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
【摘要】隨著社會的變革,樂器在民間各地的傳承不斷衰落,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關注民間文化的傳承。巴中市位于四川省東部,玉山鎮當地的婚禮習俗傳統而簡潔,嗩吶悠揚是婚禮中不可缺少的祝福,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家庭,它都占有一席之地。通過調查與整理玉山鎮婚禮儀式上的嗩吶文化,不管是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是對民間音樂的學習都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嗩吶;婚禮;儀式音樂
隨著文化傳媒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雙眼睛看向中國這個有文化有驚喜的國家,而這里的音樂文化自然也受到更多人的矚目,嗩吶無論是從它的獨特音色還是它的發展歷史,都獨樹一幟的吸引著眾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嗩吶不僅在中國盛行,還分布于印度、越南等三十多個國家,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就有二十多個民族有此樂器,可見其流傳甚廣。
中國的民間嗩吶演奏藝術家們用優秀思想和非凡才華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繼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嗩吶的演奏不僅象征中華民族的氣質風骨的精神,而且豐富了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因此嗩吶作為反映我國時代精神的樂器也在不斷的更新與發展,創造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優秀作品。
一、嗩吶的歷史與結構
中國的嗩吶為外來樂器,最初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在西晉的時候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①的第三十八窟中的伎樂壁畫已經有吹奏嗩吶的形象,到了明代就已經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②,明代后期,嗩吶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樂器中,嗩吶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樂器,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宮廷的《回部樂》③將它載入史冊,“鎖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 ④“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⑤
結構非常簡單,由哨、氣牌、芯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木制圓錐體桿上開的8個音孔,前七后一,錯落的排列著,桿子上裝的銅質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氣牌和蘆葦做的哨,桿下端安著碗。
二、嗩吶在玉山鎮的傳承與現狀
巴中市是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地處大巴山系米蒼山南麓,地處中國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南,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接陜西漢中且巴中位于中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紅軍之鄉”“川北氧吧”之稱。
民間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的操辦由來已久,早已成為民間傳統的重要習俗尤其在農村廣為盛行,那些莊重的儀式,古老的風俗不知延續了多少年,最終留下的是老祖宗的喜怒哀樂。話說結婚乃人生大事,因此當年的嗩吶匠、鼓樂手十分吃香,在玉山鎮這個地方,唯一能感受到此樂器存在的就是紅事,孫中山指出:“紅事者,即家族中任何人嫁娶,及其他喜慶之事”⑥,因為玉山當地居民認為人去世再用嗩吶這種亢奮的樂器并不合適悼念死者,所以在玉山鎮當地,用到嗩吶的只有婚嫁喜事,喪事中是不允許嗩吶出現的,可見嗩吶在玉山鎮當地人眼中是極為吉祥熱鬧的樂器,也許是因為它高昂的聲調像是人們抑制不住喜悅之情發自內心的笑聲,音量大也是人們鐘愛它的另一個因素。嗩吶一出聲就代表在向周圍所有人宣布“我家里有喜事”所以在玉山鎮當地嗩吶成了喜事的代名詞,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點聽到了嗩吶聲人們都會停下腳步停下農活仔細聆聽甚至欣賞嗩吶帶給自己的愉悅,并猜測或談論這又是哪家的閨女要出嫁了或者哪家的小子要娶媳婦了,不亦樂乎。
嗩吶已是當地人眼中婚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生相伴的還有鑼鼓,在這里,除了嗩吶和鑼鼓,基本沒有其他樂器,相比起陶冶情操的學習演奏樂器,大家更專注農耕農作,更關心自家的豐收狀況,平時勞動間隙也大多以唱歌抒發其情感,因此可以想象,嗩吶與鑼鼓的地位那是無人可撼動的,話說回來敲鑼打鼓加上嗩吶,那是多歡快的場景,就算在特別貧窮的家庭,嫁娶也會用上嗩吶以增喜慶,按當地居民的原話“可以啥子都莫得,嗩吶子呢,必須要有”,顯而易見,嗩吶在人們心中已經成為了喜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更顯示了人們對嗩吶的喜愛以及嗩吶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
玉山鎮當地人民若有婚事,都會提前好幾天準備相關事宜,比如酒席上的人員配置,主廚、幫廚、墩子、嗩吶、支客司⑦等都必須各執其責。婚禮當天新娘會早起做好一切準備等待新郎迎接,嗩吶聲鑼鼓聲由遠及近就代表新郎已經快到達新娘家迎接新娘子,婚禮全天,嗩吶鑼鼓等樂手會全程跟著新郎做禮儀,斷斷續續的音樂一直持續到新娘在眾人的簇擁下抵達新郎的家中,農村的嗩吶與鑼鼓演奏者,多為長著,跟著迎親隊伍一路演奏當地紅事曲,吹奏的曲子通常為老一輩口耳相傳的下來的當地曲,一般來說沒有名字,當地人最耳熟能詳的主旋律大致為1 5 - -|63 5 - 61 |56 53 21 2 |56 53 21 2 |56 53 21 2 ||,非常喜慶的旋律同時也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到大城市中打工,農村也成為空巢老人⑧與留守兒童的陣地,全國各地出現傳統文化后繼無人的現象,現在農村沒有多少人愿意學習演奏嗩吶,認為嗩吶無聊,靠別人結婚去演奏掙不了錢養活不了家里人,且隨著老一輩嗩吶演奏者年齡的增長,各地民間嗩吶演奏者已經屈指可數,但這一現象并沒有出現在玉山鎮,當地人對嗩吶的喜愛是以及遠遠超過了其他地域,許多祖傳老手也到處尋覓繼承者,雖然年輕人學習得不多,但是中年叔叔伯伯還是樂意接觸這個小巧的樂器,且普通的出席一下婚禮所要求的演奏技巧并不多,因為旋律簡單,所以相對起來比較容易接受,同時也決定了玉山鎮這個地方嗩吶的發展前景不好,現在大家只是在傳承老一輩留下的簡單旋律,對于嗩吶的演奏技巧或者演奏曲目上沒有什么突破,所以當地如今的演奏者跟以前的演奏老手相比,還是稍遜風騷了些,但是對于專業嗩吶演奏者來說,嗩吶遠遠不止看起來那么簡單,所以嗩吶的傳承還需要一心要鉆研的學者來繼續下去,光靠普通的練習是達不到發揚嗩吶的目的的。
三、結語:
以上是筆者對于嗩吶的意義問題在玉山鎮做的調查研究,調查發現那里居民大多數時候是沒有藝術活動的,但是嗩吶可以一代一代傳承并發展足以證明嗩吶在當地人心中的位置,在玉山當地的意義。中國民族樂器是我國音樂藝術五大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它歷史悠久、內涵宏博、風格獨特,堪稱當今世界上溯源最遠而又長流不絕的東方古老音樂文化的代表,是世界音樂寶庫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樂器的傳承與發展更是體現了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重視。
注釋:
①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②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于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o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③樂舞名。清宮廷筵宴樂舞之一。清乾隆時平定回部之亂,獲其樂,后列于宮廷宴樂之末,稱之為回部樂伎。
④明·王圻《三才圖會》:“鎖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
⑤這支曲子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當時宦官當權,在交通要道運河上,他們往來頻繁,每到一處就耀武揚威,魚肉百姓。詩人王磐家住運河邊的高郵縣,目睹宦官的種種惡行,寫了這支《朝天子》,借詠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⑥孫中山曾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指出:“紅事者,即家族中任何人嫁娶,及其他喜慶之事”。
⑦“支客司”相當于城市里婚禮上的主持人,主要負責幫助主人接待客人,安排賓客入座,指揮幫廚上菜品等。
⑧空巢老人是指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種是有子女但與其分開單住的老人,還有一種就是兒女遠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參考文獻:
[1]左繼承.嗩吶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陳家齊.嗩吶基礎教程[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2.
[3]鄧光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劉應杰.中國社會現象分析[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