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引入課題提供感知階段,實際上就是實驗教學階段,它是課堂教學的起點。第二個階段為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階段,包括發展感知、理性加工、科學抽象、科學思維,定義討論等環節。它實際上就是物理理論教學階段,它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第三階段為應用鞏固階段,包括訓練與應用、逐步深化、歸納小結、解題方法指導、培養能力等環節。這個階段為習題訓練階段,是掌握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階段。在課堂教學中,這三個階段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在這三個教學階段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擺在教師面前最實際的問題。
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呢?首先,要求每個學生都會主動預習。學生積極主動地預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激勵。基礎好一點的學生也許會主動預習,預習的效果可能會有一點效果。但有的學生在預習時找不到預習重點,只是把這節課的課文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并不知道這節課的內容是什么,該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概念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解題時依樣畫葫蘆,題型稍有一點變化就不會做了。這部分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徹就更談不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了。基礎不好的學生根本就不會主動預習,他們坐在教室里無所事事。一堂課里他們不知道該干什么,不是睡覺就是看課外書、講小話。物理教師怎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主動地預習課文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一、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
初中物理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有趣,每節課前都有一兩個小問題。教師要運用好這些小問題,在提出這些問題時要別出心裁,問題的提法要足以引起所有學生的注意和興趣。當所有學生被吸引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中來,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緊密聯系將要學習的物理知識,提出趣味性強、直接而具體的問題。問題只有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才能被學生注意和選擇,學生才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這一環節決定這堂課的活躍程度和學生是否是課堂學習的主體。
2.猜想驗證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得出結論(這個結論可能不夠完整,可能不夠嚴密,甚至是錯誤的猜想、錯誤的結論)。然后師生共同用物理事實、物理實驗或數理邏輯的方法去驗證。例如物理探究法常用的控制變量法、類比法、轉換法、實驗科學推理法,通過實驗總結得到物理規律,從而形成物理概念。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推理得到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并且學生有一種像科學家那樣探索未知領域的感覺,有一種成功后的滿足感。這一環節是物理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要精心設計。
二、用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組織教學內容
初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大多數是在大量物理實驗、物理事實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來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不同,其抽象概括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也不同。教師要按照其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組織教學內容,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滲透基本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會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這在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涯中默默地發揮作用,受益終生。
例如:速度、密度、壓強、比熱容、功率熱值、效率、電阻等知識是反映物質或物體在結構或性能上的某一屬性,可用“比”的思想方法組織教學:速度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密度比較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多少,壓強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比熱容比較不同物質容納熱的本領,功率比較做功的快慢,熱值比較燃料完全燃燒放熱的多少,效率比較有用功占總功的份額,電阻比較導體的導電性能。例如:功、焦耳定律用特殊情形法去組織;液體的壓強,導體的串、并聯主要用演繹的方法去組織;透鏡成像、物體變化、內能的改變用因果對稱的方法去組織。
三、怎樣有效地組織學生
1.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小組
初中生追求個性化,但在教室里我們又不能過分追求個性化,應按照學生的基礎情況來分組,一個學習小組中要有基礎好的、基礎一般的、基礎較差的學生,一個小組的人數以六到七人為宜。
2.成立學習小組在學生管理中的優勢
按小組管理學生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團結,使學生樹立團隊精神,他們可以一起討論問題,這樣基礎好的學生會帶動基礎差的學生融入這個學習小組中。教師要對每個學習小組進行評價,小組里每個學生的進步是小組的榮譽,這樣小組里的學生會團結起來,互幫互助,學習起來更有勁頭。
參考文獻:
何新貴.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 中學教學參考,2013(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