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朱艷榮
摘 要:生活的源頭也就是作文的源頭、語言的源頭。教師布置什么樣的作文才最適合學生?作文評改中,教師角色的定位是什么?這些因素都是制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作文指向;作文布置;作文評改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研究更加深入,但由于環境和師資以及生源的差異,我所處的農村學校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水平的提高還不盡如人意,這也直接影響了小學語文的整體教學質量。下面筆者根據多年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際,談一下對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真切認識。
一、明確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作文指向
教師除了需要明晰新課程標準的年段教學目標外,還要從實際出發,設身處地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從學生的現狀出發,找準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把握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方向,明確指向。不可否認,最新小語教材的作文訓練編排不適應所有的學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是必然的。所以,我們要靈活使用教材,實現基于教材的再創造,做到二次重構再開發利用,做到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使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作文指向更鮮明,使學生更易于、更樂于進入農村小學語文作文訓練的新天地,并樂此不疲。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組“口語交際·習作一”中的習作設計,教師如何在口語交際環節由模擬走向現實,集思廣益,由學生利用QQ或微信,有的通過親戚朋友,能與遙遠地方的小學聯系上,給學生充裕的習作準備時間,在能聯系上的同時,在班級展示他們聯系的收獲,然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平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建立“手拉手”活動的興趣,通過活動寫信。至于書信格式,在動筆前復習一下即可。真正聯系上的要寄出自己的書信,加強聯系,以持續開展“手拉手”活動為終極目的,而不是以寫完書信為目的,這次習作的真正指向是生活,就是說學生習作的源泉來源于生活,而且習作又回饋于學生的生活,這樣就形成了學生、習作與生活的完美鏈接、有效融合。
二、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作文布置是一個關鍵
教師應做到用教材而不惟教材。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教材中每個單元的作文視為作文布置。首先,我們要重視教學、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前置作文布置,或后置作文布置,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得要重組教材,這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但行動起來卻要費一番心思,是教師能力的集中體現。其次,教師要會布置作文,所謂會布置,就是教師不能簡單地“拿來主義”,把課本現成的題目直接拋給學生,教師要預設大多數學生能否接得住這個題目,能否寫出內容來,寫出來的作品是否發乎心聲,是否有真情實感,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布置作文。語文教學作文難,難于上青天。老師一提作文課就是布置作文、提出要求,學生限期交上習作,學生一提寫作文,普遍頭疼,無樂趣可言,老師最怕作文課,在語文公開課上,敢上作文公開課的鳳毛麟角,其實,作文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作文課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個全方位的展現,是語文教學的落腳點,最能綜合體現語文教師能力素養以及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性。
三、創新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提質的重要一環
作文評改需要專門的課堂,一堂完整的作文評改課,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是作文教學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但往往作文教學的課時會被擠占,甚至忽略。造成了有習作無評改,有數量無質感的習作泛濫。學生作文本上除了課標要求的量外,也有些超量練習,但評改的痕跡只是寥寥幾筆帶過,師評或學生互評的語言干癟無味,不對題不對癥,有批之痕跡,無評之效果。一直以來作文教學后勁不足,有一次算一次,得過且過,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沒幾個所謂的“寫手”。這是我們不能創新作文教學、不能正確操作作文教學、不能正確認識作文教學的后果,是學生作文之悲哀。試想,作文評改這重要一環都被我們忽視,提質作文只能是空談妄想,所以,教師一定要設計好作文評改課,上好作文評改課,教給學生評改的“武器”。學生學會評修作文,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大幅提升,形成以評促改、以改促寫的作文課氛圍。古語云:“文章不厭千遍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我們的作文評改課堂,要呈現評改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文交友、以文會友的局面,使學生沉浸在習作欣賞、評改的海洋中并不斷提升作文水平。
總之,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用智慧和真情為學生打造幸福的語文課堂。明確作文指向,熟諳作文布置,創新作文評改,使學生能從實踐拓視野,能因生活勤動筆,能用我筆寫我心,能用我心抒我情,能用我情寫我文,能用我文靚生活。
參考文獻:
[1]李金平.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淺談[J].學周刊,2015
[2]王嬌.淺談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心得[J].東方青年·教師,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