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志萍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各種因素綜合的作用,而課堂提問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和必要的手段,其中課堂提問的問題設置對提問效果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物理課堂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富有創造性、科學性、藝術性的課堂問題設置。下面僅就教師教學中的問題設置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一、問題針對性強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課堂提問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提問之前必須要對提問的問題進行精心設計,仔細考慮,做到深思熟慮,心中有數。如果教師做到所提的問題圍繞教學中心、關鍵問題;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使提問有明確的針對性。那么,就可以使學生在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開發。例如,為了講述 “慣性和慣性定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在乘車時,當車遇到突發事件突然剎車時,乘車人會有什么反應?如果車里不是人而是木塊,木塊又會怎樣運動呢?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教師通過這些學生經??吹蕉植荒芙忉尩默F象的提問,既圍繞課題的中心,又抓住了學生迫切想找到問題答案的心理,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問題啟發思考
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是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客觀世界。然而只有學生頭腦中有了問題,才會激發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如果問題的設置,學生不用思考,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就達不到啟發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問題的設計就需要下功夫,問題的設置要有啟發性,要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耗其思維的火花,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順利地完成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自由落體運動》可以這樣提問學生: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舉例說明。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學生很容易說出來(一張紙和一塊石頭同時落下,石頭會先落地)。再問:一樣重的物體呢?比如:相同的兩張紙,將其中一張揉成團,另一張展開,同時下落會怎么樣?先讓學生猜想,按照前一個問題的思維,應該是一同落下。然后再演示,結果是紙團先落地。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受到空氣的阻力。接著提問:那么如果沒有空氣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如何?教師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頓管”實驗,引出自由落體定義。這樣的課堂提問圍繞中心,既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又極大地啟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巧妙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也使提問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三、問題要有梯度
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結構、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還表現在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上。教師所提的問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很好地引發和促進學生的思維。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問題過淺,學生雖然能對答如流,但學生的思維、能力等都得不到有效訓練,甚至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積極性;問題太難,又超過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所能達到的水平,他們想吃樹上的“果子”,但怎么也摘不到,這樣就會使學生心灰意冷。這樣的問題不僅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會給學生當頭一棒,失去學習的動力。作為教師,應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根據具體的問題難易程度,多設計一些不同程度類型的問題,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每節課要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特別要考慮中低程度學生的參與面,選擇有利于發揮學生特長的時機讓他們參與,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形成一種討論的氛圍,更好地激發班級群體積極思維的熱情。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將一個邊長為3 cm,密度是0.6 g/cm3的正方體放到水中,木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是多少?按照學生的一般思路,要求水對木塊底部的壓強,需要求出木塊底部所處的深度,然后再求壓強。在出示這道題以前先提這樣兩個問題:計算壓強的一般方法是什么?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即使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也會在一步步提示下找出答案。
四、問題幫助解決迷惑
所謂問點,就是指提出問題的切入點。一般來說,問點應選在知識的關鍵之處,問在學生感到困惑之處,這樣對問題的解決將有“茅塞頓開”的作用。比如,質量為m的物體從與水平方向成15°的地面上下滑,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u,求物體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是多大?初學時,很多學生會寫成f=umg,原因是學生對物體間的正壓力理解不夠透徹。如果教師先設問:物體與地面間的正壓力是多少?顯然學生能夠判斷出正壓力為mgsin15°,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五、問題要突破重難點
從物理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說,教師的提問應選擇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產生偏差或受到思維定式的干擾時,教師及時提問以便排除學生的障礙,使教學按計劃順利進行。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對于初接觸這個知識點的學生,經常會把向心力當作物體受到的力中的一種,這是一個難點??梢杂妙惐鹊姆绞綆椭鷮W生理解,比如:學生已經對浮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這樣提問: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會回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接著提問:在受力分析時,已經考慮到浮力,還會再分析上下表面壓力嗎?當然不會。同樣,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我們對物體進行了受力分析,并求出了合力,也就找到了向心力。
總之,有經驗的物理教師,幾乎在每一節課中都要精心設計不同水平的形式多樣的提問,成功的問題設置,可以引起學生對課題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明確學習內容。使其主動投身于教學活動中,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物理學習的內驅力。教師可以根據信息反饋來診斷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難,評價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而靈活調整教學活動的進程。同時,也是對教師課堂效果的當堂檢驗,更好地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效率。
參考文獻:
趙素萍.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置[J].成才之路,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