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仁
2016年1月14日至1月20日,華池縣教育局精心組織全縣39名中小學校長及領導干部參加“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校長素質提升專項培訓活動。本次活動旨在支持和提升革命老區的教育質量,促進革命老區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旨在培養具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和道德信念、具有人文情懷和服務意識、具有引領課程教學改革和學校特色建設的創新隊伍、具有切實有效的執行管理能力、具有長遠視野并引領學校及地區教育發展的校長隊伍,促進當地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
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通過5天的培訓學習,共聆聽了5場專題講座,參訪了北京市4所名校的辦學情況,感觸良多。深感我縣的辦學思想、辦學層次、辦學現狀與發達地區差距太大。在比較中看差距、在經驗中受啟迪、在思考中謀發展,現將我的培訓體會交流如下。
體會一:辦好教育首先要有教育思想
“思想決定行動,眼界決定境界。”教育管理首先是思想的領導。這句話在我們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印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管理學院院長鮑傳友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管理創新”;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陳鎖明主講的“從課堂走向學堂”;北京第一師范附屬小學校長張忠萍主張的“快樂教育”;從參觀的4所名校來看,他們都具有獨特的辦學思想,要么是抓教師專業發展,要么是重管理創新,要么是研究特色教育,總之,他們都能在吃透教情、學情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首先從思想上準確定位學校的辦學追求和辦學方向,并把辦學思想轉化為教職工甚至學生的凝聚力、戰斗力,形成一種精神,在工作中務求實效、持之以恒、深入研究、一抓到底、抓出特色。從他們現有的辦學實績和辦學影響力看,學校的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學生發展之靈魂、前進之基石。
體會二:辦好教育關鍵要培養好教師
學校發展的關鍵是領導,根基在教師。縱觀我縣教師隊伍發展現狀,目前,教師專業水平確實亟待提高。當然,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傳統教育體制的制約,也有教師自身因素和學校內部管理的原因。教師發展的內驅力始終處于待開發狀態。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已進行了數十年,但大多數教師一直是以一個課程改革的“邊緣人”“旁觀者”而存在,長期的慣性效應致使教師產生嚴重的職業惰性,用舊觀念教新教材,用老辦法教新學生,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不變應萬變”。因此,當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時,教師的參與熱情并不高,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發揮,也就導致了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意識不強。
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意識不強固然與教師自身缺乏正確的認識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受到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影響。我國傳統的中小學管理,過分強調制度管理制,剛性、理性有余,彈性、柔性不足,缺乏對教師的人文關懷,教師只是就任務完任務,就工作搞工作,“搞定”有余,研究不足,并沒有把職業當事業,這與現代管理理念嚴重相悖。課程改革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全新管理模式保證和推進,首先學校管理觀念應進行相應的變革。學校管理是人格化的管理、自主性的管理,切實要以人為本,關心教師、激勵教師,讓教師在體驗生命快樂和教書的感動中自發學習、主動發展、勇于成長,讓教師在不同層面上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從而實現教師持續化、專業化發展。
體會三:辦好教育更需要建好學校文化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文化建設是辦好教育的基本要素,更是提升辦學層次的重要載體。專家學者在報告中“談文化”,在參觀學習中“重文化”。無疑,“文化”不僅是培訓的關鍵詞,更是學校發展的新方向。事實證明:文化足以立校、足以強國。正如培訓中一位專家講的,是什么讓北大、清華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僅是他的高質量,更是他民族的、歷史的、傳統的、厚重的文化積淀,也正是這種高尚的、先進的文化孕育了一大批英才,使其成為一流名牌大學。當然,我們參觀的學校,也正是由于他們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吸引了我們。我覺得,他們的文化,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貼標語、掛橫幅、栽樹木,而是一種內在的管理理念、行為意識、發展內涵和精神追求。就像北京第一師范附屬小學張忠萍校長主講的《班級文化建設和兒童的快樂成長》,首先就表明一個觀點:學校是訴諸于文化和心靈的,是孕育人理想的場所,做教育、管學校就要從文化入手,讓學校有一種優雅的文化氣質。那么,我們的學校呢?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不是孕育了一種優雅的文化氣場,是不是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至今仍是一個問號。因此,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好學校,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所謂的學校文化,就是當人們離校十年甚至二十年后,仍然在他們生命中留痕并讓他們感動的東西。
這次培訓,對我個人來說,既是一次文化熏陶,又是一場精神洗禮,更是轉變教育理念、充實教育思想、開闊教育視野的專業研修。我將會不斷思考、內化,把自己的所學運用到學校管理中,并引領教師在專業上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閆雪增.初中課堂教學中落實大眾數學教育理念的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