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賈利敏
摘 要:本文就校內生產性實訓體系建設進行分析研究,指出通過對生產性實訓項目的主體準確定位、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引入企業化的運作模式、科學的管理方法以及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等措施,解決教學系校內生產性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數控專業 實訓 現狀分析 改進方法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條校內生產性實訓的路子,也深刻感受到,開展校內生產性實訓對于數控加工專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傳統的教學和管理模式對校內生產性實訓的開展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導致實訓不能順利進行。
一、校內生產性實訓存在的問題
1.校內實訓教學要求達不到產品質量要求
產品質量要求不允許出現廢品,而學生作為校內實訓的練習者,可能會加工出不合格的產品。按教學成績考核來衡量,只是就某一項扣分而已,但按產品質量來衡量就是廢品,影響經濟效益。
2.生產效率不高
參與校內生產性實訓的學生,其技術水平、熟練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法定節假日、公休日、各種學生活動及考試等,也會影響生產任務的按時完成,影響合同履行,影響學校信譽。
3.成本和效益的問題
對合作企業而言,將產品放到學校加工,就是看好學校的設備資源和學生廉價勞動力,以獲取更高的利潤。如果上述條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就很難將項目進行下去。
對學校而言,校內生產性實訓必然增加如設備折舊、耗電、耗材等教學成本。即使能獲得一定的收入作為補償,但當因廢品率、生產效率等原因導致實訓入不敷出時,看似不錯的項目也會無疾而終了。
4.各方面對生產性實訓的認識不同
數控工程系現在主要是完成企業的生產任務,而企業受制于成本,且根據學生生產效率低、廢品率高的實際情況,只能開出較低的費用標準。即使是這樣,也經常因延誤工期而影響交貨時間。
教學系除了給指導教師一定補助以外,剩余部分用來支付加班時學生的伙食補助費,經常入不敷出;有的指導教師感覺付出和收入不平衡,產生消極情緒;部分學生也受“金錢主義”思想的影響,參與生產的積極性不高。
二、改進建議
1.明確目的、準確定位
校內生產性實訓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技能教學水平,盡量增加學生實習訓練的機會。教學系從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出發,適時調整實訓教學計劃和教學模塊內容,根據企業生產周期,靈活地安排各年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訓教學計劃,承擔不同產品要求的加工任務。
2.建立合理的指導教師評價考核制度
調動實訓指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是做好校內生產性實訓工作重要手段。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訓教師評價考核制度,讓有生產組織和管理能力的教師得到發揮,調動其積極性,并帶動其他教師的參與熱情。
3.遵循市場規律,引入企業化運作模式
生產性實訓的產品來源于企業,要與企業本著“互利共贏”原則做好項目簽約。要把學校在設備、產能、科研、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與生產結合好,逐步擴大生產規模,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逐步完善集“產、學、研”為一體、承擔多種功能的綜合實訓基地。
4.通過科學管理解決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問題
(1)質量可按產品加工工藝過程由不同年級分別保證。將零件按照加工工藝要求進行分解,粗加工由一年級完成、半精加工由二年級完成、精加工由三年級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則由技師班的同學完成。在一個班級中也可以“分層”,即由班級中技能水平相對較差的同學完成粗加工、由水平較高的同學完成半精加工、由水平高且穩定的同學負責精加工。
(2)提高效率可采取普通設備與“高尖端”設備結合使用的原則來實現。如在生產中有的零件需要用普通銑床完成部分項目的加工,可以讓低年級學生用普通銑床進行粗加工,技師班學生用數控銑床或者加工中心設備進行精加工。
(3)提高實訓教師的技能水平保證產品質量和效率。指導教師先行一步,深入企業,和企業的技術人員交流、學習,了解企業產品的加工工藝、裝備等,結合現有的設備及生產條件,多嘗試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為提高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打好基礎。
5.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與利益分配均衡機制
兼顧各種利益關系,建立一個完整的生產性實訓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體系。將生產耗材、實訓教師的費用、學生的補助等計入生產成本;將場地、設備以及設備的維護和水電等計入教學成本。為鼓勵項目開展工作,生產實訓獲得的利潤、對外產品加工、技術服務獲得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提留,用以激勵師生廣泛參與生產性實訓項目,逐步達到提高師生技能水平的目的。其余部分可轉化為實習經費追加,用以改善實訓條件。
綜上所述,準確定位生產性實訓項目的主體、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引入企業化的運作模式、科學的管理方法以及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等措施,解決了絕大多數問題,使生產性實訓步入了良性運轉的軌道。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