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波
【摘要】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和人類社會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在中華民族漫長的音樂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大批優秀的樂人和孕育這批藝人的傳統樂社。樂人是繼承音樂技藝、傳承音樂文化傳統的主體。樂社,是以民俗參與和自我娛樂為活動主旨,以劇情清唱、歌舞表演、器樂演奏為基本形式和內容,主要生存于民眾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音樂會社組織。他們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與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音樂中樂人與樂社的傳播作用
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和人類社會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是人創造了世界,是人改變了世界。音樂同樣是來自人類的創造。在中華民族漫長的音樂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大批優秀的樂人和孕育這批藝人的傳統樂社,他們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與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一、關于樂人
樂人是繼承音樂技藝、傳承音樂文化傳統的主體。中國的樂人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宮廷樂師或是以音樂為生的藝人;第二類是完全的民間勞動大眾、田野農民。這兩種類別的差異在于,前者是把音樂作為一種職業或是謀生的手段,而后者則把音樂完全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寄托,作為生命延續的方式。
(一)宮廷樂人
宮廷樂人是宮廷音樂活動的主體,也是宮廷音樂傳承的重要紐帶。早在周代中國宮廷就有了專門的樂人,在周代(包括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稱樂師為“師”;在唐朝,宮廷樂人們在固定的場所進行訓練,如教坊、梨園等。在封建統治時期,樂人訓練的目的只是為了統治階級的娛樂和消遣。在宮廷中,除了美貌,技藝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定標準,通過一層層的篩選、一批批的淘汰就形成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藝術氛圍,各個專業都涌現出大批人才,這對當時的音樂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而后在伴隨著統治階層政權的瓦解和樂戶藝人們從宮廷向民間的流散,為后來我國民間器樂、戲曲雜劇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都提供了專業的技藝和寶貴的經驗。
(二)民間樂人
與宮廷樂人相對而言的就是民間藝人。民間藝人又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生活在城市、市井中,以演出和傳授技藝為基本職業的藝人;第二類則是生活在中國的廣大農村中,終身伴隨著習俗、宗教等信仰,以音樂作為生命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勞動大眾。
1、城市民間藝人。唐代是宮廷音樂的輝煌時期,隨著樂戶藝人們向民間的流散,便形成了以后朝代的音樂文化從宮廷轉向民間的特點。宋代音樂的主體便是民間音樂,以自然、樸素的市井音樂文化為代表。宋朝民間瓦子、勾欄的出現,使得說唱、散樂等市井音樂藝術逐漸形成,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市井藝人。除了固定的演出場所瓦子、勾欄外,以流動的演出形式為主的路岐人也是宋代市井藝人的一個分支,他們的演出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這也豐富了當時的藝術形式和音樂文化。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代,民間藝人的演出形式更加豐富、技藝更加高超,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民間音樂家。
2、鄉村民間藝人。我國民間音樂大多數在廟會、宗教節日和年節祭慶、人生儀軌等場合出現,并且保存了(或大都伴隨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是真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音樂。廟會中經常出現的戲曲、說書、鼓詞等音樂形式給村民的業余生活帶來了歡樂,更重要的是傳授了知識、典故。在傳授技藝方面,民間藝人們缺少必要的知識儲備,因此,他們不能像音樂學家一樣用思辨的方法去表現或是教授音樂,但是卻能夠以實踐為宗旨來傳承技藝。口傳心授、抄譜都是重要的方式。
(三)音樂文人
傳統的音樂文人主要是指,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文化修養的音樂行為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琴演奏者和詩人階層。在中國傳統文人文化影響下,他們是在音樂實踐中善于運用托物言志,并崇尚高潔氣質的文化風范,以追求超逸、淡泊名利的踐行者。 文人音樂家由于大多來自文人階層,因此,他們具備相當豐富的知識結構和不同于常人的思想境界。文人音樂家喜歡隱居的生活方式,過著無憂無慮、不被人打擾的自在生活,其音樂特征也顯得曲高和寡、幽靜深刻。中國歷代出現過許多的音樂文人,如先秦的孔子,魏晉時的嵇康、阮籍,唐代的曹柔,宋代的姜夔,明代的徐上瀛等等。
二、關于樂社
(一)樂社的機制
樂社,是以民俗參與和自我娛樂為活動主旨,以劇情清唱、歌舞表演、器樂演奏為基本形式和內容,主要生存于民眾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音樂會社組織。樂社多依附在宗族、宗教的名義下,以音樂藝術為手段,服務于社會儀式。樂社不同于宗教組織,首領不一定非由年高德重的族長擔任。會首(俗稱會頭、管會的、管事人等)需要在音樂技術上能以服眾,習藝排練,指導解疑。就是說,會頭一職,約略相當于現在樂隊中的指揮。他不單純是組織管理者、儀式指導者,還必須是音樂專家。因其行會性而非宗教性,會頭人選,就以掌握技術的高低為重要因素,而不論齒序長幼。另外,根據各樂社不同的情況,會有相關的工作人員幫忙打理樂社中的各種雜事,如“跑道”、招募會員、傳遞信息。在演出之前,他們還協助會員布置舞臺、放鞭炮、維持秩序等。樂社會定期招募學徒,以便傳承技藝。在這種技藝的傳承方面,多以血緣傳承、宗族傳承為主。在民間樂社中,一直有著這樣不成文的規定——技藝只傳同姓,不傳外姓人。師傅會從合乎規定的學徒中抽選最聰明、最有潛力的學習主奏樂器,當然,個人喜好也需要考慮。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樂社的維持和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在樂社中,例如修繕樂社場所、修理樂器、添置刀具、活動花費都需要固定的開支。在中國,廣泛存在于貧困鄉村的樂社組織得到這些費用的途徑有以下幾個:(1)社區村落各家各戶的奉獻——這種形式主要是村民們為保佑自家平安的一種心理慰藉;(2)鐫刻碑文以贊頌捐贈多的人家——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刺激和鼓勵村民多奉獻,以便能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碑上,流芳百世。除了樂社的經濟來源,樂社的各項經濟支出也有著明確的賬目和告示,村民們就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奉獻都用在了何處,做到透明、公正、合法。民間樂社不僅承擔鄉村社區的宗教禮俗活動,也進行商業性的演出活動,以增加樂社的收入。但是,以經營為目的的樂社組織由于涉及到跟人收入的隱私,所以,他們不會有詳細的收入支出表。另外,由于各樂社之間還存在著技藝上的差異,因此在參加商業演出時,也會因為收入分攤不均而產生各種矛盾。
(二)樂社的價值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喪葬儀式是人生最為重要的禮儀之一。而貫穿于禮儀之中的音樂演奏就成為民間樂社最為主要的活動。除此之外,流行于民間的風俗節日、廟會、時歲節氣也需要樂聲烘托氣氛。 樂社承擔著婚禮和葬禮儀式中所有的音樂演奏,例如喪葬儀式其內容可分為:為亡靈超度的儀式音樂和為族人聚會聚餐準備的音樂。兩種音樂有著兩種不同的風格,前者略微悲涼,樸素淡雅;后者溫馨歡快、熱情奔放。在中國鄉村,時歲、祭祀節日也是鄉村文化的標志。例如春節、清明、中元節等,這些寄托著節氣、宗族、宗教等傳統信仰的禮俗,對社區中的凝聚力有著很大的影響,每個人都樂于參與其中,體驗這些節日的意義。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講,這些由村民組織起來的樂社實際上起到了一個保存文化和推動音樂發展的作用。民間樂社演奏的曲目大部分來自祖輩的口傳心授和抄譜,而其中一部分音樂都鐫刻著深深的傳統習俗的烙印,有的甚至伴隨著一整套的宗教儀式。當傳統文化在當下高速發展的商品經濟社會中日益黯淡的時候,樂社的藝人們在自己生活的一片熱土之上的吹打、吟唱,實際上正傳承和復興著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文化。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吳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姚藝君.《中國傳統音樂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5]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6]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