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內容摘要:相對于其他電視節目,綜藝節目能夠在短時間內聚合受眾注意力,而這正迎合了學生階層對于看電視的渴望,試想,如果能將我們的課本知識也融入到這些節目中去,勢必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綜藝元素 中學歷史 實效性
作為一名年輕的歷史教師,我始終在探索如何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詮釋新課改下的歷史課堂。眾所周知,歷史不僅有跨度,更有深度和高度,而如何結合初中生的身心年齡特征,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展現歷史的這些內涵呢?如何讓枯燥的歷史更貼近生活,更貼近自我,使學生寓樂于學?筆者通過對自身教學的探索,從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層面著手,探究綜藝元素進歷史課堂的實效性。
所謂實效性,即實施的可行性和實施目的到達的程度或結果。從實施的可行性來看:
一.“把握時代的脈搏”是歷史新課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隨著課改的深入,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化的應用和更新,學生年齡的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歷史教學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傳授、小組討論的方式,更應注意與時代的接軌,為此如何提高學生興趣,這成為眾多老師頭疼的一件事情,而引入當前一些流行因素,例如綜藝元素,不失為一個對策。
二.綜藝節目近年來備受學生的青睞,將節目滲入課本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日,中國產業調研網對中國綜藝節目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做了預測,電視綜藝節目依舊是電視市場強大的競爭內容之一,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觀看電視綜藝節目成為普通百姓尤其是學生休閑時間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相對于其他電視節目,綜藝節目能夠在短時間內聚合受眾注意力,而這正迎合了學生階層對于看電視的渴望,因此《一戰到底》、《說出你的故事》、《我愛記歌詞》、《最強大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競技類和娛樂類的綜藝節目成為了學生們必不可少的“周末大餐”,這也成為他們課間談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試想,如果能將我們的課本知識也融入到這些節目中去,勢必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實施的過程及效果來看:
1.引益智類節目進課堂,提高學生思維辨析能力
為此,我曾做過以下的嘗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曾參加過一次當地教育部門組織的歷史課堂比賽,課題和學生都是隨機抽取的,當時抽中的一課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15課《決定美利堅民族的內戰》,這一課結構比較清晰,層次感很強,學生不難理解,但是理論性的知識點比較多,談及戰爭,無非從時間、地點、戰爭雙方、起因、經過、結果、影響這幾個方面來說,對于學生來說很容易從書上找到,但是如何提起學生的興趣,這成為首當其沖的難題。經過一番思考,我果斷引入大型益智類節目《一戰到底》展開教學。學生看到第一張幻燈片就立馬來了興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這已經是我成功的第一步了。學生們面對我這個陌生的老師,似乎一個幻燈片就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接下來,他們便是期待著如何參與到這個節目中去,而我,也分為六個環節將這節課穿插起來。分別是“眼力大比拼”、“國旗排排隊”、“選它還是它”、“大家來幫忙”、“至尊大對決”、“風險來闖關”。第一個板塊:“眼力大比拼”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給出了幾個較為熟悉的黑人人物圖片,讓同學在最短時間內識別出這些名人,第二個板塊通過給不同時期的美國國旗排隊,導出美國領土擴張的原因之一“西進運動”。第三個板塊通過“選它還是它”讓學生在當時選出最適合美國發展的經濟形態,第四個板塊通過“大家來幫忙”,讓同學們幫助北方,想出一個扭轉戰局的措施,于是引出兩部重要的法律《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第五個板塊通過“至尊大對決”討論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從而肯定林肯在這次運動中的作用,最后一個板塊屬于反饋練習,及時反饋是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通過題目能及時檢測孩子們對這堂課的理解程度。短短的45分鐘,我通過一條線將15課的知識重點、難點穿插起來,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在課堂,也親身體驗了一次上電視節目的機會。這堂課就在如此輕松又刺激的氛圍中過去了,我的這個嘗試也受到了評審們的一致認可。
2.引文化類節目傳承文化,扎實歷史學習的基本功
針對學生愛寫錯別字的情況,在畢業班復習課上,我專門模仿《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初中階段中學生易錯的歷史書上的字做了聽寫,分小組進行,我將他們分為四個代表隊,采取淘汰賽的形式,短時間里將這些易錯字一網打盡。如“元昊”中的“昊”、“榷場”中的“榷”、“蚩尤”、“桀”、“張騫”中的“騫”,“張謇”中的“謇”、“王羲之”中的“羲”字、“孟良崮”中的“崮”。學生通過聽寫,意識到自己在書寫上還是存在問題,因此在碰到偏難、偏繁的字時會主動給以重視。
3.引談話類節目,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
初中新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在歷史人物編寫上,比較成功地塑造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各具性格特征的歷史人物,因此對歷史人物的解讀也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我引入訪談類綜藝節目《魯豫有約之說出你的故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扮演某個人物,感受這個歷史人物的生平,通過口述的方式將其經歷展現給同學們,通過歷史細節還原歷史人物,繼而帶動同學們對歷史人物的全面認識,初步掌握評價歷史人物應盡可能的從多角度的方法,從而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便做到了以歷史人物為價值引領的載體,真正將這無形的價值財富在初中生中傳承下去。如講到林肯這位美國總統時,我開展了一個歷史劇,由學生扮演“魯豫”和“華盛頓”,一問一答,通過訪談的方式,讓學生知道華盛頓的生平以及他為美國統一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4.引互動音樂類節目,使學生記憶方法多樣化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歷史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新課程與老教材相比,主要體現在體例創新理念更新上,基于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有相應的變化。新課程下,在記憶方法上我和學生有很多努力,例如,我引入互動音樂類節目《我愛記歌詞》,對于學生記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引用當前網絡歷史版《小蘋果》。“夢回公元前兩千,大禹曾把夏朝建;王位世襲代替禪讓;商朝又設內外服,西周分封和宗法;早期政治絢麗萬千;秦皇帶領三公九卿,設郡縣管理;漢承秦制中朝外朝,巧設推恩令;火火火火;你是我的大呀大歷史……就這樣,在小蘋果的伴奏樂下,學生們把歷史用音樂的方式詮釋了,這首歌曲也因此成為學生課下必唱的熱門歌曲之一。
這種方式成功地將歷史課堂生活化,趣味化,但是它也加大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加大了教師的備課量,如如何將歷史知識編成歌詞,如何在課堂中正確領導學生,搭起學生和知識建構的橋梁,這對于年輕的歷史教師來說,既是創新,也是挑戰。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合理的教學策略是彰顯歷史教學深度的重要保障。總之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將學生興趣融入課堂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將綜藝元素引入課堂不失為一個好策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2011年版.
[2]孫愛妮.初中歷史: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3]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年05月.
[4]教育部.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J].中學人民大學主辦,2015,(11).
[5]楊楠、董巖.對電視娛樂節目發展趨勢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