能力弱,不利于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
3.學生學習主動性差
學生最了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問題,學生會有新的見解或評論,會有較強的表現欲望,這時不妨向老師提出來,或給老師一些建議,哪些難以理解的理論可以用例子或者實踐來講解,會比照本宣科地講解更容易理解。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創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重視初中思想品德學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德育是非常重要的,樹立良好的品質和堅強的人格是每個人的核心任務。學生怎么做人、做事,對他將來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初中剛好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成長的最好時段,因此,在這個階段確立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每個思想品德教師應該予以重視的。
2.提高創新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關系到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會難以讓學生投入其中,在一個輕松活躍的環境中,引發學生的興趣,再以創新的實踐人物模擬,讓學生真正投入到書中,通過體驗,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道德水平。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有更好的實踐,能夠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價值觀念呢?最好的辦法是開設實踐體驗活動。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的“兩代人的對話”這一章節,在課堂上開設學生出演母親與女兒兩個角色,真正融入故事中,大概情景是這樣的:女兒回家進房間后,看到媽媽正在看女兒抽屜里的日記,女兒霎時間愣住了,心里的想法是媽媽怎么可以偷看自己的隱私?而媽媽的想法只不過是想知道女兒心中裝的是什么而已?接下來發生的有可能是女兒氣憤破門而出,媽媽道歉卻得不到女兒的諒解等。讓學生出演這一幕,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這個角色的心理,然后可以分析這種結果對雙方帶來的利弊是什么?怎樣解決這件事情最妥當?這樣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在出現情感矛盾時用最用合適的方法去解決。最終讓學生明白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應該與父母靜下心好好地溝通,互相體諒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諦。
3.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針對自己的難點、弱點可以向老師請教,教師予以教導、指點,運用有效的方法,怎樣講解能讓學生理解,設計一個問題將采用大膽的教學方法去挑戰,并非用提前準備好的材料去講解,必要時可以應用多媒體、影視等來更加生動地講解,讓學生理解并吃透它,真正做到活學活用,根據學生的問題,運用恰當的方法,以便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總之,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應當予以重視,因為這是一門對中學生身心發展非常重要的課程,有趣的課堂講解,創新的課堂實踐,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挖掘和探索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能使學生體會到在書上學不到的知識,需要教師在初中思想教育中不斷創新與研究,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思想品德教育。
參考文獻:
[1]潘映紅.淺析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成功:教育,2013(1):243.
[2]陳剛.“學案導學”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讓“學案導學”回歸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質屬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4):51-52.
[3]方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1(21):1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