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仲
【摘要】鋼琴藝術誕生于歐洲,它的出現將人類歷史文明帶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而鋼琴藝術進入中國也讓中華文明邁入了嶄新的階段。中國鋼琴音樂在本民族音樂的基礎上結合歐洲鋼琴文化藝術,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鋼琴藝術,是世界鋼琴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追溯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以及分析中國鋼琴音樂的現狀和發展道路。
【關鍵詞】鋼琴藝術;中國鋼琴音樂;歷史與現狀;發展道路
鋼琴藝術誕生于十八世紀初期,在人類歷史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種不僅高雅,還富有韻味的藝術表現形式。鋼琴被許多人稱贊為“樂器之王”,在音樂藝術這個大舞臺上展現著自身的絕代風采,可見鋼琴藝術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和不可動搖。中國鋼琴音樂也是中華文化藝術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鋼琴音樂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這片熱土,在創作思維、演奏技術及理論基礎等反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特性,著眼于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現狀及發展前途,中國鋼琴音樂是世界鋼琴音樂中一門獨特且不可或缺的學科。
一、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
(一)萌芽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的萌芽時期是1915年——1933年。1915年趙元任先生創作了《和平進行曲》,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音樂工作者創作的鋼琴音樂。趙元任先生曾留學美國,學習正宗西方音樂,從事音樂創作,深深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音樂的影響,因而這首樂曲是一首風格受西方音樂影響極大的鋼琴樂曲,音樂風格和形象鮮明,富有活力的同時結構也嚴謹。20世紀初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不斷融合,鋼琴文化藝術也是如此,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國鋼琴音樂悄然而生。《和平進行曲》的誕生對中國音樂具有開拓性意義,也有一種文化上的象征意義。不管趙元任先生是否認識到自己開創了中國鋼琴音樂,但先生實際上以這首鋼琴樂曲讓中國鋼琴音樂進入了萌芽時期。以趙元任、江定仙、老志誠等為代表的老一輩音樂藝術家對中國鋼琴音樂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使中國鋼琴音樂邁出了最初的步伐,在汲取本地特色與吸收西方鋼琴音樂的特點相結合創作了大量的鋼琴音樂作品。如:趙元任先生的《偶成》《小朋友進行曲》,江定仙先生的《搖籃曲》,老志誠先生的《秋興》《牧童之樂》等,這些優秀作曲家創作的鋼琴音樂都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以西方音樂為主導,但結合了民族音樂、民族音調,因而具有民族特色。這些優秀作曲家的創作帶有探索性,但他們的探索嘗試是成功的,他們為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二)繁榮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的繁榮時期是1934年——1965年。這段時期,中國鋼琴音樂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發展,作曲家的創作也從之前單純模仿印象派、新古典主義等技法轉而找尋適合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技法。1934年,作曲家賀綠汀創作了具有中國風格特色的《牧童短笛》,被廣大作曲家公認為是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進入繁榮時期的樂曲。中國鋼琴音樂的繁榮時期又分為建國前和建國后兩個階段。(1)建國前各地區陸續創作了許多優秀樂曲,其中的代表如:解放區方面瞿維創作的《花鼓》、上海方面作曲家桑桐創作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及陸華柏創作的《潯陽古調》、海外旅日的江文創作的《五首素描》及旅法的丁善德創作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等。(2)建國后更多的青年作曲家、演奏家迅速成長起來,老一輩作曲家熱情也高漲,陸續有《鄉土節令詩曲》《粵曲三首》《內蒙古民歌主題小區七首》《藍花花》《魚美人》等一大批優秀的樂曲涌現。不僅青年作曲家和演奏家重視中國音樂,國家也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先后在沈陽、成都、武漢、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音樂學院,在高等院校開設音樂系,鋼琴教學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且質量得到大大提升。
(三)徘徊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的徘徊時期是1966年——1976年。眾所周知,這十年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間,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中國鋼琴音樂作為文化中的一部分也遭到了重大打擊,創作、演出、教學都處于停滯狀態。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中國鋼琴音樂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觀念和歷史生活,雖然大部分作品是作曲家集體創作的結果,但仍包涵一定而對藝術造詣,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這段時期的中國鋼琴音樂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根據“樣板戲”和革命老歌曲改編的鋼琴音樂,雖集體創作的形式使鋼琴音樂缺乏個人特色,但這些樂曲在創作技法上凝聚集體的智慧仍具有一定的新意,中國風味濃厚,成為當時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樂曲。第二,在當時低沉的政治環境和氛圍下,文化創作困難,因此被集中組織起來參加集體創作和改編的鋼琴音樂創作人員非常珍視這得之不易的機會,辛勤工作,全身心投入創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第三,這一時間段,真正創作的中國鋼琴樂曲非常稀少,較多的是對中國傳統的古曲進行改編,使其成為鋼琴獨奏曲。中國傳統古曲是古代藝術的結晶,具有濃厚的中國韻味和強烈的中國特色,因此,作曲者在民族風格和模仿民族樂器方面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第四,作曲家在對中國民族歌曲進行改編的同時,不僅對中國傳統的音樂和聲技法深入探究后進行了改革,更吸收了許多西方近現代的和聲技法,使中國鋼琴音樂得到一定發展。
(四)發展時期。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時期是1979年——如今。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央政府提出“雙百”方針和“二為”方針,中國文化獲得新生的同時,中國鋼琴音樂亦獲得新生,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研究逐漸恢復和活躍。中國鋼琴音樂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結合了近現代西方音樂的創作技法,不僅大大提高原有的創作水平,使新的平臺視角得以開拓,更是使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方法實現多元化。改革開放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作曲家的眼光不再局限于當下的國內,而是擴大了研究范疇,使研究領域拓展到古、今、中、外,實現了中國鋼琴音樂這一獨立學科的復合型研究。隨著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定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融入世界市場,中國鋼琴音樂亦融入世界音樂,產生了一大批極具影響力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如:郎朗、李云迪等,使中國鋼琴音樂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二、中國鋼琴音樂的現狀及發展道路
(一)現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呈現出一種新興的發展方向。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鋼琴音樂開始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并逐漸走向成熟,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鋼琴音樂吸收了本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從單一模仿借鑒西方鋼琴音樂的技法和模式轉變為尋求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在鋼琴音樂演奏方面,許多鋼琴音樂家們主張新興理念,在演奏時極力突出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如今的中國鋼琴音樂再也不是過去盲目學習和滯后的狀態,而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在中國鋼琴音樂領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在國外接受了良好鋼琴音樂教育的莘莘學子紛紛回到國內,將先進的西方技法和理念帶入國內,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隨著世界市場的出現和形成,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國鋼琴音樂也不斷與世界音樂接軌和交流,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如何更好地呈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如何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實現與世界音樂更巧妙地接軌和交流。這些問題是中國鋼琴音樂走向世界中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鋼琴音樂業內人士所關注而對熱點和焦點問題。
(二)發展道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是促進中國音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鋼琴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與完善,如今已經明確定位了自身的發展模式,不再滿足和局限于簡單學習西方鋼琴音樂,而是在深入了解西方鋼琴音樂的基礎上融合本民族特色進行創新。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道路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第一,向多元化趨勢發展。作曲家們應在創作時充分體現個人特色和特點,使中國鋼琴音樂呈現多元化發展。第二,積極尋求新的發展風格。真正的好作品和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應體現時代精神,要求作曲家在創作時應形成具有時代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第三,正確認識民族音樂與鋼琴音樂藝術的關系,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中國鋼琴音樂應立足于本國文化特點進行創作,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展現給世界。第四,有效利用電子音樂。電子音樂的出現推動了世界音樂的發展,應將電子音樂融入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第五,規范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教學和研究。專業創作與演出市場機制相結合,加強中國鋼琴音樂的學科隊伍建設,開拓中國鋼琴音樂研究的新課題。
結束語:
中國鋼琴音樂歷來是世界鋼琴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鋼琴文化藝術作為整體,中國鋼琴音樂作為部分,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部分的發展能夠促進整體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中國鋼琴音樂需要不斷創新實現自身的發展,進而促進世界鋼琴藝術文化的發展。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中國鋼琴音樂創新中的主體是廣大的作曲家們,應發揮其作為中國鋼琴音樂創新主體的作用。創新能夠促進文化的繁榮,是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因此要讓中國鋼琴音樂煥發生機、歷久彌新、充滿活力、日益豐富,就必須不斷進行創新。如今中國鋼琴音樂雖逐漸成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還需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曉輝.《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與現狀》[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4:62-65.
[2]吳榆.《論中國鋼琴改編曲與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D].西南大學,2006.
[3]徐莉.《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初探》[D].山西師范大學,2015.
[4]劉祥.《新時代下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現狀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