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軍
摘 要:傳統教學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古詩詞教學的需要,尤其與情境設置的要求大相徑庭。利用電子信息手段加強視聽效果,改善純語言教學環境,沖破課堂教學的時空性,以音像的生動、可感性強化教學內容勢在必行。
關鍵詞:傳統教學;電子信息;教學
傳統教學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古詩詞教學的需要,尤其與情境設置的要求大相徑庭,利用電子信息手段加強視聽效果,改善純語言教學環境,沖破課堂教學的時空性,以音像的生動、可感性強化教學內容勢在必行。下面就談一談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利用電子信息手段設置情境的方法和效果。
一、用和諧的音韻營造氛圍,體驗豐富情感
古詩詞的抒情性極強,例如:學生在欣賞杜甫的《春望》之前,我精心挑選,采用二胡協奏曲《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此曲描繪了月映清泉的優美景色,以詠嘆作者一生坎坷的命運為主題。曲調低沉抑郁,哀婉凄苦,如泣如訴。學生閉上眼睛,靜靜感受,樂曲入場句先聲奪人,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揪住了每一個學生的心。定下了這樣的感情基調,學生自然隨樂曲進入特定的情感氛圍,為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悲苦命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范讀結束時,學生都能用苦字來理解詩作內容,賞析將至結束,再次用背景音樂為學生配樂朗誦,樂曲之音韻、情感與詩作之韻律情感完全妙合于一,彼此不分,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對詩中情感的體驗借助音樂營造的氛圍達到了飽和點。可以說,利用錄音設備進行教學是可供使用的簡單易行的現代教學手段,它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變為有聲的口頭語言,同時借助音樂的生動、可感性,給學生一種更直接的感受,以其特有的感染力營造出強烈的情感氛圍,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作所要表現的強烈豐富的情感。當然,配合范讀的背景音樂須精心挑選,其基調須與詩作感情色彩保持一致。而節奏、韻律與詩作不相吻合的背景音樂,非但不能配合情境的設置,反而會破壞學生對其總體情感的把握,效果適得其反,這是情境設置所必須堅決放棄的。
二、以逼真畫面增強直觀,感悟鮮明主題
詩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不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更是對社會生活的高度、集中概括,一般地講,詩人總是選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將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濃縮后,集中概括在這些事物之中,通過描寫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表現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和更具普遍性的思想意義。仍以欣賞《春望》為例,此詩內容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或許能了解個大概,但效果不佳,印象不深。借助畫面提供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真實可感的實物圖像,能再現詩作場景、人物及隱含于其中的動態,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準確表達的機會;能有效地把人類第一信號系統所反映的實物和第二信號系統的語言直接聯系起來,將繁瑣的精細分析轉化為直觀的畫面形象,通過畫面豐富的內容傳達意象,使學生借助畫面馳騁于作品之中,從而準確理解作品主題。為達到這一效果,課前,我準備好三幅能恰如其分地表現此詩主題的水粉畫,三幅畫構圖簡單明了,主體卻鮮明突出,陪襯背影若隱若現,意蘊深遠,令人思索玩味,色調明暗適度,調配適當,在設置了強烈的情感氛圍后,用視頻轉換臺依次展示三幅畫面,形象逼真,清晰可感,既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有機統一,詩作深廣的內容盡在其中,可謂“畫中有詩”,而且畫面形象將在學生記憶中打上清晰的烙印,經久難忘,歷久不衰。
三、以視聽效果開啟想象,領略和諧意境
真正優秀的古詩詞不僅有豐富的思想感情,深廣的社會內容,更特具一種耐人尋味,引人遐思的東西,這就是意境,是古詩詞創作中通過想象和聯想,突破時空界限,能最大限度地將詩人的心靈感受和豐富情感表現出來,能令人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為言傳的藝術境界。對于這樣一種深邃高妙的藝術境界,面對還不能獨自進行藝術感受、評判、鑒賞的學生,僅靠單一的語言刺激,聽覺效果或是純粹的畫面效應,遠不能收到古詩詞教學情境設置的最佳效果,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音畫同步進行,更益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吸引,對其和諧意境美的感悟,有時甚至會出現“1+1=3”的喜人效果。以欣賞李白的《望天門山》為例,李白詩多浪漫情調,自然奔放,想象離奇,情真意濃。《望天門山》這首寫景小詩正體現了這一點:天門山夾江對峙,佳木蔥蘢,峰巒青翠,長江水青綠澄澈,波瀾壯闊。詩中描繪了雄奇、秀麗的景色,充滿了無限美感,充分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烈感情。借助多媒體計算機,以昂揚激越的《大浪淘沙》為背景音樂,畫面則展示滾滾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浩蕩氣勢及其所表現的巨大力量,展示碧水青山、紅日白帆互相映襯之絢麗畫面,展示天水相接處,一片“孤帆”迎面撲來烘托出的遼闊的江面,邈遠的江流。正如西方一位美學家在一篇論美和美感中所說的那樣:“眼睛一看到形狀,耳朵一聽到聲音,就立刻認識到美,秀雅與和諧。”置身于如此極具感染力的情境之中,由視聽效果觸發而產生的想象和再創造,將使學生恍若身臨其境,反復朗誦,細細品味,用心揣摩,施教者只需在必要時略作解說、點撥,即使學生茅塞頓開,領悟詩作者傾瀉于其中的情感和充滿哲理意蘊的藝術境界,達到一種充分領略意境美的境界,達到“情境”與“觀境人之心”和諧的統一。
隨著現代社會對用人質量的不斷提高,現代化教學手段較之傳統教學手段的優越性日益明顯,作為現代語言教學的一個新課題,電子信息手段運用及作用還有待在實踐中潛心研究,不斷探索,為語言教學改革發揮其真正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語言教學這塊陣地上顯示其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