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61-01"預設——探究——生成"教學設計策略統領下的導學式教學模式,是新課程背景下政治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教學設計策略。它符合現代教學論對"教學主體、教學目的、教學形態、教學過程、教學發展"的要求,遵循了"學為主體、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該模式以新的教學預設、新的教學過程、新的課堂體驗和新的知識記憶、理解、接受和運用,贏得了廣大師生的認可和贊許。但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政治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隨之出現。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新課改的順利進行,需要我們積極的反思和應對。
1.當前新課改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1合作學習小組怎樣進行合作,怎樣獎懲,怎樣做到傳幫帶,組內成員怎樣競爭和協作。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班內團結。
1.2導學案上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好,很多問題討論無結果。相當一部分學生像個觀眾,沒有真正的參與進來。
1.3學生課堂展示時,往往不著重點。臺下學生不耐煩,喝倒彩。有些學生認為這樣純粹是浪費時間,因而產生抵觸情緒。
1.4學生基礎差,自學能力不強。預習環節抓不住,探究環節不積極,講授過于膚淺。對于一些重點內容,往往無人上臺展示,出現冷場現象。學生勉強上來,講的也是語無倫次,不著邊際。
1.5課改剛開始時,學生興致高,熱情高,老師充滿信心。但隨后學生的興趣和動力下降,參與不積極。有一部分學生利用分組討論的機會說話、聊天。討論時聲音過大、過激,課堂顯得雜亂無章,課堂有失控感。
1.6教師對課改重視程度有差異。有些老師在思想上不能接受課改理念,有抵觸情緒。
1.7.教師對課堂的調控能力有差異。能力強的老師課堂扎實有效,能力差的老師課堂秩序差,效率低。部分教師備課準備不足,課程設計隨意性強。
1.8課程進程慢,教學效果不理想。一節課的任務往往要花費兩倍甚至三倍的時間,很多知識,學生講完后,老師需要重講。
2.對存在問題的應對和思考
2.1教師層面。首先,教師要堅定信心。
導學式教學模式以導學案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托,以學習小組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通過創設情景——問題呈現——-合作討論——展示交流——問題訓練——回歸整理的教學程序,打造高效課堂。該課堂教學模式最大的亮點就是將課堂教學設計策略轉化為課堂教學行動策略。從規范教學和學習行為入手,落實"教學重心下移,學習重心高移",實現養成習慣、內化方法、提升品質的效果。許多兄弟學校經過長期的探究,用成功的實踐證明,這是一種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學生認知實際、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模式。"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政治教師要拿出勇氣,與過去的"滿堂灌"、"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模式決裂,積極投身到新課改的實踐中去,不動搖,不猶豫,不懷疑。
其次,教師要編寫好導學案。
政治導學案為政治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托,是貫穿學生學習過程的主線。導學案編寫應做到:① 一課一案,周末編印完成。② 預習檢測問題設計要體現"低起點、多臺階、緩坡度、有高度"。③ 要做到知識問題化,設計的問題要為教學的目標和教學重點服務,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不提無效問題,不直接給出答案,最終答案的生成必須經過學生探究、思考、討論。
再次,教師要增強科學調控課堂教學的能力。在新課改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應該強化。教師是一節課的"導演",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教師的課堂設計和宏觀調控能力。教師應根據每一節課知識容量的大小、知識的難易程度,合理分配好、計劃好每一節課的時間,如提問、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點撥、課堂練習及評價等環節的時間,打造高效課堂。教師通過嚴謹設計、分秒必爭、適時調整,克服新課改以來學生普遍反映的教師拖堂問題。同時,教師的教學要面向學生全體,多思考教學的標高問題,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既要把課堂交給學生,又不能撒手不管。要動靜結合,避免課堂討論亂哄哄、收效甚微現象的存在。
2.2學生層面。
2.2.1教師要理解包容學生,對學生充滿信心。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新課改的最終受益者是學生。高中學生對新課改陌生,沒有參與新課改的經驗,不熟悉新課改的程序和參與形式。新課改以來,他們也走過許多彎路,他們也在積極思考、總結和探求。對此,我們應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允許他們走彎路,允許他們積極探索,善于聽取他們的建議和要求,適時調整思路、方法和教學技巧,使他們能保持信心和熱情,能經受住失敗、彷徨和迷惑的考驗。
2.2.2教師不能把對學生的希望值定的太高,不能急于求成。新課改中學生層面存在的問題,政治教師應積極應對。教師不能怪學生,不能一味的埋怨學生,應關心照顧差生、邊緣生,給他們機會。一些學生有思想、在努力,但在小組發言時,他們缺少勇氣、信心,容易放棄。教師要注意觀察這類學生的動態,給他們設置一些低門檻的問題,給他們一個課堂展示的機會。在新課改中,許多類似的學生由于受到了有責任心的、有愛心的教師的關注和照顧,從而積極投身到新的教學模式中來。他們受到了鍛煉,他們增長了勇氣,有的甚至后來居上,成為班里新課改的標兵。
2.2.3教師應備好學生,善于觀察和把握學生存在的問題。在新課改過程中,學生接觸的問題多了,迷惑不解也隨之增多。對于學生在課堂討論中遇到的難以理解、難以講清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點撥,認真參與學生小組的討論,給學生一個準確規范的答案,避免學生在課堂上久議不決。否則,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教師確定有些問題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適度生成探索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研討,提升學生的探究和理解能力。
2.3考評層面。考評機制在教師層面,第一,具體考評到教師,評價到個人。第二,設立考評小組,依規考評。學校應設立學校層面的考評小組,每天抽查一定數量的班級,及時向教師們反饋、通報。第三,課改考評與教師的職稱評定、年終評優、學年考績等方面有機聯系起來,獎懲分明。
考評機制在學生層面,第一,對開展好的小組要鼓勵。每周、每月評出先進小組,在班會、升旗儀式上公開表揚,將先進小組的事跡在宣傳欄介紹。第二,學校制定統一、合理的評分標準。使新課改通過小組的得分得以量化和考評,也為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打分提供標準、依據。第三,教師給學生的打分要合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切實掌握好打分標準、寬嚴尺度,不隨意給分,不給照顧分、人情分。該給的分一定要給,有鼓勵效果的分要給,有爭議的分不給或少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