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東
摘 要:在初中階段,和語數英相比,傳統的科學教學屬于“邊緣學科”,很多學生、教師、家長大都只關注這門課程的分數。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教育教學已被提出新的要求,要更加注重科學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角度、多層次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改變科學教學現狀,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科學教學;策略方法
科學屬于綜合學科,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向前承接小學的自然學科,向后又是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在新課標背景下,“填鴨式”“放羊式”傳統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課堂教學的客觀需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為此,需要綜合分析科學教學現狀,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完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圍繞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選取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案例,利用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去闡明相關的科學理論,逐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思考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多問個為什么,把所學的科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解釋相關的現象。以“死海浮力”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章節內容,巧妙地引申出“游泳”這一話題,利用在游泳中所感受到的浮力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死海浮力”相關知識點。以“運動和力”為例,在講解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拔河比賽,向學生解釋相互受力的情況,大大降低課程內容難度,還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生也能更好地了解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逐漸意識到科學教學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科學實驗操作,和現實生活相結合,逐漸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浮力”為例,教師可以引導班級學生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親自感受木塊漂浮在水面、鐵塊沉在水底哪個所受的浮力更大?通過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能讓他們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科學知識無處不在,深刻體會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培養他們“勤思考、愛動腦”的好習慣。
二、要優化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科學教學效率
隨著科技日益發展,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多媒體技術集動畫、音像、文字等于一體,只需要借助活靈活現的實驗、動畫等,來理解那些死記硬背的概念、原理。(1)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實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需要實踐的科學實驗特別多,有些簡單,有些復雜。對于那些難度與危險系數較高的實驗,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在模擬的基礎上,再進行實際操作。以“燃燒類實驗”為例,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以音頻、視頻等形式將實驗的聲音、動作等呈現出來,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操作,可以有效防止在實驗過程中出現危險情況,為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好鋪墊。(2)借助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在多媒體作用下,教師可以從宏觀、微觀等角度直觀地呈現各種現象,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并記憶重要的知識點。以“登月之旅”為例,對于這部分知識,課本上有這樣的實驗:借助手電筒,模擬太陽從不同角度照射月球的過程,并仔細觀察該過程,感受太陽照射的不同角度以及圖形動態變化情況。在該實驗中,手電筒可以比作太陽,沙盤上的石子坑比作月球。針對這一實驗,教師可以選擇在晚上天黑后進行該實驗,主要是因為白天光線太強會影響看到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錄下實驗的全過程,在課堂上讓學生觀看,更好地體會太陽光線的動態變化情況,更好地解釋相關的自然現象。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是科學的顯著特征,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環節。就科學知識而言,需要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加上愛玩、好動也是初中生的顯著特點,可以開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讓他們在其中感受該課程的魅力所在。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已有水平,合理劃分小組,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不斷拓寬他們思維的深度、廣度,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以“認識動植物”為例,教師可以讓班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動植物圖片,并在課堂上共同合作,制作成科技小報,并上交給教師,每個小組的小報都豐富多彩。借助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應有的提升,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已成為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領域,科學學習已成為新課標背景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增加師生、生生互動,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引導他們積極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不斷培養他們的綜合技能,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在提高初中科學教學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基礎上,使其符合素質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不斷向前發展,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傅忠余.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科學教學的幾點策略與方法[J].教師,2016(6):80-8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