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妍
【摘要】音樂聽知覺的能力,是人們對音樂的一種整體知覺感覺。培養、建立音樂聽知覺是獲得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從事一切音樂實踐活動的基本基礎。對音樂聽知覺的認知性研究,為聽者深刻全面地解讀音樂作品起著深刻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音樂聽知覺;認知性;具象性;思維性;審美維度
音樂家們創作音樂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所運用的最基本的創作原料,始終脫離不了能夠形成各種旋律、和聲和節奏的所有樂音。在樂音多樣化的組合中,無論是合乎理性的呈現,還是背離原理、反自然的表達,都是可以單純直觀地被聽覺所感受,無需一些所謂的邏輯概念作為其審核的標準。音樂聽知覺是在一般感知覺的土壤上成長起來的,人們按照自己的美感觀念將它賦予韻律化。通常可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感嘆等的音調;不同的音高之間的特殊關系;不同的長短時值之間存在的一定比例;相同音色不同類別的分組,等等。
一、音樂聽知覺的具象性
音樂中每一瞬間所散發出的音響,包括了大量的可“讀”信息。有如:1、音色層次的劃分;2、旋律主干音與裝飾音的區別;3、在休止符中感受到邏輯重音的存在;4、旋律中動機、樂節、樂句和樂段的分解及它們之間的關系;5、作品中和聲和織體的安排;6、作品的配器;等等。音樂家還會把日常生活的音響,通過藝術感知覺的技巧轉變為音樂音響,同時還會借以運用不同樂器的音色來模擬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聲響。這些所有的聲音信息與旋律感知覺、節奏感知覺、調式感知覺、和聲感知覺緊密相連,并且共同構筑了音樂聽知覺的能力。
各種音樂材料以其豐富且極具可塑性的魅力浸透于音樂家的創造力之中,它們易于接受音樂家的任何思想,通過音樂家極具幻想力的自由創造活動而產生。我們在樂譜上會看見一些由樂音構成的各式曲線(旋律線條)相互呼應,相互追逐。這些線條可以從微小的轉折上升到緊張的高度,然后突然下降,隨后伸展開來,再次回縮收起……這些平靜與緊張狀態之間的巧妙交替令觀者不斷地為之驚訝,而當其中一個個音符化為音響的瞬間,不同音響間時而和諧與對抗、時而追逐與遇合、時而飛躍與消逝,為人們的聽覺世界展現出了一個變化無窮的美妙世界。
所有音樂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系與彼此間的親和力都基于一些隱性潛在地法則,它們不僅無形地主宰著節奏、旋律及和聲,同時也無形地要求著人類的音樂必須遵循它們,一切違反這些法則的結合都顯得有違真理。
二、音樂聽知覺中的深層思維性
思維是人腦對于物質存在的反映狀態,它以人們所知覺認識到的自然物質為依據,建立起要反映的思想內容。人的知覺是一個整體,是一個記錄的、反射的、反應的機體,是一個有感覺、有思維、有行動的機體。在人類的音樂聽知覺能力中,敏感地感應音樂音響所傳達的信息是極為重要的。含有音樂符號的音響只要一進入人類的聽覺器官,便會立刻被音樂聽知覺過濾處理所接受到的音響信息,由主管這一功能的大腦皮層, 根據儲有過去欣賞音樂的積累, 對新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整理重組。這種敏銳的音樂直覺能力, 常人多以“音樂感覺”予以概括,這樣的描述顯然是局限的。從專業的角度分析這種音樂直覺能力則是一種全方位的知覺能力,即對個別音響的辨識能力和對音樂音響的組織、感受能力由表層解構到深層結構的全面解讀(辨聽音高、音色與協和感,對音樂形式與結構感的感知,由和聲聽覺、節奏感、旋律聽覺一系列的知覺綜合建構的音響基本秩序)。
賦有嚴密、條理、高組織的思維創造力,是音樂作品中貫穿始終的活躍分子。無限豐富的創造性思維在把感官印象加以藝術的塑性的同時,不斷地展現著蘊藏其中深刻的情感活動和思想內涵。音樂家在創作音樂的過程中,他們的音樂思維和造型活動無形地被建筑于一定程度的自然物質和社會運動的規律基礎之上,這些規律是他們早已諳熟并始終為之服務的。音樂家們永遠是以有組織、有造型的思維進行創作,他們不斷梳理、結合、平衡、發展、創造著各種音樂要素間的親密關系,他們運用創作思維提煉并制約著人類強烈情感的宣泄。
在音樂中,那些完全沒有加以制約的,粗糙且沒有通過思維支配的情感,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音樂是人類精神的表現,它跟人類的參與的所有活動,跟同時代的文學、藝術、科學、社會的發展,跟作曲家者自身的閱歷、學識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本體中所蘊藏著的思想造型,是通過人的意志和思維進入行動組織,并逐漸把它塑造為一個有計劃建立起來的藝術秩序。音樂的創作不是簡單地重現已有的內容和模式,在音樂家高度的藝術造型思維過程中,他們以無窮變化的社會現實為基礎,不斷創造誕生出新的構思和內容。
三、音樂聽知覺的情感維度
音樂的語言,無法單純的靠“說”就來表達情感語言,它比一般的語言更加深刻,比文字更加動人。作為一種最直接的情感活動形式,音樂能使聽者的心靈得到提升,給人一種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共鳴。作曲家常常借助旋律、節奏、音色等諸多音樂要素予以傳遞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內容,這些情感承載著種種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到:“在這個領域里音樂擴充到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靈魂中的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人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惆悵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的情緒都屬于音樂所表現的特殊領域。”
真實地感受音樂中的情感傳遞需要善于運用聽覺的思辨性,這種能力是要建立在大量聆聽的基礎之上,在反復聆聽的過程中,逐漸地體會音樂作品中每一處的細膩變化。音樂聽知覺是人們對音樂美的一種真實感受和體驗,它在展示聽者審美能力的方法和形式上具有極其獨特的魅力,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喚起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審美的自由創造。
人類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并且有著不同程度的情感表現方式,極具個性。個性也可稱為人格,反映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當人受到的文化環境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審美認知和審美習慣,展現出不同的審美特征。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派別的音樂作品因為音樂要素間完全不同的安排,其間蘊含的音樂“美”和它所要傳遞表達的情感信息都有各自的獨特性。在音樂作品中,音樂家把他所感受到的社會生活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所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向人們展現出來,人們通過音樂聽知覺會由此得到啟發從而去很好的面對和實現。當人們從一首樂曲中體會到一種歡樂的美感時,很自然地就會聯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歡樂情緒,把從樂曲中體會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過的體驗融合起來。
聆聽音樂所引起的種種強烈情感不是與生活無關的,而是和人的其他生活領域的強烈情感一致的,這可能是人在一般生活中所感受的情感反響。審美主體通過傾聽音樂音響接受音樂作品從而進入審美的過程,調動起音樂經 驗和生活經歷,充分地投入到音樂作品的體驗之中。
參考文獻:
[1](德)恩斯特.邁耶爾著《音樂美學若干問題》,姚錦新 藍玉菘譯,人民音樂出版社
[2] (英)柏西. 布克著 《音樂家心理學》,金士銘譯,人民音樂出版社
[3]林華著 《音樂聽知覺的內部矛盾概述》,音樂藝術
[4] 林華著 《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上海音音樂學院出版社
[5]卡爾西肖著《音樂美學》,郭長揚譯,大陸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