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方
【摘要】中國戲曲不僅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將戲曲元素應用于中國鋼琴音樂當中,不僅彰顯了中國戲曲的藝術魅力,也提升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為中國鋼琴音樂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藝術空間。本文結合筆者研究心得,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文化發展背景,及戲曲元素應用于中國鋼琴音樂所體現的藝術價值進行了分析,同時深入探討了戲曲元素在中國鋼琴音樂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戲曲元素;中國鋼琴音樂;運用
鋼琴音樂自傳入中國以后,無論是形式還是風格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鋼琴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經過長期的融合發展,已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文化。尤其是大量具有中國戲曲風格鋼琴音樂作品的問世,讓中國鋼琴音樂的藝術魅力得到廣泛的認可。中國民間戲曲品種繁多,民族色彩強烈,特征鮮明。將不同種類的戲曲元素應用于鋼琴音樂當中,不僅能夠豐富中國鋼琴音樂的語境,同時也拓寬了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渠道。而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既有利于中國鋼琴音樂在創作、演奏和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也有利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中國鋼琴音樂的文化發展背景
鋼琴音樂最初是以課堂伴奏的形式被引入我國,因此在鋼琴音樂引入我國初期,課堂伴奏所演奏的僅僅是其它國家的音樂作品,還沒有屬于我國的鋼琴作品。鋼琴音樂在我國發展了一段時期后,一些鋼琴小品被逐漸創作出來。比如《和平進行曲》《鋸大缸》《小朋友進行曲》等。但受傳統觀念、學習條件及發展空間的束縛,這些鋼琴作品無論從創作構思,還是從表現形式來看,大多在模仿歐洲鋼琴音樂,技術手段還尚未成熟,沒能將鋼琴藝術的魅力充分發揮出來。中國鋼琴音樂的真正發展,應該歸功于賀綠汀所創作的《牧童短笛》,這首鋼琴作品正式開啟了中國鋼琴音樂的藝術之門,將中國鋼琴音樂推向成熟發展之路。在此之后一些優秀的鋼琴作品相繼問世。比如《花鼓》《在那遙遠的地方》《小奏鳴曲》等。這些鋼琴作品無論是創新理念,還是表達方式,都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加上與我國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合,使鋼琴音樂中的民族特性得到了良好的詮釋,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也開始步入正軌。以儲望華、彭志敏等為代表的音樂家們,為我們貢獻了大量的極具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使中國鋼琴音樂逐漸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戲曲元素應用于中國鋼琴音樂的藝術價值
1、使中國鋼琴音樂的語境更加豐富
我國傳統的戲曲種類豐富多彩,不同的聲腔有著不同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鋼琴音樂作品中對于不同戲曲聲腔的運用,可以使鋼琴音樂的語境更加豐富,也使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途徑更加寬闊,為音樂作品創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與靈感。在對戲曲元素進行運用時,大多數鋼琴作曲家都會融合自身的音樂理念,使鋼琴作品既保存了傳統戲曲的民族韻味,又體現出了一定的個性和時代性色彩。
2、促進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發展
我們知道,鋼琴是典型的西洋樂器,有著樂器之王的稱謂。鋼琴在引入我國之前,大部分作品都有著不同的西方民族特色。比如肖邦、貝多芬、格里格等音樂家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都能夠不同程度的展露出民族音樂特性。鋼琴在引入我國以后,與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也經過了長時間了磨合與融合。在吸取和借鑒了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元素以后,中國鋼琴音樂的藝術魅力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可見將戲曲元素運用于中國鋼琴音樂,對于促進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戲曲元素在中國鋼琴音樂中的具體運用
1、戲曲音調在鋼琴音樂中的運用
中國戲曲藝術是經過悠久的歷史沉淀,而傳承下來的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藝術形式。將戲曲音調運用于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當中,使鋼琴音樂作品中蘊含著濃濃的中國韻味。具體來講,由于戲曲種類不同,運用于鋼琴作品中所反射出的韻味也各有千秋:
(1)昆曲:昆曲分為南北兩大曲系。南曲就如江南的景色一樣秀麗溫婉,纏綿絹柔;而北曲則猶如北方的山水,恢宏大氣、跌宕起伏。經過長期的發展實踐,原來的北曲逐漸被南曲融合,呈現出南曲化的傾向。總體來看,南北曲相輔相成,音樂音調也以戲劇劇情為主要服務對象。昆曲作為一種曲牌連套體音樂,目前流傳下來的折子戲就有400多出。昆曲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也被鋼琴作曲家們所鐘情,并嘗試將其運用于鋼琴創作當中。其中丁善德所創作的鋼琴曲《序曲三首》中的《降G大調序曲》就比較具有代表性,其主題取材就源自于昆曲《玉簪記》中《琴挑》的生旦輪唱音調。而春龍所創作的鋼琴小曲《幸福的童年》也是對昆曲音調進行借鑒的佳作。
(2)京劇:京劇中的兩種基本聲腔是西皮與二黃。西皮腔的節奏相對緊湊,旋律起伏也較為明顯,具有較為高亢的音調。而二黃則音調低沉,節奏緩慢。西皮與二黃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了豐富多變的京劇曲調。京劇之所以是我國的國粹,有其必然的道理,自然也是鋼琴作曲家們所喜愛的音樂素材之一。比如江文創作的鋼琴作品《斷章小品十六首》中的《午后胡琴》就是以京劇的二黃音調為基本素材。
(3)豫劇:豫劇的唱腔具有一定的口語化特征,因此吐字較為清晰,行腔也比較流暢,在音調方面也比較明快舒暢。將豫劇音調運用于鋼琴音樂當中,不僅能夠體現出豪邁奔放的音樂情感,還能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樸而通俗。作曲家王建中所創作的《百鳥朝鳳》就可以發現豫劇音調的影子。
我國鋼琴音樂除了對以上這幾種戲曲形式進行運用之外,還對秦腔、川劇、評劇、粵劇等多種戲曲音調進行了廣泛的借鑒。這些借鑒和吸取不同程度的推動了我國鋼琴音樂的本土化發展。
2、戲曲結構體式在鋼琴音樂中的運用
在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曲式結構方面,對戲曲元素運用最為常見的,就是對板腔體和曲牌體的運用。板腔體主要是指以某一曲調為基礎,利用速度、節拍、節奏以及旋律等的變化,采用擴充與緊湊的曲式手法,來表現出不同的板式結構。黎英海所創作的鋼琴曲《夕陽簫鼓》便是運用了這種板腔體。這首鋼琴曲由引子、主題、八個變奏及尾聲組成。其中利用加花、擴充、緊縮以及簡化等手法來進行變奏表現。
曲牌體是指以曲牌作為基本的結構要素,將一個或多個具有特點的曲牌聯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戲曲音樂。因此,運用曲牌作為基本結構完成的戲曲通常稱為單套或者聯套,統稱為套曲。由于曲牌中的句數、句式、旋律、節奏等各有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劇情及人物性格也就有所區別。在鋼琴音樂創作方面,通常會將曲牌體應用于較為抒情的作品當中。如江文的《江南風光》《潯陽月夜》以及陳培的《賣雜貨》等。
3、戲曲板式、節奏在鋼琴音樂中的運用
板式就是指戲曲音樂中的節拍及節奏形式。板式也就是板眼的形式,也就是節拍的形式。我國傳統的民間音樂大都以板、鼓來擊拍。用板來表示強拍,用鼓點來表示弱拍或次拍。從國際通行的記譜法來看,板位即是強拍的位置,而眼位則代表弱拍的位置。一小節為一板,根據板眼的不同,來區分拍子。我國作曲家陳銘志所創作的鋼琴《序曲與賦格》便采用了十二音板,其節奏采用了“有板無眼”的形式。王建中的鋼琴曲《百鳥朝鳳》結尾部分采用了最急板,同時還采用了搖板等節奏形式。
節奏是音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戲曲當中,根據不同的劇情需要來安排節奏,使節奏隨著劇情來起伏變化。節奏也是鋼琴音樂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戲曲節奏的運用成為我國鋼琴音樂創作的主要手法之一。比如奚其明的《湖南花鼓》就是以花鼓戲的節奏作為依托。而譚盾的《看戲》則是取材于湖南傳統花鼓戲《劉海砍樵》。整部鋼琴曲當中,分別在前奏、間奏、尾奏等處出現了鑼鼓的節奏特征,以此來烘托和活躍音樂氛圍。
四、結論
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歷代人們的智慧結晶。近年來,隨著我國鋼琴音樂的繁盛發展,戲曲元素在鋼琴音樂中也得到了有效的運用。將中國傳統戲曲與鋼琴音樂結合起來,不僅能夠滿足我國群眾的審美,也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拓寬了空間。
參考文獻:
[1].張佳,《鋼琴和中國民族戲曲的互相汲取與交融探析》[J].《四川戲劇》,2011,(5):114~115.
[2].王赫,《論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戲曲音樂要素》[J].《戲曲音樂》,2011,6:38~39.
[3].徐瀾,《探究戲曲音樂元素對中國鋼琴藝術的影響》[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4):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