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軍 思涵
小到一個家庭、一幢大廈
大到一個社區、一座城市
機電行業之於它們的正常運轉
是動力維護者,也是後勤服務者
工人們辛勤地在背後服務著萬千市民
從業幾十載,他熱愛機電行業
一路不斷提升自己技能的同時
更積極地為行業服務,替行業發聲
一心只為機電行業健康持續地向前發展
扎根機電 進無止境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也是張永豪先生的座右銘,他相信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唯有辛勤耕耘。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還尚在起步階段。1962年,他出生於香港的一個普通家庭,讀到中三之後,便轉讀工業學院。只有十幾歲的他加入了機電行業,一邊工作積累經驗,一邊再在夜間進修。
談及選擇機電行業的初衷,張永豪先生解釋說:“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機電行業需要行腦筋思考,相對於工地其他需要體力較大的工種,更需要一定的技術;二是機電行業有一個明顯的進修空間,即使是從學徒做起,只要努力,也可以一步步考到工程師。”
本著“幹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勁頭,他勤勤懇懇地從最基本的點滴學起,很快就掌握了初步技能。工作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要想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知識儲備還是不夠,必須要取得專業文憑。因此他選擇報讀夜校,白天上班,晚上學習,終於考取了文憑,自己的事業生涯也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
1990年,香港政府開始實施頒佈電力法例,1991年實施頒發機電從業牌照。當時以往有從業經驗即可上崗,此後必須持牌方可。“我們行業牌照分為A、B、C三類,A牌技術要求最低,C牌最高。”他介紹說。除了考取專業牌照,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他修畢英國新特蘭大學的遠程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及澳洲悉尼科技大學的碩士學位課程,現正修讀香港公開大學的專業課程。學無止境,這就是張永豪先生一直的人生態度。
從事機電行業三十多年,從低層做起,他沒有好高鶩遠,而是勤奮踏實,一步一步地建立自己的事業。此外,他還在學校兼任電氣工程課程的教學工作,傳授經驗。
機電行業的發展與建筑行業,甚至整個城市的發展都是相輔相成的。香港經歷過“亞洲四小龍”的輝煌發展,也遭遇過亞洲金融風暴的席捲。張永豪先生分析說:“香港經濟發展現狀處於近乎停滯階段,最近的英國脫歐事件亦可能對香港產生影響,預計明年將有可能出現經濟下滑。相對來說,機電行業預計明年將迎來發展高峰期,除了建筑工地,高鐵香港總站項目明年也將著手進行,這些都是發展的機遇。”


熱心服務工會 積極為行業發聲
港九電器工程電業器材職工會成立於1958年,至今已58年了,擁有會員近四萬人,是香港機電行業最大的團體。張永豪先生自1991年加入現已25年了,一路奉獻,一路收穫,他是工會現任理事長。
香港機電行業從業者(包括學徒)在內有超過十萬人,持牌電工佔七萬四千多,其中約一半的人加入了港九電器工程電業器材職工會。“工會能取得如此成績,一方面有賴歷年來前輩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因為香港政府推行牌照制度的促進,許多同業因考牌及進修之問題,加入我們工會以尋求協助。”機電行業是一個很大的范疇,亦可以細分到很多的專業,據張永豪先生介紹,會員構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筑、公路等工地工程的機電工人;二是從事一般的工廠、寫字樓裝修維修工人;三是物業、酒店、小區等的維修電工。
這是一個龐大的團體,站在整個工會和行業利益的角度思考,如何為工友爭取最大的權益,真正做到為行業發聲,這是身為理事長的張永豪先生一直銘記於心的責任。
延續優良傳統,代表行業發聲,他和工會同仝付出了很多努力。例如通過集體談判為行業爭取權利;每年發佈《電器行業薪酬調整方案》,確定機電行業工人的日薪工資標凖;當工人遇到困難,或工傷等情況,工會都會積極為工人提供協助。

為了幫助及輔導同行工友考取專業牌照,或更好地提升個人基本技能,工會與香港機電專業學校跟政府部門合作,開設了許多專業培訓課程,例如:“新技能提升計劃”課程、持續進修基金課程、進階工藝培訓計劃課程、電工牌照系列課程、自動化系列課程等等,可滿足不同工種工人的需求。工會還與內地交流密切,與廣東技術學院、中山技師學院等合作,既可以為香港工人提供培訓,也方便內地朋友來港交流。
“我們工會是一個愛國愛港的團體,經濟的發展、社會民生、以及整個行業工人的福利都是我們最為關心的。但是如果沒有政治穩定做保障的話根本不可能去為行業發聲。”談及香港的發展狀況,他無不擔憂地說。近年來,工會為了更好地為行業發聲,也積極關心香港政治,並投入選舉工作。
除此之外,工會積極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康樂及活動。包括行山、遠足、籃球、足球等,還經常與內地工會進行比賽和交流。
關注行業發展 建言青年教育
機遇與挑戰並存。雖然或將迎來發展高峰,但是行業要持續健康發展,仍存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人手短缺問題,在建筑行業尤為嚴重,機電行業同樣缺乏。年輕人入行人數日益減少,為了及時補充工人,有人提出輸入外來勞工。但張永豪先生認為這不是根本解決之道:“輸入外來勞工雖能暫時緩解人手短缺的問題,但要既保證本地工人就業,又要促進行業平穩發展,其實這是不可行的。”
他分析說,短期的勞工短缺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就業錯配造成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工包括維修電工、建筑地盤電工、家居裝修電工等,他們的工作是相通的,但因受僱於不同公司,信息未能互相傳達,假設建筑地盤缺人,其他種類充足的人員並不能馬上補充,從而造成人員短缺。所以,他認為對於一些特殊工種需要補充外來勞工的,行業並不反對,但是,不主張擴大招聘外來勞工,因為從現在的人員就業來看,最關鍵的還是要吸引和培養更多的年輕人入行。
機電行業屬於社會的基礎行業之一,扎根基層,最重要的是有一顆熱愛行業的心,肯吃苦、肯鉆研。這是張永豪先生的經驗之談。然而這些品質也可能是當下年輕人比較缺乏的。“現在社會經濟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年輕人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基本沒有吃過苦,也不需要為家庭負擔而勞累,相對來說他們寧可選擇輕鬆的工作。”而對比以前,他們這輩人要賺錢養家,有工作就踏實幹,如果不工作則沒有工資。對待工作的心態自然不同。
年輕人對自己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也是導致年輕人留在行業困難的原因,他介紹說:“據工會每年培養學生的‘師友計劃的調查看來,經過培訓進入行業後,不到一年卻有很多人選擇了離開。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對於年輕人的教育是一個長遠而重大的任務。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他總是平易近人並循循善誘。對於每件事,他會先跟孩子分析,引導孩子自己去辨別是非,而不是強迫孩子執行自己的命令。如今一兒一女均各自在自己的路向進修。
張永豪先生基本上沒有閒餘的時間,他每天的活動軌跡大致分為兩部分:白天忙於公司事務,晚上及其他空閒時間則大多忙於服務工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希望能通過他與一班理事和職員的辛勤耕耘,換來工會,以及行業更長遠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