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哲
摘 要:環境損害是對環境本身的損害,而不是對人身財產的損害。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是指本應由責任主體承擔的責任,基于特定的理由或特定的方式,轉移給第三方的組織或機構來承擔,從而達到分散或轉移負擔的目的。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大大地加強了侵權法的補償功能,提升了侵權法的環境風險治理能力。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考察:風險社會理論闡明了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時代背景;社會連帶思想論證了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哲學根基;公共治理理論明確了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參與主體;市場機制理論提供了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具體路徑。
關 鍵 詞:環境損害;風險社會;社會連帶;公共治理;市場機制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8-0045-08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該“方案”既為賠償權利人通過訴訟途徑追償生態環境損害責任提供了依據,也為我國生態環境損害保護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從理論走向實踐,經歷了一個不斷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在我國環境法研究中,學者們所使用的環境損害概念與上述方案中所提出的生態環境損害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相同。
一、環境損害的內涵
(一)關于環境損害的定義
對于環境損害,環境法學者們有以下不同觀點:
周晨博士認為,“環境損害可以定義為:由于產業活動或其他人為原因對環境施加不良影響,造成環境污染或破壞,從而導致人體健康、公私財產以及區域生態功能和自然資源等環境權益的損害或危害。”[1]徐祥民教授認為,“我們曾把環境問題概括為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兩大類,把‘由于人類活動向環境輸送了超出一定量的物質造成了環境的原有品質的改變這一類稱為‘環境污染,把‘由于人類活動造成對自然環境原有狀態的破壞這一類稱為‘環境破壞。不管是‘環境的原有品質的改變,還是‘自然環境原有狀態的破壞,其共同的本質都是自然環境的不利變化。我們可以把環境的各種不利變化抽象為環境損害?!盵2]蔡守秋教授認為,由于環境法中的環境包括“沒有被民法納入財產范疇的自然環境要素”,“有些法律規定,對自然環境造成重大損害的,即使沒有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也應當承擔責任”。[3]汪勁教授認為,“環境污染除了可以造成人身或財產權利的直接侵害外,大多數場合是對周圍的環境與生態所造成的所謂間接損害,即對生態效益或者生態價值的侵害”。[4]
(二)立法中關于環境損害的定義
在美國,立法中一般使用自然資源損害概念來代替環境損害。1980年,美國制定的《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專門規定了自然資源損害,“所謂自然資源損害是指,由美國所有、管理或信托、歸屬于美國以及以其他方法管理的土地、魚、野生生物、生物、空氣、水、地下水、飲料水資源、其他資源?!盵5]政府作為自然資源的受托人,可以對責任人提起自然資源損害賠償訴訟。
歐盟地區在環境損害的立法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效,其在2004年通過的《預防和補救環境損害的環境責任指令》(以下簡稱《指令》)對于環境損害作出了定義。根據該定義,環境損害有兩個維度:一是損害對象是受保護的物種以及棲息地;二是受損害程度是需要對物種以及棲息地構成重大不利影響。所以,該《指令》也把對人身財產的損害排除在調整范圍之外。2010年,歐盟所有成員國將《指令》的規定轉化為國內立法,至此歐盟地區對環境損害達成了統一認識。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環境損害,學術界和立法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認為環境損害既包括人身和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環境本身的損害。二是認為環境損害是對環境本身的損害,而不是經由環境的損害。對于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許多國家的侵權法中都已經作出了明確規定,使得受害人能夠依據侵權法尋求救濟。但對于環境本身的損害,由于侵害的不是特定受害人的人身或財產利益,當事人是沒有動力去尋求救濟的,而只能由作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在修復治理環境損害后再向污染責任人主張權利。對于造成環境本身損害的救濟,立法歷史沒有侵權法悠久,理論研究也沒有侵權法深入,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對象也只是環境本身的損害,即狹義的環境損害。
目前,許多國家都已經制定了相關環境損害修復治理的法律。如美國《超級基金法》就對污染場地所造成的環境損害的修復治理主體、責任主體、責任分擔、修復資金來源和使用等進行了規定。對于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造成的環境損害的修復治理,不僅是排污企業的責任所在,也是政府保護公眾環境利益的法定義務,甚至需要其他社會組織的參與。在實踐中,由于環境損害所需的治理修復費用超出了責任主體的有限經濟能力,使得環境損害無法得到有效地修復,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作為有效的風險轉移機制即應運而生。
二、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內涵及功能
(一) 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內涵
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是指本應由責任主體承擔的填補責任,基于特定的理由或特定的方式,轉移給第三方的組織或機構來承擔,從而達到分散或轉移負擔的目的。填補責任社會化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方式的多元性。一些國家或地區在實踐中已經發展出如保險、整治基金、財務保證等多種形式,有效地分散了風險。二是客體多樣性。環境損害社會化不僅包含賠償責任社會化,同時也包括生態修復社會化。如果在環境損害發生后能夠確定責任人,并且責任人已經事先作好了社會化準備,則體現的是賠償責任的社會化;如果無法確定責任人或責任人沒有賠償能力,只能由政府通過稅收形成的整治基金來修復,則體現的是生態修復的社會化。三是程序的特定性。在侵權行為中,受害人如果追究侵權人責任,往往需要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司法程序在認定責任和確保執行方面具有優勢。同時,受害人也可以尋求行政救濟渠道。在環境損害社會化機制下,財務保證等方式相對簡便,當事人的主動性更大。
(二) 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功能
⒈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不僅沒有弱化反而大大增強了侵權法的補償功能。這可以從責任社會化的具體實踐來體現:一是責任社會化不僅增加了受害人獲得賠償的額度,也增加了受害人獲得賠償的可能性。在侵權行為中,受害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受到侵害后,往往會要求侵害人進行賠償。如果侵害人能夠足額賠償給受害人所造成的損失,那么可以使受害人恢復到損害發生前的狀態;但在許多情形下侵害人可能不具有足額賠償的能力甚至沒有賠償能力,在環境責任社會化的情形下,受害人可以從保險公司或其他機構獲得賠償,這不僅使賠償的概率提高了,而且賠償的額度也可能增加。環境責任社會化機構具有賠償資金充裕、賠償途徑多樣的特點,而且可以發揮政府和行業的作用。二是大大提高了已經生效的法院判決、裁定或其他法律文書的執行效率。作為侵權人的個人或企業擁有的資金可能難以及時應付賠償,進而影響執行的效率,而保險公司等責任社會化機構擁有信譽的優勢,能夠使已經生效的判決或法律文書執行的可信度大大增加。[6]同時,保險公司等社會化機構在評估環境損害風險、處理糾紛等方面更加專業化,更富有效率,能夠使受害人及時地獲得補償。
⒉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在某種意義上強化了侵權法的懲罰功能和預防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救濟社會化所保留的“威脅性”比傳統侵權法的“威脅性”更強。侵權法更多地是在損害發生的事后讓責任人承擔責任,而責任社會化機制將對企業的行為通過事前或事中的監管來減少損害的發生。如在環境責任保險中,企業的環境風險行為信息要公開,不僅要在投保時公開,而且在保險合同有效期間如果發生增加環境風險的行為,也要公開。同時,由于環境責任保險具有保障功能,因此,政府在作出環境行政許可、項目審批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等行為時,將其作為考慮的因素,可以提高政府行為的公信力,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企業互助基金的場合,基金內的每家企業都會有一些共同的環境風險約束措施,如果成員企業對于環境風險過于漠視或者不采取行動控制,其可能無法繼續享有成員資格。
⒊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突破了侵權法的救濟范圍。如前所述,作為私法,侵權法在私人主體的人身財產利益受到侵害時應對其提供救濟。對于環境損害,由于不存在具體的私人主體,沒有人會通過侵權法提起救濟,這就會導致環境損害得不到救濟,而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中整治基金、保險等制度能給環境損害提供救濟。因此,環境責任社會化擴大了侵權法的救濟范圍,使其涵蓋了環境侵害損害救濟。同時,在侵權法中的救濟需要以責任主體的存在以及具有償付能力為前提,如果責任主體不存在或沒有賠償能力,就無法實現對受害人的救濟,而責任社會化避免了侵權法的這種不足。
(三)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多維分析視角
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是在環境污染造成人身、財產損害以及環境損害不確定性程度加大的背景下出現的,它反映了對于分散和轉移風險的需求。風險的分散與轉移必然會要求多方主體參與到環境風險的治理中來,并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所以,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可以從時代背景、哲學基礎、參與主體與具體路徑等多個維度來進行分析。由于污染者付費是一個基本原則,也是責任自負的現代法治原則在環境法中的體現,所以,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會導致責任人將風險分散與轉移,既可能使責任人在事前減少在環境合規上的投資,也可能使責任人在涉及排放污染物質時的謹慎程度降低。不可否認,責任社會化會存在著消極作用,但是從多維分析更有利于從更寬視角、更深層次來探討其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加深對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必要性的理解。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不僅是一種思路,更是一種實踐,需要研究其他國家責任社會化具體路徑的優劣,為我國的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提供借鑒,從而加深對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可行性的認識?;诖?,筆者從風險社會理論、社會連帶思想、公共治理理論和市場機制理論四個維度對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進行分析,以期有益于環境法治改革。
三、風險社會理論
在人類社會中,風險無處不在。一些特定的詞語就反映了人們對風險的體驗和感受,如“險象環生”“風云”“劫數”等。但是風險作為社會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征,也只是在工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才有所體現。德國著名學者烏爾里?!へ惪嗽?986年提出了風險社會理論,該理論問世之初并沒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隨著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的發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風險社會理論才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所謂風險是指“人為制造出來的不確定性”,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嚴重交通事故、環境污染、電腦病毒、油價暴跌和金融動蕩,這些風險甚至超出了人類的預知能力,在現代社會難以根除。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產品和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在社會經濟領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會迅速波及到其他國家,引發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霸诂F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的指數式增長,使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了一個我們前所未知的程度。”[7]在這些危險和潛在威脅面前,個人和組織都無法預測、無法應對。在風險社會中,決策者與風險事故造成損害后果的最后承擔者存在分離的現象,導致決策者在決策時往往沒有考慮這種損害的后果,這無疑會加大風險的可能性。對受害者而言,經常要面對無法消除的損害,甚至在很多情形下無法逃避。
風險社會風險與自然災害事故所帶來的風險與損害存在根本區別:一是產生的原因不同。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風險僅限于地震、海嘯、洪水等,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其認識的加深,人們規避這種風險的能力也在增強。但是,風險社會所產生的風險復雜多樣,既有生產本身存在的風險,也有與自然相結合產生的風險以及因決策失誤、監管不力造成的風險。在這種風險中,人的因素起決定作用。二是不確定性更大。對于自然災難所造成的風險,雖然其發生存在不確定性,但現代科學技術能大致掌握其發生的區域或時期;對于風險社會中的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甚至超出人類的計算和預期能力,如嚴重爆炸事故,其所產生的危害后果嚴重,但是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卻是無法預知的。三是能否預防二者之間有所區別。對于地震、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即使可以了解其大致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也難以采取措施來預防或減少其發生。而對于工業風險,雖然在總體上其發生的不確定性有很多,但關鍵在于風險的發生大多是基于人禍,如果完善監管制度,加強設備改進和研究,就會減少其發生的概率。四是在能否追責上不同。對于自然事故造成的損害,人們是無法追究自然的責任的,但對于社會風險事故,本身就是人為因素起決定作用,在事故發生后需要也有必要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責任,以防止事故再次發生。在風險社會中,環境損害發生的概率以及損害的程度比工業社會要大得多,因此,需要通過環境損害責任制度來減少環境違法行為的發生,減少損害發生的概率。
在風險社會中,環境風險是主要的風險,也是貝克風險社會理論中被反復提及的風險。工業生產造成的污染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環境損害風險包括現實的風險和潛在的風險,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測和控制能力。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和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些事故的發生,表明了人們在事前是很難預測和控制這些風險的。在現代社會,由于環境風險極具長期性、復雜性和緩釋性,因而還存在大量的可能要發生但無法被預測到的環境風險,這一現象同樣在土壤污染中得到體現。在工業活動中,企業排污行為原本符合排放標準,企業無法預測到未來所造成的環境損害,但由于環境損害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即使是在已經知道環境處于被損害的狀態,也很難精確了解到損害的具體程度和未來可能受到的不利影響。因此。對環境損害進行修復和治理,不僅要恢復受損害的環境,同時也要避免潛在風險的產生和擴大化。環境風險的不確定性,對于企業而言,可能在事前無法預測,在事后也可能沒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因此,需要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來分散這些風險。
四、社會連帶思想
(一)社會連帶思想概述
社會連帶曾是涂爾干等社會學家關心的主題。在涂爾干等人社會連帶思想的基礎上,狄驥構建了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涂爾干把社會連帶分為機械連帶和有機連帶。機械連帶建立在個人相似性的基礎上,集體人格完全吸收了個人人格;有機連帶建立在分工和個人相互差別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行動范圍, 都有自己的人格,都能夠自臻其境川。社會成員共同的觀念及傾向與成員自身的觀念及傾向之間的強弱對比決定著社會連帶的類型, 前者在數量和強度上超過了后者, 則為機械連帶; 反之,則為有機連帶。[8]
狄冀接受并發展了涂爾干(杜爾凱姆)的理論,認為社會連帶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客觀事實:人們必須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具有社會連帶關系。社會連帶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同求的連帶關系,即人們具有共同需要,只能通過共同生活才能滿足這一需要;二是分工的連帶關系,即人們有不同的能力和需要,必須通過相互交換服務才能滿足這種需要。社會連帶關系既然是人類社會的基本事實和社會存在的基本條件,因此,它構成了包括法在內的一切社會規范基礎。它既決定著社會規范的內容,也決定著社會規范的功能。[9]
(二)社會連帶思想在環境法上的體現
環境法中的嚴格責任和無過錯責任體現了社會連帶思想,在嚴格責任下,不論該行為人有無過錯,對其所造成的損害都需要承擔責任,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受害者。這里的受害者不僅是個人,而且是組織甚至是社會。嚴格責任的出現,是由于在污染發生后造成受害人人身財產的損害,而受害人證明責任人主觀有過錯存在重大困難,生產者可以以排污符合標準進行抗辯,如此將會使受害人無法得到救濟。生產者和受害人產生對抗,生產則無法順利進行,受害人的人身財產狀況繼續惡化,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社會分工的開展。而嚴格責任體現的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企業對于其他社會成員的責任,有利于減少生產者與受害人的對抗,加深兩者間的聯系與溝通,促進社會分工的開展。
(三)社會連帶思想對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的啟示
⒈環境損害是在社會連帶不斷深化進程中產生的。依據社會連帶思想,社會中個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合作是基于社會分工。一方面,分工是由于個人能力秉賦的差異;另一方面,一方面,分工是由于個人能力秉賦的差異;另一方面,分工也能促進市場進一步擴大。如果沒有分工,就不會有新產品與新服務的出現,也不會有新技術的出現,市場主體間的關系不密切,市場范圍僅限于非常狹小的空間,生產企業數量少,排放的污染物種類少,甚至不會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因此,沒有分工的社會,不存在環境損害的問題。從環境損害產生的歷史進程來看,環境損害的產生也正是在人類分工非常發達的階段,因此,環境損害是在社會連帶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產生的。
⒉同行業榮辱與共的連帶關系要求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在同行業中,如果某個企業的某個產品或服務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消費者就會愿意支付費用購買,進而也會吸引其他同行企業進入市場,形成多個企業共同存在的格局,使這些生產相同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者共同受益。如果一家企業受到認可,也會給相關企業帶來機會,存在相互受益的情況,特別是在有分工合作的情形下可能還會與其他受益人存在相互連帶的關系。但是,如果由于一家企業造成污染而導致其無力承擔修復費用時,由于信息不對稱,也會使消費者對整個行業的污染治理水平和社會責任產生懷疑,進而導致整個行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下降,甚至會使消費者轉向其他商品。因此,在整個行業間共擔風險也是社會連帶的體現。
⒊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體現了社會連帶思想。生產者在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其排污行為本身雖合法,但是仍存在污染的隱患;而生產者從造成污染的生產中獲得了利潤,污染受害者也從消費生產者生產的產品中滿足了自己多樣化的需求,使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得到了改善,社會也因此獲益于產品多樣化、經濟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稅收的增加,而且使社會公共物品的提供也隨之增加。因此,只讓污染者來承擔責任,可能會出現污染者不愿意從事這些活動的后果,對社會發展不利。而通過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讓社會共同承擔責任,使得受益于該行為的他人能夠為污染者提供幫助,則更會趨于公平。
五、公共治理理論
從公共治理的角度來探討環境侵害責任的社會化,認為環境侵害不僅關系到私人權益,而且還涉及到作為公共物品的生態,侵害不特定人甚至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環境損害不同于私法上的人身財產損害,因此,除了發揮政府的作用外,也應發揮社會在環境風險治理中的作用。在這里我們看到,公共治理理論并不否認政府在環境損害修復中所起的作用,這是因為環境污染本身也是市場失靈的一個體現。當企業排放污染物的規模超過環境容量時,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而且治理修復費用支出龐大,私人往往沒有能力治理。即使私人有經濟實力進行治理與修復,也存在“搭便車”的問題,即企業治理修復所產生的環境改善效果并不是由企業獨家享有,而是由周圍社區居民以及企業共同享有,企業不能獲得其環境治理修復的所有好處,其決策所產生的正的外部性也無法內部化為私人收益,企業也就沒有積極性去從事治理修復。同時許多環境損害發生是由多家企業共同造成的,他們之間會因為責任的份額問題爭執不休而延誤治理的最佳時機。 即使企業在治理修復后可以向其他責任主體進行追償,但由于訴訟需要人力、物力和時間,特別是如果其他責任人已經不存在、破產或者責任人沒有支付能力,已經進行修復治理的責任人將無法全部追償其已經支付的超過其責任比例的金額,導致企業也沒有動力去從事治理修復。此時政府應該從全社會的角度,從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安全的角度,從促進環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推進環境損害的治理修復,以解決私人在治理修復環境損害方面存在激勵不足的問題。
但政府在修復環境損害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政府受資源方面的約束,政府不可能將所有的資源都用于環境損害的修復。二是政府失靈,如果政府部分工作人員被監管對象收買或者反應延誤,將無法有效修復環境損害。面對環境損害的公共性以及環境治理的困境,公共治理理論為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治理提供了新視角。因為,“這種模式并不把公共事務完全寄托于國家來統轄,而是讓國家、非政府公共組織、私人企業、私人組織,甚至私人,都參與到一個開放的、互動的治理網絡之中;這種模式并不一味傳承層級官僚制的命令——控制的治理模式,而是寄希望于更多參與的、更多協作的治理方式;這種模式強調公共行動者和私人行動者要在實現政治、經濟、社會目標過程中廣泛合作、共同行動、發揮作用、施加控制,鼓勵多方的利益相關者共同分擔傳統的治理角色;這種模式不再單純依靠國家的、集中的、從上而下、一以貫之的治理,而是推進‘向下、‘向外的運動,把治理責任轉移給地方、轉移給私人,提供機會鼓勵地方、私人進行嘗試性的協作治理,避免將問題孤立、分割?!盵10]在公共治理視角下,環境損害修復不是政府排他性行使權力的領域,而是社會組織通過合作機制參與治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多地是沖突的調和、風險的分擔以及各主體相對優勢的充分發揮。
六、市場機制理論
雖然污染者付費原則有利于對污染行為所造成的外部性內部化,有利于激勵排放者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更新環保設備,將污染減少。但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環境損害,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立法都明確規定實行無過錯責任,即使企業盡到了義務,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更新環保設備,但仍不能避免環境損害的發生,此時企業還需要承擔責任,而且對于排放造成的損害,不僅包括環境損害,也包括經由環境而造成的身體健康損害或財產損害。賠償這些損害的數額將十分龐大,甚至會超出企業的負擔能力,會導致企業破產,不僅損害無法填補,也會產生債權人利益受損或者工人失業等負作用。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想避免承受巨大的環境責任風險,就可能產生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就不會造成污染,也不用承擔環境責任的想法。但如此下去,企業沒有動力去投資,當然也不會使其資產增值,社會和消費者就無法購買到其所需要的產品,因為沒有企業愿意生產,這既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社會有分散和轉移企業所面臨的環境責任風險的機制,就會使企業既有動力去投資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也不會擔心不確定的環境風險。對于分散和轉移風險機制,政府和市場都應發揮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的職能,因此在分散和轉移風險上相對于市場而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此,政府可以通過稅收的方式建立起基金儲備機制,對環境損害中企業承擔的環境責任進行分擔。當然不能將企業承擔的環境責任轉移至全體納稅人,這違反了“污染者付費原則”。另外,稅收還存在另一個弊端,會在同行業間產生不公平的問題,因為同一行業的企業排污量、污染防治能力不同,對于污染的“貢獻”程度也不同,在同一稅率下,對于污染“貢獻”少的企業而言,稅負相對重;而對于污染“貢獻”多的企業而言,稅負相對輕,將會產生稅負不公平的后果。
因此,還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分散和轉移環境責任風險中的作用,通過環境責任保險、財務擔保、風險共擔等形式將企業所面臨的環境責任風險社會化。市場具有調節供求和價格的特點。當企業面臨可能發生的環境責任風險而產生對減少不確定環境責任風險的需求時,環境責任保險便應運而生。而正是由于市場的存在,才能夠使保險公司根據事故和賠償來全額收取保險費,在提供保險的同時也能實現自身的盈利。雖然收取同一費率,但是對于那些對污染“貢獻”大的投保公司,保險公司可以增加保險費或不予以保險,從而保證風險與責任匹配。
同樣,財務擔保也是減少企業風險的一種方式,即企業支付一定的費用后獲得第三方財務擔保,在企業無法完成對污染場所關閉后的治理修復義務時,第三方需要支付費用來完成治理修復義務。市場機制在環境責任風險領域的作用非常廣泛,在西方國家已經有多年的歷史,在我國也已經開始有所實踐。當然市場機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追求利潤最大化,保險公司對一些高風險賠付的環境責任風險拒絕支付保險金,或者保險公司利用保險條款拒絕支付保險金等,為此仍需要政府發揮監管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晨.環境損害的法律定義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6).
[2]徐祥民,劉衛先.環境損害:環境法學的邏輯起點[J].現代法學,2010,(04).
[3]竺效.生態損害的社會化填補法理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4]汪勁著.中國環境法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姜雪蓮.環境損害賠償與公益信托——以福島核事故為中心[J].科技與法律,2014,(02).
[6]呂忠梅等著.侵害與救濟[M].法律出版社,2012.
[7](德)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2004.
[8]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9]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10]羅豪才,宋功德.公域之治的轉型——對公共治理與公法互動關系的一種透視[J].中國法學,2005,(05).
(責任編輯:苗政軍)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
Damage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
Weng Sunzhe
Abstract:Environment damage is damage to environment itself and is not damage to personal and property safety.Environment damage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 refers to that responsibilities taken by liability subjects,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reasons and specific modes, transfer to the third-party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to undertake and achieve the aim of dispersing and transferring burdens.Environment damage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 greatly strengthens the compensation function of tort law and improves the environment risk governance ability of tort law. Environment damage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 can carry through inspections from a lot of dimensions.The risk society theory clarifies time background of environment damage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the social association thought argue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environment damage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the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confirms participation subjects of environment damage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ory offers specific paths of environment damage responsibility socializ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 damage;risk society;social association;public governance;market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