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林杰 吳穎 卞松磊
摘 要:本文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參與湖北省村鎮建設協會成為“鄉村合伙人”為例,研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院服務新農村建設文創產業的意義與參與對新農村建設實施智力輸出的實踐。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職設計教育;文創產業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農業大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因此“三農”問題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也決定了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職業院校的重要歷史職責。
本文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參與湖北省村鎮建設協會成為“鄉村合伙人”為例,研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院服務新農村建設文創產業的意義與參與對新農村建設實施智力輸出的實踐。湖北省村鎮建設協會是和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共同建設的協會。該協會以湖北創新與發展有益于當代的鄉賢文化,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助推精準扶貧,建設美麗中國為宗旨。鄉村文創產業只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如何以文創產業為抓手,將一、二、三產有效融合,充分整合資源,真正帶動農民致富,產業增值,農村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們考慮的問題。回望過去,一些工商資本的直接入侵與主導,導致形成一些鄉村發展的穿衣戴帽的追潮之舉。[1]一些現代化的建筑放在農村山清水秀的地方顯得格格不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職藝術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就具有以下的意義。
1 高職設計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文創產業的意義
第一,高職藝術教育服務新農村文創產業可以彌補高職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中,存在服務的片面性和服務的缺失。[2]具體為高職院校服務于工業和城市建設的多,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少;服務于先進制造業的多,服務于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少。
第二,目前國家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遭遇瓶頸。一是農村環境差,早期對農業建設的漠視導致其環境的脆弱。要么規劃無序,要么粗暴開發,不可持續發展。二是由于農村教育及人口的空心化,導致其智力資源嚴重不足。同時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的蔓延導致民眾擁有大量對農村環境及物品的需求而真正新農村建設應該惠及所有農民,只有這種針對地方的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實現該目標。農村教育水平和生活觀念落后不利于農民掌握技能。而地方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為新農村發展輸送實用型人才是其重要的職能。高職設計教育更是責無旁貸地可以對新農村進行智力輸出,幫新農村“用情懷說話,替農民辦事”。探索一條解決當今鄉村社會秩序重建與鄉村產業發展并進的路子。
第三,高職設計教育服務新農村文創產業可以引發高職學生創業的新天地。學生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可以進行產品包裝,品牌建設和推廣以及網絡營銷等項目。
2 高職設計教育服務新農村文創產業的實踐
我們本著“四位一體”現代鄉村可持續發展理念即群眾為本、產業為用、生態為體、文化為魂服務新農村。具體思路和方法是: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合作,與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簽訂協議,以羅田縣張家沖示范基地為支撐搭建二個服務平臺:一是文創設計創意服務平臺。學院以項目為依托,組建由專業負責人和專業骨干為核心的創意服務組織,成立若干個新農村建設項目團隊,通過區域性文創服務,實施文創人員入戶工程,開展創意服務。二是人才支撐服務平臺。高職藝術教育要向新農村輸送合格人才。所謂合格人才,是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設人才。培養這些合格人才,必須創新機制體制、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改革,切實提高畢業生質量。培養和造就出有創意、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人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學院在搭建新農村建設人才支撐服務平臺過程中,在專業的建設和課程改造中下功夫。尤其是把部分項目課程的方向和觸角伸向服務“三農”中去。比如項目課程《景觀及鄉舍建設》、《品牌策劃與推廣》、《淘寶網店運營與管理》等。讓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走進新農村的建設。
2.1 《商業景觀設計項目》實施大綱
《商業景觀設計項目》課程是本課程是景觀專業大三學生上學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選修課程。此項目課程根據項目改革,主要上課內容是針對羅田張家沖鄉村的改造設計進行。通過此項目要求學生學會了解和分析鄉居環景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涉及的條件:區域文化、便利交通設施、構成人口、消費趨勢、經營模式等,對鄉居環景建設過程中的發展態勢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分析。了解鄉居建設中的功能形式及分類,掌握鄉居景觀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考慮農村環境的功能性和空間的特性;處理好農村、農民、農業產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學生完成本項目,應達到如下具體的要求:了解鄉居設計的原則和面臨的現狀、鄉居設計過程中對鄉土元素的整理和運用。掌握設計分析能力和手繪表達能力、掌握用sketchup效果圖制作、文本和展板的排版能力。對設計方案表現,總平面圖、斷面圖分析及效果圖能進行擴初細化,對景觀設計的尺寸的感知及控制能力逐步加強,CAD的更加熟練掌握與應用等。
2.2 實施過程及最終效果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對湖北省重點建設的美麗鄉村——張家沖,其中一個餐飲空間進行改造。在這個案例中,原有的場地建筑風格明顯有自己的特色。室外景觀規劃自然,道路上沒有太多設計,需對道路和景觀結合自然條件進行功能劃分和道路分級處理。建筑舍內比較破舊、物品堆放雜亂。擁有大量的鄉土元素確沒有通過設計達到應有的效果,需進行整理。
具體來說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風貌,秉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室內盡量少的拆除墻體,空間的分隔以農民家具、白天等軟裝進行空間區域的限定,以保證室內空間的靈活可變同時也能更好地留存原有結構,體現歷史感。通過從周圍場地的田間小徑元素進行提煉而來的曲線元素結合鄉土元素鋪裝和少硬質景觀的做法,不僅能體現其與環境的聯系,同時也可以體現包容的文化。
在農村結構簡單的建筑和空曠庭院中加入設計,摒棄原來設計中的現代元素和偏離鄉土的材質。在鄉村,簡單才是美學,留白也是一種美的設計,突出的形式感和設計感在這顯得格外多余,自然的原生態的才具有親和力。因此,回歸原始,堅持“少即是多”的設計原理,深入鄉土設計主題,從樸實出發,回歸自然。
2.3 在“鄉村合伙人”平臺中,高職設計教育對新農村進行智力輸出
一些見識過城市繁華,有一些文化知識和經商頭腦、組織意識的中青年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真正主人,他們熟悉熱愛農村。他們愿意將自己在城市中的原始積累帶回家鄉。他們的參與一定程度上成了鄉村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也要看見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缺陷,他們或眼界有限,或資金不足,或缺乏審美或缺乏運營頭腦和經驗。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就是要對他們進行智力輸出。
在鄉村文創產業的發展中,要注意發動群眾和引入社會力量。一些建立好的民宿、餐飲要成立由村民組成的監管部門,同時高職藝術教育可以提供社會力量對村民做培訓。因為村民要參與到民宿或者餐飲的經營和管理中來,必須提高管理和服務質量。具體可以進行如下智力輸出:對村民進行烹飪、茶道、服務禮儀、傳統儀式、插花、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訓。讓村民掌握民宿或餐飲的經營方法,讓他們真正擁有一技之長可以真正成為新農村的主人。
在羅田張家沖,農民最擅長的還是農業生產,可是農民在農業銷售、最大化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方面力量薄弱。高職藝術教育以《品牌文化建設與推廣》《淘寶網店運營與管理》等項目課程為載體,用當地特色農產品比如板栗、紅米、竹子、茶葉等為具體案例,教師帶領學生做線上和線下運營,以文化創意為突破口進行品牌管理。讓農民在有限的耕地條件下獲取最大的利益。
總之,高職藝術教育通過選擇若干適用性項目課程的建設和改革,探索和積累新農村建設適用人才培養的經驗,同時不斷加強對農村建設進行智力輸出,加大地方高職藝術院校培養新農村建設文創人才的力度。在以上服務平臺的搭建和工作的開展中,高職院校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會越來越有地位、有作為、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曹炎.如何打造以民宿為載體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Z].
[2] 胡世明.高職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