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懷兵
回歸生活是新課程及其教學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關于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教育史上有許多精辟和深刻的見解。羅素早就指出,“教育要使兒童過美好生活”。杜威更明智地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宣稱,“生活即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程和教學,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回歸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基本理念。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基和依據,思想品德教育要在生活之中進行,并最終回到生活之中去。思想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的價值,筆者認為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讓思想品德教學成為學生現在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通過思想品德教學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和道德修養;三是以思想品德教學為學生終生過有品位的生活奠基。實踐中,教學回歸生活三個基本價值融為一體,成為思想品德課定位教學目標、重構學習內容、確定學習方式、選擇學習方法、開展學習評價的價值追求。
筆者在近三年時間里開展了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的實踐研究,逐步提煉生成了“四步一線”的思想品德回歸生活的課堂教學模式。“四步”就是“情景再現,探究體驗,知行合一,點撥引導”四個學習步驟。“一線”就是在“反思、感悟、踐行、展望”過程中,學生得到發展,這是貫穿四個學習步驟的主線。
第一步:情景展現,反思生活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和經驗,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起點。老師要堅持“教學內容由生活而引起”,依據教學目標、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找到思想品德課教學與生活教育的結合點,尋求有利于教學的生活案例,設置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對生活問題的思考。再現生活情景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激活了學生對生活問題探究的欲望。
[課例片段1]
在執教七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一框《禮貌顯魅力》時,筆者以一個年輕人問路的故事導入新課:在今年端午節期間,有一個外地的年輕人想到凌云山游玩,但不認識路。他頭伸出車窗向老人問路:“喂,老頭,到凌云山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里!”副駕駛室的姑娘似乎感覺到什么,忙說:“老大爺,對不起!我們想去凌云山感受風水文化,卻不知道怎么走,請您老指教。”老人聽了,微笑著給姑娘說:“前面不足兩里路,有塊標識牌,往右拐便可進山了。”老大爺對人的態度前后為什么截然不同呢?
學生甲:年輕人問路時,對老大爺沒有禮貌。那位姑娘有禮貌地道歉,取得了老人家的原諒。
學生乙:老人家的“五里”,是在批評年輕人的無禮。老大爺不同的態度也告訴我們,對人要有禮貌,假如有不禮貌時,要及時改正,得到對方的諒解。
老師: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禮貌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以禮待人呢?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發生的案例,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思考禮貌待人的禮儀,讓學生從故事中感受到禮貌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以禮待人是人際交往的起碼要求。
第二步:探究體驗,感悟生活
老師要組織形式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如,主題探究活動、情感體驗活動、演講辯論、主題班會、調查采訪活動、角色扮演等活動,使“活動”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老師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協作、學會分享,培養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增強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在知識和道德建構過程中,積極主動參與,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觸及自己精神生活世界的深處,體驗生存、生活和生命,理解生命意義和價值,感悟生活的本質和真諦,身心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
[課例片段2]
在教學《學會合理消費》時,播放Flash《等咱有錢了》導入新課。接著圍繞學生劉剛在生活中幾個消費片段展開教學活動。
環節一:第一集故事,劉剛在國慶假日走進商場。可是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不知道該選什么好,于是犯愁了……學生思考:劉剛的犯愁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劉剛同學消費時的內心矛盾,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消費選擇的多樣化,滿足享受與發展需要的消費越來越多。
環節二:第二集故事,劉剛來到了鞋柜前,劉剛看到了同班同學平常穿的一款耐克運動鞋,他非常喜歡,但價錢680元,劉剛猶豫了……
如果我是劉剛,我會選擇:
A.買一雙
B.買一雙更好的
C.堅決不買
D.……
設計意圖:以真實的生活為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傾聽、交流、分享中提高辨別能力,學會合理消費,形成正確的消費理念。
環節三:第三集故事,劉剛繼續向前走,在食品柜前,劉剛發現了許多商品上有這樣的標志
你知道這些是什么標志嗎?它們有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后,鏈接網絡關于以上標志的相關知識,學生自主閱讀了解。
設計意圖:此活動老師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積極主動建構知識。老師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積極拓展教學外延,讓學生學到更多領域的知識。
環節四:我來做審計師
出示劉剛在國慶期間的消費清單。
學生分組討論劉剛的國慶消費清單有哪些合理之處,哪些不合理之處,為什么?
設計意圖:此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創設一種民主的、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參與審計中親身體驗,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同時也反思自己的行為,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合理消費、科學消費的重要性和學會理財的必要性。
第三步:知行合一,實踐生活
思想品德教學從生活中來,也必須回到生活實踐,為生活服務。老師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和所學知識,回答生活中的疑難問題,解讀生活中的現實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明確自己應該所持的態度和價值取向,選擇合適的行為方式。
[課例片段3]
筆者在執教七年級上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學設計時,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欣賞每種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在生活中自覺培養保護自然、關愛其他生命的能力。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知道地球上生命的豐富多彩,明白了生命是頑強的也是脆弱的道理;了解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懂得各種生命息息相關,需要相互尊重,相互關愛。在此基礎上,老師展示人類在關愛、尊重生命方面做得不好的有關圖片。學生讀圖,想想圖片背后的故事,并思考為了改變這些現象,我們能做些什么?
學生探討了人類這些行為的危害和影響,也紛紛談了自己的打算:
有同學說:“我不僅不吃野生動物,還要給我爸爸媽媽講吃野生動物的危害,讓他們也不吃。”
有同學說:“我們不要傷害小動物,而應與它們和睦相處。”
有同學說:“我們利用周末,到北湖公園開展一次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
有同學說:“我們看見獵殺野生動物的行為,要向公安局舉報。”
……
設計意圖:用直觀、生動、形象的圖片沖擊學生視角,震撼學生心靈,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行為。在此基礎上,學生把課堂所學、所感、所悟在生活中去自覺實踐,在現實生活中主動關愛生命。
第四步:點撥引導,展望生活。
老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現實生活進行反思、批判和超越,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正確處理與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的關系,使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和責任意識,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展望美好、有品位的生活
[課例片段4]
筆者在執教《禮貌顯魅力》時,用了以下一段話進行點撥引導:
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個舒心的微笑,一個得體的舉止,我們并沒有因此而失去什么,卻在內心洋溢起一種美的享受。禮貌是一件漂亮而得體的衣服,穿上它會使你更加美麗。讓我們用禮貌裝扮我們的生活,那時,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簡短的話語沁人心扉,起到畫龍點睛之效,美好生活的畫卷令人神往。
建立教學模式,但教學不能模式化。回歸生活,既是思想品德課教學要遵循的理念,也是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特點,考慮學生的具體狀況,結合教材、媒體、學校等多種因素,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李燕.教學與生活:論回歸生活教學的理念與策略[D].西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