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霞
摘要:導游詞創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導游服務質量和游客體驗,廣為流傳的俗語為導游詞創作提供了諸多生動、豐富的語匯,適當選用一些簡潔凝練、風趣幽默、反映當地文化的俗語,有助于提高導游語言的創造性和表現力,通過精彩的導游語言,提高游客的游興,增進與游客的感情交流。
關鍵詞:導游詞創作;俗語;導游語言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江蘇旅游俗語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編號:2014SJD683)
俗語的存在(并且不斷在發展)是一種客觀的語言現象,它是歷代群眾創造的口頭詞語,它題材廣泛,思想活潑,風格幽默,形式凝練,是億萬人民群眾世世代代集體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
導游詞是一種口頭文學,其創作是導游員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璀璨壯麗的自然美景為題材,以具體的游客為對象,對自己掌握的各類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和提煉,用明快簡潔的導游語言進行一種意境的再創造。其創作要講究語言美。俗語對導游語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導游員在導游詞創作中正確恰當地使用俗語,能夠給旅游者帶來知識享受和美感享受,使其感到旅游生活妙趣橫生,留下經久難忘的深刻印象。
一、俗語定義、特點
俗語,是一種重要的語言形式,是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行,通俗形象的定型性組成句子。一般認為,諺語是俗語的主體,口頭常用的成語、歇后語、慣用語也包括在俗語之中。
俗語具有以下特點:
1.俗語是民間的,普通老百姓口頭的、集體的創作,是群眾豐富智慧和經驗的規律性總結,口語性很強,廣為流傳,屬于俗文化。因此具有群眾性、口語性和通俗性。
2.俗語在民間流傳,我國地域廣闊,地區差別大,俗語立足于當地文化,部分吸納了方言詞語和方言句式,更好地體現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因此具有地域性。
俗語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歷史文化、地理特征、風俗民情等豐富信息可以成為導游詞創作的良好素材。
二、導游詞創作的原則
一篇優秀的導游詞應該運用正確、 通俗的語言對游覽景點及旅游目的地文化進行清晰、生動的講解,使游客在聽完后感到舒服、印象深刻。 “正確、通俗、清晰、生動”是導游詞創作中應當遵循的四項原則,具體表現在:
1.正確性。正確性是導游詞創作中最為基本的原則。在導游詞創作中,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符合客觀事實,不要胡編亂造,信口開河,張冠李戴,引起游客反感。
2.通俗性。導游詞是供游客聽的,因此,語言要口語化,要說起來上口,聽起來入耳。切忌晦澀,文白夾雜。注意多運用淺顯易懂或日常用語詞匯,要從生活中找語言,使導游語言更貼近游客。此外,還要在講解中盡量使用短句,以便講起來順口,聽起來輕松。
3.清晰性。清晰性原則是指在創作導游詞時,思維要符合邏輯規律,表達條理清晰、有層次感。最主要的是把握景點內容的重點,主次要分明。主要具體,次要精煉。
4.生動性。繪聲繪色、生動形象、幽默詼諧是創作生動導游詞的要素。語句生動流暢,可以給旅游者帶來輕松、快樂和美的享受,可以加深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名勝古跡、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理解和感受,可以加深對導游講解內容的記憶。
三、俗語在導游詞創作中的運用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它不僅要求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而且還要求用詞豐富多變,語言生動形象。為了提高游客游興,在創作導游詞時適當地選用俗語,可以給游客一種非常親切悅耳的感覺。
俗語在導游詞創作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俗語面廣量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都有涉及,通常取材廣泛,表達也靈活多樣,它們在反映旅游目的地群眾的思想意識、民俗、飲食等旅游文化的同時,還具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俗語高度簡潔,基本為短句和散句,多運用押韻手段,最講究流暢和諧上口入耳,如“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車的羊羔一枝花”,“吉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同時,俗語還善于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來修飾語言,能進一步把旅游目的地的故事傳說、名人軼事、風土人情、自然景物等講得繪聲繪色。例如 “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采用對偶的修辭手法表現了鎮江金山和焦山的景區特點等。
2.提高導游詞的吸引力。在導游詞的寫作中,要避免生硬呆板,枯燥乏味,力求增加導游詞的層次感、趣味性和生動性。俗語中不乏通俗詼諧、不拘一格、幽默有趣、朗朗上口的內容,既易創作,又便于游客口耳相傳和記憶,在導游詞中適當加以引用,能增加趣味性、生動性。導游員可在平時多積累些反映社會生活現象的和與景區景觀有關的俗語,需要時順手拈來,可增強導游詞的幽默風趣感。如在撰寫針對老年團的導游詞時,將健康與養生用俗語的形式表達出來,“七十不稀奇,八十多來兮,九十笑瞇瞇,百歲終可期”“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省了醫藥費,有利全社會”“五谷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增強表達效果,富有吸引力。
3.提升導游詞的感染力。俗語是民間的,普通老百姓口頭的、集體的創作,某種程度上說是最貼近生活的文學形式;它是人民群眾的心聲,也是社會各階級共同的心聲,同時具有通俗化、俚俗化的特點。通過俗語這種大眾的、親民的口語化導游語言的運用,使實物實景產生一種美感進而感染旅游者的心理和情緒,增加其游興。如“綿竹有泉皆化酒,劍南無酒不成春”體現了四川酒文化。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既表現了中國菜在世界飲食文化長廊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又凸顯了川菜是我國這烹飪王國里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川戲的腔,川菜的湯”“入蜀不吃回鍋肉,等于沒有到四川”“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等俗語在贊譽的同時,還生動形象地將川菜特色表現了出來。“天下茶館數中國,中國茶館數四川”“頭上青天少,人間茶館多”的俗語通過四川的茶館展示了中國茶文化獨特的神韻,迷人的風采,瀟灑的風情。
4.強化導游詞的審美意境。部分俗語以凝練夸張的語言來表達旅游審美意境和情趣。因此,在導游詞寫作中要善于運用與景區有關的俗語,為導游詞添景潤色,強化導游詞的審美意境;要正確地解析的俗語的文化價值,并通過對俗語的理解,更好地引導游客進入景觀的審美意境。在導游詞的寫作中,引用應景的俗語,可以讓游客在意念中產生“畫面”,從而達到一種情感升華,使得游客在看景與聽景中得到審美需求。如:“七倍長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形容洞庭湖水量之豐富;“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形容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境內的山多地少的地理特點;“廬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數三疊”,凸顯三疊瀑布的美;“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閣天下險,三峽天下雄”,簡潔凝練的概括了景區的特征。
結語
導游詞是導游員引導人們觀景賞美的重要路徑。導游員在創作導游詞時適當應用人們喜聞樂見的俗語,用以滋潤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通過精彩的導游語言,調動旅游者的積極性,激發其游興。作為導游員平時的工作實踐中一定要注重俗語的收集和積累,汲取俗語的養分,從而創作出具有特色的優秀導游詞。
參考文獻:
[1]楊芳.漢文化與諺語漢語[M].哈爾濱出版社,2001.
[2]周曉梅.打油詩在導游詞創作中的研究和應用[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
[3]鄒鳳蓮.導游詞寫作要注重語文審美價值[J].語文建設,2013(06)
[4]溫端政.“中國俗語大全”前言[J].語文研究,2004(02)
[5]張宏芳.淺論導游詞創作的五個度[J].科學大眾,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