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蘭君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物質上有了極大的資本積累,教育體制也逐漸完善,與過去艱難歲月相比,當代初中生擁有更優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但這一代青少年的責任感卻在逐漸減弱。特別是城市里的初中生,他們在學習期間不需要承擔過多的家庭勞務,大多是備受父母寵愛的小皇帝、小公主,猶如溫室里的花朵,在細心呵護中長大。這樣的成長狀態使當代青少年在面對責任時準備不足,缺乏責任感,同時也不具備相應的責任能力。
那么,在學校里,作為責任教育的基礎,責任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必須使學生意識到責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責任教育表現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注重實際認知,充分強調其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責任教育不是突擊性的文化灌輸,而是一項漫長的素質教育過程,應做好長期工作的準備。
責任教育的共分為四個階段:責任意識、責任情感、責任能力、責任行為。相對應的德育主線是“感知責任—引導責任—嘗試責任—主動負責”四個層次。
培養初中生責任意識的方法主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切入點進行。父母與子女在生活上密切相關,其言行舉止都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家長應積極參與到責任教育中來,通過言傳身教,做好表率,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使子女自然而然地繼承和發揚責任傳統。學校開展的各項教育工作均以責任教育為出發點,從提高責任意識、樹立責任感、完善責任能力、培養責任主動性為主要目的,在德育課程中有針對性地依據每個學生的自身情況制訂方案,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責任的認識和行為。引導學生主動承擔相應的職責,切實感受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從而萌生責任動機,履行自己的責任,來達到責任教育的目的。責任教育應從實際出發,由身邊的小事做起,制訂切合實際的責任體系,實行合理的獎懲制度,讓學生能在實踐過程中主動擔負責任,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到賞罰分明,公正公平。
班主任在學校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不僅是一個管理者,更是一個引導者。筆者作為一名班主任,在班級的管理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的感知啟蒙教育有了初步認識。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思想和心理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從社會角度來說,他們在為步入社會做好準備,準備承擔起他們的責任。什么是責任?學生只能從字典中讀懂表面的意思,而對于責任中所包含的內涵卻不清楚。現在的學生特別是本校的學生,家庭條件都比較優越,很多孩子從小到大不僅沒吃過苦,連挫折都很少經歷,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不敢勇于去面對、去承擔,缺乏責任感,沒有主人翁的精神,缺乏對社會的認同感。
那么對學生進行責任感的啟蒙教育實際上就是讓學生明白如何支配自己,做生活的主人,使學生在獨立的同時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該怎樣去做,以及預見在完成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及時找到正確的方法。責任教育的任務,在于強化學生對責任感的認同,并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地去感染和熏陶學生。讓學生清楚地知道他們現階段的責任是什么,未來的責任是什么,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端正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
筆者在班級管理中嘗試讓學生自行設立班規和班訓。以往設立班規班訓一般都是班主任完成,這種做法會導致學生缺少一種班級歸屬感,認為學校是管人的地方,班主任則是壓制學生的人,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該做的任務推三阻四,分外的工作一概不理。如果讓他們自行設立班規班訓,首先是讓學生有當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其對班級的整體意識;其次是增強他們的責任感,通過設立班規,他們就更清楚什么事情是應該做的,什么事情是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
其次,本班設立了圖書角,由每個學生輪流做圖書管理員。這樣做的目的除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外,能使每個學生對班級都負起責任,班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和班干的責任,每個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讓學生在管理中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培養責任能力,更好地為班級服務。
第三,每周開展班會課引導學生培養責任意識。本校每周下午第八節課都設置班會課。班會課既可以是有專題的主題班會課,比如,可以設置“我們如何增強自己的責任感”“我可以為班級做什么”“小小的我,大大的責任”等主題,也可以是對班級上周情況做評價的總結班會課。無論是哪種班會課,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學校應盡的義務,在社會應盡的責任,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責任意識。
在班干任命上采取輪換制,每個學年都會重新進行班干的選舉。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打破班干“終身制”,通過班干的競爭選舉,提高班干的服務意識,增強責任感。
在班級中實行值日班干。本班的班干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固定班干,由責任心強、學習成績較突出的學生擔任;另一部分是輪流班干,實行值日班干。由于值日班干涉及全班的所有學生,因此,很可能會出現工作不負責、不到位、不敢管的現象。那么在這個時候,固定班干就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有義務去提醒他們或幫助他們該如何管理班級,從而提高值日班干的責任意識和能力。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培養全體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讓他們都有機會參與到班級事務中來,明白 “班級無小事”,每件不起眼的事情都可能導致班上人心渙散。
班級值日工作最容易出現責任問題,班上總有學生是不按要求完成值日任務,輕則不負責任,胡亂完成,重則根本不做,遇到值日必逃跑。也許懲罰是方法之一,但絕不是最好的方法。懲罰學生只能讓其在老師的威嚴下不情愿地完成任務,但心里根本不服老師的做法,長此以往,學生也許會變本加厲,想盡辦法來逃避自己的責任。而原先值日認真的學生則往往認為不公平,造成心理差距。所以對學生值日的管理重點應該放在平日點點滴滴的思想教育,讓學生主動認識到勞動任務是我應盡的義務,我必須完成。同時完善勞動任務的管理機制,樹立良好的榜樣,以期實現不批評主動性差的,只表揚勞動負責的學生。
由于本校的性質與其他學校的性質有所不同,大多數學生都是長期住校,并由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員共同管理。在這些學生住校之前,他們在家基本是不做任何家務活,甚至不會掃地鋪床。來到學校后,很多學生一開始都不適應學校嚴格的內宿管理制度,因此,對學生內宿的管理也是增強學生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設立宿舍長,管理好自己的舍友,讓學生在實踐中慢慢懂得什么是責任感,包括每天必做的宿舍衛生等,讓學生從心里知道做得好得到表揚是因為自己對自己負責,相反自己放縱自己,不負責任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老師在開展的各項活動中起引導作用,在適當的時候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做到知行合一,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例如,即將開展的團隊課活動中,筆者多采取學生自己備課、自己主持、自己反思的做法,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徑,以學生帶動學生。在發展團員工作中,要求團支書及班干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而班主任則更多地處于觀察者的角色,只在適當的時機暗中引導學生培養責任意識和能力。
責任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責任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青少年從小確立社會責任感,這不但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切實重視責任教育,將培養責任意識、責任情感、責任能力和責任自主行為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品學兼優、富有責任感的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楊文芬.淺談學生責任感的培養[J].學園,2010(8).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