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珠河
摘 要:讓學生把教師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教師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教師應該引以為榮的事。
關鍵詞:激活思維;喚醒情感;解讀文本
補白,是新課程對文本解讀提出的一個獨特的視野,是文本解讀一個永不枯竭的源泉。對文章的“留白”進行個性補白,其實也是對課文的“二次創作”。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學生獨特的創造力,給文章“留白”的地方進行個性補白,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文內容產生火花的碰撞,達到既能發揮其發散思維,也能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更能提高學生閱讀和創作能力的目標。
一、補在內容省略點,激活思維
平白無奇的文字本無懸念可言,但如果教師能巧妙地抓住句末的省略號,引導學生仿照句式接著說下去,課堂上就會出現一句句精彩而靈動的發言。如我在教學《梅花魂》時:
師:外祖父和小孩子應該說在年齡上相差甚遠,作者為什么卻說外祖父像小孩子一樣失聲痛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1:外祖父無法控制自己的悲傷之情。
生2:外祖父很想回到祖國懷抱,可又不能回。怎么能不傷心呢?
師:同學們,你們都很會讀書,讀到作者的心坎里去了。外祖父思歸難歸,那種悲痛心情使他即使那么大年紀了仍然控制不住。
這“空白點”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結和無奈,而恰恰是作者不忍點破的韻外之致,只可意會的弦外之音或布局謀篇的獨具匠心。通過對話,引導學生進行巧妙的“補白”,讓學生入乎其內,徜徉其中,簡單處還它個具體,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必然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之后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補在言盡意無窮處,喚醒情感
語文教學是感性的教育,當學生的情感被觸動時,就會產生表達、傾訴的愿望。學生在讀書中多發揮想象,多聯系生活實際去感受課文,使之讀書更具有創造力。如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時:
師:當我站在那一堆枯黃的馬草前時,腦中浮現的是以往的一幕幕,耳畔回響的是攤主說的每一句話,我的心中百感交集,突然明白了——“我”在這一刻都會想些什么呢?
(生思考片刻)
生1:原來這一切都是一個“騙局”,一個善意的“騙局”,一個只不過為了能讓“我”安心看書的“騙局”。真是用心良苦啊!
師:的確,殘疾青年真是用心良苦呀!
生2:原來他家里根本就沒有馬!他是為了我能安心看書,不必為馬草賣不出去,無法換錢,失去看書的機會而擔憂,不想讓我白白地把這寶貴的光陰浪費了。借此也讓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讀書的機會。
師:你真讀到作者的心扉里了。
面對著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作者扭頭沖了出來,直想哭。行文至此,突然打住,留下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者在動情的朗讀后由此生發,引導學生勾連生活體驗展開豐富想象,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細膩而豐富的描述。一句句聲情并茂的補白,洋溢著想象的瓊漿、閃爍著智慧的靈動、蕩漾著美麗動人的情感。
三、補在細節描摹時,解讀文本
言為心聲,行為心動。人物的一言一行往往折射著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因此,文本中生動的細節描寫常常是我們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進人物心靈深處的最佳切入點。在教學中,如能在這些地方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白,則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如教學《唯一的聽眾》時:
師:老婦人,你真的是聾子嗎?你為什么要騙我,為什么要說謊?你看,所有的話都是說謊,老人為什么要這么說?
生1:我想老人應該是想這個小伙子這么盡心盡力地演奏小提琴,再打擊他的話,會讓他的自信心徹底垮掉,所以要鼓勵他,讓他重拾信心。
生2:老人這樣做以后,我會更加盡心盡力地拉小提琴,而且我也會非常自信。有了這兩者以后,我的琴技會更加好。
生3:我想老人當時知道這座林子是沒有人的,她聽到這個年輕人拉得不好聽,她猜測年輕人肯定是在家里或人多的地方拉得不好,受盡了別人的批評,所以就到樹林里來了。所以老人希望年輕人有一個聽眾,但她又不想讓年輕人知道她聽得見琴聲,不想給年輕人壓力,所以說自己是一個聾子。
生4:老奶奶知道年輕人需要安慰、需要鼓勵,需要無聲的、默默的支持和幫助,所以她要這樣做。
師:說得太好了,這就叫體驗,我們要讀到人物的心里去,就要設身處地地像她那樣去想、去思考,這時候,我們就能讀得比較深入了。
正如阿基米德所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文本中的空白就是啟迪學生的引爆點。在教會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通過懷疑、辨別、判斷、補充、糾正而達到創新,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學習中用已有的知識,發現未知的領域,進入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金翎.小學語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