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群
摘要:撥備計提反映一個金融機構風險抵御情況、穩健經營的重要信息。農村金融機構有著自身的特點,存在撥備偏高、水平不一致等特點,本文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議對策。
關鍵詞:農村金融機構;撥備
一、農村金融機構在撥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撥備是金融機構在日常管理中,對風險投資和預期損失做出估計、而預留出的準備資金,它直接反映了該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質量和經營水平。一個銀行在日常管理中肯定會要發放貸款,而發放貸款就會產生呆賬和壞賬,應對這些不良貸款而提取的準備資金就是撥備。一般情況下,反映撥備的重要指標是撥備覆蓋率,即提取的不良貸款準備金與發生損失或者可能發生損失貸款的比例(包括關注貸款、可以貸款和損失等)。按照通俗觀點,撥備覆蓋率達到100%是相對比較完善的,而達到150%則是更加謹慎的一種做法。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屬于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部分,當然也要提取撥備,以抵御經營風險,但由于自身的特性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和不足。
(一)撥備總體水平處于偏高趨勢
近年來,國家隊農村金融機構的管理越來越嚴格,各項制度越來越完善,貸款的發放逐漸規范化。尤其是最近幾年,農村金融機構采取一些有利的措施,加大了對貸款的審核力度和清理力度。在這種情況下,不良貸款應該呈下降趨勢,不管是呆賬還是壞賬,其數量和比例都在不斷下降。根據相關理論,農村金融機構提取撥備的額度、以及撥備覆蓋率都是應該減少的,但事實卻非如此,撥備覆蓋率呈現出來的特點確是總體趨勢單邊上升,據有關資料顯示,大部分金融機構撥備覆蓋率已經超過100%,還有的接近了200%,甚至還有少數已經到了300%甚至更高。相對于農村整體金融環境,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
(二)撥備計提水平總體還有具有一定差異
我國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撥備覆蓋率都在100%—200%之間,但是還有仍有一部分高于200%,也有低于100%的,總體上看呈現出參差不齊的水平。在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中,有實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的,也有不實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的,而根據銀監會相關文件規定,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在撥備提取方面有著不同的要求。比如前者按照關注貸款、次級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計算撥備,而后者則按照正常貸款、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呆賬貸款的方法計算,而且按照規定,機器的比例也不一樣。
一般情況下,撥備較高會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抵御能力,是一種穩妥經營的做法。但是,高的撥備計提會使自身經濟效益受到影響,撥備覆蓋率上升,相當于金融機構附屬資本增加,其他核心資本會相應下降。農村金融機構雖然數量眾多,但資本實力較小,其資產總額只占全部銀行業資產總量的1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高的撥備覆蓋率的確對其經濟效益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一)農村金融機構撥備制度欠缺
農村金融機構數量眾多,但大部分在縣城和農村,在管理上、制度上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雖然近年來我國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在不斷加強,制定了種種措施和手段,各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斷規范化,但畢竟和其他銀行相比較還是具有議定差異。比如說在撥備管理方面就沒有形成嚴格規范的制度體系,對貸款風險識別機制、貸款損失概率統計分析制度、準備金評估機制以及貸款核銷制度等,都是很完善,缺乏一整套系統的工作體系,甚至說在一些方面理解的還不是很透徹。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金融機構就很難形成嚴格規范的撥備管理制度,直接導致管理的不到位。
(二)貸款撥備政策上的分歧
農村金融機構在日常工作中,都要遵循會計準則和監管規則,嚴格的說,而這在許多方面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比如說計提撥備,都是要求抵御風險、穩健經營。但是,目標雖然一致,但畢竟二者屬于兩個不同的準則,在工作要求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來。會計規范強調凈損益貸款損失撥備必須涵蓋該段時期內的已實現損失,撥備計提必須以損失事件的實際出現為條件。而監管機構強調的是對銀行資本的監管,重點考慮防范銀行破產的風險,因此對預期損失也考慮進去,根據該原則也要計提撥備。
(三)農村金融機構自身實力和經營特點問題
前面已經提到,農村金融機構遍布縣城和農村,數量非常多,幾乎占到我國金融機構總數的90%,但資本實力卻很小,只占10% 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金融機構當然會首先考慮穩健經營,因為受實力限制,它們很難抵御大的風險,撥備偏高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且,農村金融機構業務相對簡單,主要靠借貸為主,和其他金融機構相比較,發放貸款就成為最關鍵的資產業務,因此對貸款產生的損失就會更加注重,多提一些撥備會被認為是一種穩妥保險的方法。
(四)農村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整體偏低
目前,我國一些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對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要求本科學歷以上,甚至還有的要求是研究生畢業,這種高學歷的門檻當然會提升整體人員的素質。但是在農村金融機構,人員素質還是存在層次不齊的現象,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水平仍然是難以達到業務要求。比如,對風險識別不到位、或者說存在偏差,對撥備的概念缺乏專業化概念,認識較為模糊,在各類分析和計算上有時候也是千差萬別。這種非專業化的管理和工作方式,肯定不會對撥備計提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于是在穩健經營和經濟效益方面,前者往往成為首選,較高的撥備覆蓋率就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三、相關建議對策
(一)加強政策方面的保障,減少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
降低撥備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較少金融機構的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如果該問題解決了,為不良資產計提的撥備也就會隨之下降。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呆賬壞賬還是處于較高水平,政策因素、自身管理水平都是形成的原因,減少不良貸款首先要需要國家有關部門通過立法和政策文件形式加以保障。近年來,針對該問題國家相繼下發了一些書面文件,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在一些領域需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以立法形式加以約束,形成強有力的強制性的保障。同時,還要加強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信用擔保體系完善,不良資產自然會下降,撥備計提也會隨之減少。在這方面,我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尚未形成科學的農村融資擔保體系,應結合實際情況,加強信用擔保機構和配套機制的建設。
(二)加強農村金融機構撥備管理制度的建設
一個良好的撥備管理機制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準備金評估、風險識別、貸款核銷、統計分析等,只有這些機制完備和成熟了,才有可能形成科學良好的撥備制度。而做到這些,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花費大的時間和精力,既要在管理上下很大功夫,也要借鑒參考其他金融機構的做法,其中管理者的意志和工作方法起著很大作用。最重要的,國家有關部門要針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給予指導和幫助,加大對其的管理,必要時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值得一提的是,在遵循會計準則和監管規則方面,農村金融機構往往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是否實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方面,也會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所以,要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盡快出臺更加合理的政策,使其盡快形成合理的撥備制度和相對完善的運行體系。
(三)農村金融機構要加強自身的建設
目前,農村金融機構資本實力較小,人員業務素質相對較低,這也是影響自身不良資產、導致較高撥備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也應從自身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農村金融機構經營實力較差,這是客觀環境所要求的,也是符合農村金融發展需要的,但是可以想辦法增強自身的風險抵御能力,處理好經濟利益與穩健經營的關系,自身各方面的機制成熟了,運行自然順暢,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就會增強。其次,盡快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管理人員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強化對撥備問題的重視,加大管理力度,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引進一些高端人才,充實自己的力量和隊伍,在風險識別、準備金評估和統計分析方面的業務技能大大提高,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撥備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彥平.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撥備問題探析[J].學術縱橫,2010(02).
[2]蔡軍,楊麗榮.撥備偏高,影響經濟效益[N].農村金融時報,2016,4,4.
[3]隋洋.動態撥備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3(06).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