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要】本文以王志信的民族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為論點,以王志信的這部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歌曲《昭君出塞》為例,首先從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歌曲內容入手,再對王志信的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分析,從而以點帶面分析王志信民族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色。
【關鍵詞】王志信;民族音樂;藝術風格;昭君出塞
王志信是現代杰出的作曲家,他創作了許多廣為傳唱的聲樂作品。如《孟姜女》、《母親河》、《昭君出塞》、《蘭花花》等。
幾十年來,類似中國傳統故事文化題材的聲樂作品早已涉足,可是很多篇幅短小,曲調單純。在題材和內容兩個方面都沖破的作曲家中,王志信就是其中之一。王志信的獨特音樂藝術風格是值得我國許多音樂學者研究的,尤其是他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再創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國,王志信的音樂藝術風格與其他作家相比,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值得我們進行研究的。
作為一名民族音樂愛好者,在學習音樂作品時先后接觸了許多王志信的作品,被其作品風格特點、旋律、情感所吸引,同時為能更多了解他的作品特色,筆者渴望不斷對王志信的音樂作品進行研究。在不斷學習探究過程中,筆者對王志信的作品產生了強烈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隨著對王志信作品學習與研究的不斷加深,發現王志信音樂風格具有非常獨特的特征,歌曲再創作體裁都是以民間歷史材料與風格為主,加以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對歌曲進行加工,使之更貼切我們的生活。讓歌曲更具有韻味,情感更加真實,讓演唱者能更好地詮釋歌曲的內涵。
本文就是在了解王志信的多部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作品的特點、風格以及演唱特色,并以《昭君出塞》為例對王志信的音樂作品進行淺述。
一、歷史故事《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王志信創作的一首廣為傳唱的歷史故事歌曲,是王志信的創作中一首新現代性的民歌。以真實的歷史故事為背景,緊緊抓住故事的核心,將歌詞與旋律合為一體表現得天衣無縫。并首次在第十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演唱,獲得廣泛的認可。
1、創作背景
王昭君是一名漢朝宮女,原名叫王嬙,長得十分美麗又聰慧。宮女進宮后一般見不到皇帝,皇帝是通過畫工畫像才挑選宮女。毛延壽是收取宮女賄賂的畫工,誰送了東西就把誰畫得美麗。王昭君并沒有像其他宮女一樣送禮給畫工,所以毛延壽將王昭君畫得特別丑,致使王昭君被打入冷宮。
2000年前的漢代,就已經發展到一個強盛的時期,因為國家疆土的問題與北方的匈奴不斷發生戰爭,匈奴在不斷的戰爭的影響下,經濟逐漸走向衰落。當時的匈奴統治者呼和韓單與為了民族和國家百姓的安定,主動依附漢朝力量,帶了牛羊匹馬主動與漢朝公主和親。元帝同意,但是他認為當時匈奴的政治、經濟力量遠遠落后于漢朝,所以他不愿意將公主嫁給呼和韓單與。經過與朝中各臣商量后,決定將后宮的一名宮女嫁給呼和韓單與。消息公布后,后宮宮女沒有一人愿意。就在大臣們一籌莫展時,王昭君知道了此事。她為了國家百姓的利益,決定報名到匈奴去和親,將自己畢生的幸福托付給遙遠而陌生的匈奴。王昭君離開長安與元帝告別時,元帝才發現后宮有如此美麗動人的女子,而自己卻不知道,想留下昭君,可已來不及。
王昭君離開了長安,千里迢迢到了匈奴。與呼和韓單與成親,第二年生下了一名兒子。三年后呼和韓單與死亡,王昭君按照匈奴的禮俗被迫嫁給了呼和韓單與的大兒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雖然她很想回家但為了國家和百姓她犧牲了自己。她也漸漸習慣了這兒的生活,匈奴人民非常熱情好客,敬重她、喜歡她,她也與人民相處得非常好。在這期間,她促進了匈奴與大漢朝的交流,不管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面,都為匈奴和大漢朝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她勸匈奴統治者不要去發動戰爭,保住和平,也毅然將中原文化、手藝傳給匈奴人民。自此,匈奴和漢朝60年和睦相處,沒有發生戰爭,而且在經濟貿易上面交流頻繁。
2、歌曲內容展開
第一部分:離別家鄉。前奏開始呈現出一條漫長的旅程路,節奏寬闊,速度自由,到了琵琶出現的地方,猶如馬車行駛“嘎吱嘎吱“的響聲,昭君的感嘆便從這里開始了。昭君心頭傷心可是卻深明大義,堅信自己能讓“從此長城無烽煙”的決心,為此作者講這句進行了反復。
第二部分:到達匈奴。前奏為快板,變得熱情歡快起來,加上人聲伴奏“咳”,像是少數民族載歌載舞,又顯得粗狂豪爽的性格。馬車的“嘎吱嘎吱”聲音也變得歡快起來。
a段:昭君放眼望去,綠草、牛羊、氈房、馬匹,還有熱情的人民映入眼前,沖淡了昭君的思鄉之情。所以整個a段都被歡快熱烈的氣氛籠罩。在這段中,王志信采用古琵琶曲《塞上曲》和古曲《春江花月夜》中的旋律作為素材,將其重組,使其變得更有意蘊。
b段:昭君“回首中原”思念故鄉的感情,但看在“小麥數千英里,炊煙裊裊,黎民百姓生活和平”的景象心中非常欣慰。接后兩句“啊啊”第一句有漢朝古典音樂的韻味,第二句有蒙古豪爽大氣的韻味。體現王志信“兩句同樣的詞一定要有不同的情緒”的創作理念。
第三部分: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三者的身份看待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樂曲的情緒轉為激昂的,采用廣板。 這時演唱者的聲音、音量要求飽滿,咬字清楚,體現出后人對王昭君出塞的事跡的感嘆以及贊美之情。
二、王志信民族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
音樂不是憑空想象就能創作好的,王志信扎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中,通過親自采集信息以及敏銳的發覺能力,創作出了一個個經典的音樂作品。因為擁有著一種音樂創作理念,所以能決定音樂作品的風格,下面筆者就從王志信的音樂理念和作品風格進行闡述。
1、音樂創作理念
民族精神注入音樂作品。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的民族具有如此濃厚的文化底蘊,是先輩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在音樂創作中,創作者就應該擁有一個兼容的思想,善于去尋找素材。中華幾千年的歷史,每家每戶都有故事以及傳頌著家喻戶曉的故事,這樣的素材如此廣泛,吸取它們優秀的地方,也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耙”。創作者就應該謹慎選擇,秉著與時俱進、挑選符合當代社會理念、積極向上的素材,注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于音樂作品中,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得以傳頌。
多角度、多方面的闡述音樂。“終身學習”是一個人應當秉著的執念,學習的東西很可能會在某個不經意間就需要用到。“專攻”和“綜合”其實并不沖突,但對于作曲家來說,就更應該注重綜合類的學習了,了解更多的音樂組成元素,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出發,通過這種不同的視角進而打動觀眾。在王志信的音樂創作中,采用民歌、戲曲、民族樂器、西洋樂器等來表現和包裝音樂,使音樂更加豐富和層次感更鮮明。這樣的作品,不管從哪個角度來欣賞,其表現力足以滿足各種品味的觀眾。
2、作品風格
每一個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上所體現出來的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都是有差別的,他們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所以他們的音樂風格都不同,就算王志信的作品不寫上他的名字,但凡是熟悉其作品的人一聽也能識別出來是他的作品。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性格、思想、價值觀、興趣、愛好等特征。由以上王志信的兩部民族聲樂作品可以看王志信的創作風格主要集中在:民歌改編歌曲和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歌曲。以下就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擁有背景故事。作曲家創作出的音樂作品的背景故事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是通過詳細的考察而來的。比如以上說的《昭君出塞》,還有一些王志信的著名作品《孟姜女》、《木蘭從軍》等,這些都是先前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后成為王志信手中的音樂素材。創作的音樂因人物、故事情節的發展而設定,從旋律、節奏、伴奏、裝飾音等編配上來進行演繹。比如《木蘭從軍》中,用較快的速度以及鏗鏘有力的節奏和曲調,體現木蘭英姿煞爽、剛強有力、不輸兒郎的形象,后又轉為緩慢抒情的木蘭歸家時換裝之后淑女的新形象;歌曲《孟姜女》中,正月時千家萬戶都熱鬧開心的迎春節,而孟姜女的丈夫卻被抓去修筑長城,樂曲整體速度稍慢,節奏比較平緩,體現了孟姜女的哀怨之情。后在捧著寒意尋找丈夫,卻發現只看到一堆白骨時,音樂顯得更加悠遠,凄涼的感覺頓時出來。從這些可以看出,王志信對人物和故事情節把握的精準程度。
贊美女性人物。圖表的用歷史人物煥發出氣息,無論是王志信的歷史改編歌曲《昭君出塞》、民歌改編歌曲《蘭花花》,還是創作歌曲《送給媽媽的茉莉花》等,這些歌曲所描述的多為女性人物。王志信用不同的音樂語匯,既完美又鮮明的描述了這些女性形象,又延伸了傳統女性的優秀品質,抒發了自己對女性的尊重和贊美之情。豐富的創作題材,體現了王志信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細膩的性格特征,通過自己的微妙見解,用音樂的形式傳遞給大家,讓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三、結語
王志信在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中主要集中在民間故事題材,但是他涉及的領域不僅僅局限在民間故事題材。在重大現實題材和借物抒情題材上面也多有涉足。通過借物抒情,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等人間真情,比如《我的草原》、《芭蕉淚》、《千里共嬋娟》、《鴻雁》、《三色燈》等;通過重大的現實題材,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王志信所創造出來的音樂作品,為世人展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祖國山河圖、再現了一個個生動的歷史故事、贊揚了一位位鮮活的人物、抒發了一份份真摯的情感,同時展現了他個人的魅力。他不斷創新和探索,將最美妙的旋律帶給人間,給予人們驚喜與感受。
參考文獻:
[1]劉麟、王志信.《母親河—劉麟、王志信聲樂作品近選》[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3]侯連娜.《敘事歌曲<木蘭從軍>的演唱處理與藝術表現》[J] 2000年第02期
[4]馮志蓮.《民族聲樂作品創作的新收獲—王志信今年作品初探》[J]《人民音樂》,2002年04期
[5]趙小梅.《從藝術歌曲<孟姜女>演唱中體會民族聲樂教學演唱的特征》.《藝術探索》.2002年第二期
[6]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3月第一版
[7]胡郁清.中外音樂發展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新一版
[8]魏麗娜.《王志信的聲樂作品的藝術特色研究》.《棗莊學報》.2007年第六期
[9]魏麗娜.《論王志信新創民歌對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影響》.《宿州學院學報》2007年第十期
[10]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年一月第一版
[11]柳旭輝.《淺議王志信民族藝術歌曲的創作特點和藝術特色》[J] 《音樂創作》,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