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英
我們留心一下不難發現:班里成績最好的孩子,并不是大家認為最聰明的孩子;學校讀書時曾被認為是智力出眾的學生,畢業后卻沒有什么作為。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一個人的成長是個漫長又復雜的過程,僅擁有先天的聰慧是無法成功的,智商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
冰心說:“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踏上三尺講臺后,我更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愛會是不值得變位置的。我試圖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誠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門,因為我知道,每一扇門的后面,都有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門的開啟,都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這就是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我努力讓他們感動著,幸福著;幸福著,感動著。
一、用愛去喚醒每一個學生的愛
老師對學生的愛,源于母愛,卻勝于母愛。用這種偉大的母愛,喚醒學生身上一切美好的東西——愛、興趣,激勵他們揚帆前進。每天中午,看到離家的孩子們,坐在校園的陽光下,啃著冷饅頭,吃著冷飯菜時,我的心情很沉重。他們和我的孩子一樣。為了求學,背上沉甸甸的書包,手里提上中午的干糧,來到學校上學。作為父母看見了,難道不會心疼嗎?為了能讓他們吃上熱騰騰的飯菜,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給他們熱飯菜。看著他們大口大口地吃著飯,我幸福地笑了。
我喜歡吃水果和零食,也愿意和我的學生一起分享。每次在我吃東西的時候,如果身旁有學生,不管學習好壞,我都一視同仁,不偏袒任何一個學生,和他們一起分享。這一行動,在成人看來,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在孩子們眼里,那是多么的榮幸啊!王××今天吃了李老師給的草莓了,馬××吃李老師的瓜子了……班上的學生都會發出羨慕的贊嘆聲。俗話說:“好是換來的。”李老師,這是我爸爸買來的水果,給你吃;李老師,這是我媽炒的黃豆,你嘗嘗,可好吃了。讓我感動的是,在困難和災難面前變得那么鎮定,那么有愛心,孩子們通過看現場直播或新聞,拿來自己的零花錢和壓歲錢,爭先恐后地往捐款箱里塞。這是愛的種子,在孩子的心田開始發芽的結果,使這些小皇帝、小公主的心不再冷漠,而是熱情洋溢。
二、走進學生的心靈建立他們的信心
交流是師生溝通的橋梁,有項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能說心里話的第一是朋友,第二是同學,第三是老師,最后一個才是父母。實際上,學生是最不愿意與老師和家長說心里話。作為班主任,不僅要當好學生的良師,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他們的益友,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掌握他們的內心動向,了解“病因”,對癥下藥。一位哲人曾說過: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首先,我和學生書信溝通,讓他們把不敢告訴我的話,以書信的方式寫給我,建立我和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了解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有個學習差的學生曾給我寫道:老師,每次上課我都強迫自己認真聽課,可不一會兒,我的思想會不由自主地走神,等我回過神來,你已經講到后面的新內容了……原來他也在控制自己,極力地把精神集中到課堂老師的講課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上課特別關注他,時不時提問他,或用眼睛盯他一會,下課后和他交流,看看他聽課有什么效果。慢慢地他聽課的效率比以前有所提高了。
其次就是家訪,我曾經代過一個學生,他的思想特別偏激,心胸狹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小小年紀,動不動還會用“死”來威脅自己的父母。父母有時對他也是一籌莫展。我帶著問題,對他進行家訪,家訪時得知,他還有一個弟弟,父母比較偏袒他弟弟,有好吃的讓弟弟多吃,讓他多照顧弟弟。由此在他心中產生了父母不愛他,他是一個多余的人,心里才有這種念頭。當時我對他的父母提了兩點建議,一是要特別注意他的行動,防止發生不可想象的后果。二是要向疼自己小兒子那樣去疼愛他,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偏袒任何一個。在學校讓班干部組織同學,多與他交流、玩耍,把他拉入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之中,使他感覺到在家有父母愛著他,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們在乎他。情感總是與認識緊密聯系,消極情感阻礙智力發展,積極情感推動人的智力發展,特別是理想感,能使人不斷地探索新的知識,保持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努力克服困難。情緒是情感具體形式的直接體現,美好的心境是我們每個人智力活動的條件,能使人產生學習興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記憶效果好,想象力豐富。情感有調節作用,能引起和維持人的行動,有排除障礙的功能。情感直接影響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打擊孩子,不能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就是不行。如果一個孩子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他就是再行也不會成功的。
參考文獻:
楊美強.班級管理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