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民間舞是由特定文化群體利用文化物質材料和文化精神構成的綜合創造的動態意象。本位廣西民間舞作為旅游展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餐飲、文藝演出、原生態旅游和商品展銷四個方面闡述了廣西民間舞的消費與重構,希望能夠為廣西更好的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做出貢獻。
【關鍵詞】廣西旅游;民間舞;消費;重構
一、旅游餐飲業對廣西民間舞的消費及重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餐飲業作為旅游收入的主要來源一直是支持各地旅游發展的支柱產業,游客每到一個地方首先會去尋找當體特色的美食。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在宴會上以歌舞余興的傳統,特別是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熱情好客的當地居民會在客人用餐的時候載歌載舞我客人助興,還會借歌聲獻上美酒來表達對于貴賓的歡迎。所以說,在這些地方,美食與歌舞是密不可分的,民間舞表演已成為游客享用的一道精神大餐。
當前,廣西旅游行業充分依托自身少數民族文化優勢,開發了大量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其中自然少不了以歌舞表演為主題的少數民族宴會,宴會上,游客們一邊品嘗著具有廣西特色的民族美食,一邊欣賞少數民族的歌舞表演已經成為了廣西旅游的一道靚麗風景。
壯族占據廣西少數民族將近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廣西第一大少數民族,舞蹈是壯族人民自古以來進行祭祀、慶典以及日常娛樂的主要方式,壯族民間舞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以及豐富多樣的形式。近年來所提倡的原生態旅游方式促進了壯族村寨的旅游事業發展,當地居民依靠自身的文化、藝術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態旅游產品。其中穿插于宴會之間的民間舞為宴會增添了是別具特色的效果。
壯族的宴會舞蹈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十分講究,表演者們身著盛裝為游客們表演原汁原味的壯族舞蹈,游客還可以親身參與到舞蹈之中,親身體驗壯族的生活與文化。這時,美食與藝術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為身處現代化都市的游客們奉獻上了一道集視覺、聽覺、味覺和身體感覺于一身的盛宴,不僅愉悅了有課的身心,同時還成為打造廣西旅游品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旅游文藝演出對廣西民間舞的消費與重構
近年來,我國可各地憑借自身獨有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形式來創造出具有自身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藝演出,實現了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消費與重構民族藝術。使一些被埋沒許久的民族文藝形式重新展現于世人眼前,得到了保護與發展。
打造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文藝演出是我國西南地區打造文化旅游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在通過打造民族文化文藝演出帶動旅游經濟的方面可謂是我國的先驅和先進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原名廣西國際民歌藝術節,創辦于1993年),和大型場景歌舞表演《印象·劉三姐》。
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民歌藝術交流活動,每屆都會吸引全世界數以萬計民歌領域的相關人員來到廣西進行溝通交流,文化節上每年都會有大量來自廣西本地的表演者進行廣西本地民族歌舞的演出,雖然藝術節是以民歌為主體,但是民族藝術通常歌舞不分家,因此,每年藝術節里都會有大量的民間舞表演,來自廣西民間和各專業演出團體都會在藝術節上奉獻十分精彩的民間舞演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通過鼓舞表演的形式拉近了廣西與全國、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距離,為廣西少數民族提供了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舞臺,因此也促進了廣西民間舞領域的創新與發展。
大型情景歌舞劇《印象·劉三姐》是廣西文化旅游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寶石,以張藝謀為主的創作團隊歷時5年半,經過109次反復修改,最終打造出具有鮮明廣西壯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印象·劉三姐》,依托漓江秀美的自然風光為實體布景,以壯族著名文化名人劉三姐的故事為背景,結合了廣西壯族的民族文化藝術元素,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將流傳百年的經典故事以全新的形式展現給觀眾。《印象·劉三姐》中,廣西的民間舞占據了大量的篇幅,首先是受到歌舞劇演出形式的影響,演出中舞蹈占據重要的地位;其次,劉三姐的故事中本身穿插了大量的歌舞場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廣西少數民族,特別是壯族,本身能歌善舞,《印象·劉三姐》推出的主要目的在于向人們推廣廣西,展示廣西少數民族特色,因此民間舞的存在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廣西各市為開發旅游市場,增加旅游收入,都在打造具有本地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旅游品牌。如,百色市田陽縣每年舉行的文化旅游節上,每年都會有十幾萬世界各地的壯族同胞以及游客到此參加,每屆文化旅游節上都會有大量的民間舞演出。
民間舞作為一種藝術演出形式,通過文藝演出的平臺來實現其消費和重構對于其傳承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通過打造特色原生態旅游實現廣西民間舞的消費與重構
近年來,源生態旅游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已經厭倦了走馬觀花的形式主義旅游方式,精神上開始渴望深入的了解與體驗具有異族風情的生活方式,感受當地民族的歷史文化內涵。所以說,人們已經將旅游的地點從大規模的旅游景區轉移至更加貼近生活的地區。
目前,廣西旅游行業已經及時的發現到人們思想的轉變,掌握了游客的旅游意向,有針對性的打造出了一批原生態旅游景點項目。其中,壯族村寨旅游以壯族人們的真實生活環境為背景,結合餐飲、文藝、娛樂、購物等消費方式,建設起了一批原生態旅游景點。原生態旅游景點的建設拉近了廣西少數民族與游客之間的距離,使游客零距離的感受到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加深了對于當地少數民族的認識,同時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廣西少數民族由于地處偏遠,很多地區極大程度的保持了較為古老、原始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點。特別是在文藝活動方面,千百年前的歌曲、舞蹈毫無改變的流傳至今,不僅游客帶來了賞心悅目的體驗,更為人們了解廣西少數民族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舞蹈作為人們抒發內心情感、表達思想感受的重要途徑,自古以來便是少數民族祭祀、慶典、日常娛樂的重要手段,被人們深深的喜愛。我國各個民族都有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舞蹈,受到地域、歷史等因素影響,產生的舞蹈形式和表現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因此在打造以村寨為單位的原生態旅游景點的過程中,景區的負責人需要充分的利用少數民族民間舞資源,聘請專家來挖掘和整理少數民族優秀的舞蹈資源,編排成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皆強的節目,結合村寨特有的自然景觀、建筑形式來給游客帶來美好的享受。從而實現通過原生態旅游來實現廣西民間舞的消費,反過來還可以以原生態旅游為契機,實現民間舞的保護和發展。
四、通過商品展銷實現廣西民間舞的消費與重構
除了上述三種民間舞的重構形式外,旅游部門還可以考慮在游客購物等旅游消費環節中加入民族舞表演,通過演員優美的物資來展示商品的魅力。如,廣西壯族的服裝與飾品不僅工藝精美,而且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在進行商品展銷的過程中,僅是將商品擺在柜臺中進行展示是無法完全展示其魅力和韻味的,展會組織人員可以請專業的民間舞演員穿戴上展銷的商品,進行民間舞的表演,這樣能夠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商品的魅力,體現了商品的價值,使參觀者購買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結語:隨著旅游的發展, 旅游對民間舞的消費從最初的視角娛樂審美, 到舞蹈物質材料的 “原生態” , 再到舞蹈動態意象的 “原生態” , 民間舞的特質意象都在不同方式的創造意象中獲得傳承和改變,為民間舞文化的創造打開了一切創造的可能,使民間舞在旅游發展中被更深層次的融人當代審美意識成為新的現代民族文化的精神產品。
參考文獻:
[1]諸葛藝婷, 崔鳳軍.我國旅游演出產品精品化策略探討[J].社會科學,2005, (5):121.
[2]陳忠祥, 李宗錄. 試論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人文地理,1995,(4): 31- 35.
[3]王林.從“劉三姐”透視傳統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資源優化創新[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457- 460.
[4]劉素平,邱扶東.旅游文化資本運作模式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2): 297- 299.
[5]慕羽. 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的話語立場[J]. 民族藝術研究,2014,02:50-57.
[6]金浩. 試論“學院派”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時代際遇[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03: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