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
摘 要:城市微小空間是相對大面積空間提出的,主要包含了城市的邊角地帶、交通入口、部分街道以及居住區(qū)鄰里空間、園廳等零碎區(qū)域。在整個城市中,這些區(qū)域規(guī)劃設計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城市細節(jié)是否精致、出色,也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建設水平。文章通過對城市微小地段利用現狀的分析,提出城市微小地段景觀的設計原則及景觀營造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城市;微小空間;環(huán)境設計;綠化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8-0068-03
Th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Strategy of Urban Public Tiny Space
HU Qi(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Urban tiny space is made of a relatively large area of space, mainly including urban piecemeal corner area, entrance traffic, some neighborhood streets and residential space, and the office park, etc. In the whole city, the areas which are to create well or bad determines whether the details are exquisite, excellent,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extent of building a c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tilization of the tiny city lots, the paper proposes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created of urban landscape small lots.
Key words :city; tiny space; environmental design; greening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城市公共微小空間概述
城市微小地段通常是指遍布城市各個角落、數量眾多、隨處可見的、伴隨各種各樣功能空間產生的剩余的、被規(guī)劃設計者忽視的城市空間邊角。這種地段主要位于開放空間的邊緣處和城市的線性空間兩旁,如街頭巷尾、住宅角落、老居民區(qū)空地、公園廣場邊角空間的一部分等。相比于大的集約型公園,這些小尺度的景觀空間的使用率往往更高,更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及活動規(guī)律。據研究發(fā)現,小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為人們的各種自發(fā)性行為的發(fā)生創(chuàng)建了場所,增加了社會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從而加強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流。
二、城市公共微小空間的范圍及作用
在不同的景觀環(huán)境中,場所承載著人們不同的活動內容,人們的活動內容不同,所需要的場所的形式也不相同。而很多的景觀設計者在景觀設計時往往忽略了人的因素,從而造成人的活動內容與場所承載活動相違背,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疏遠,人與車的矛盾加劇,公共空間被占據,人與人的淡漠關系得不到改善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導致景觀場所的失效與荒廢。
(一)城市邊角地帶
城市邊角地帶是指遍布城市各個角落、數量眾多、隨處可見的、伴隨各種各樣功能空間產生的卻是剩余的、被規(guī)劃設計者忽視的城市空間邊角。這些邊角空間主要分布于城市線性空間的兩側或大的城市公共空間的邊緣,如街頭巷尾、住宅角落、老居民區(qū)空地、公園廣場邊角間的一部分。城市邊角地帶景觀設計注重實用價值,空間景觀尺度宜人,便于人的交流。另外,發(fā)生在城市邊角地帶上的活動通常反映著一個城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審美要求。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口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其社會屬性,也有自然屬性,它的功能不應該只局限在其原本的自身屬性上,更應該對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和營造景觀的美學效應產生積極的影響。城市道路交叉口景觀設計一般分為兩類,即普遍無獨特景觀要求交叉口和特殊獨特景觀要求交叉口。對于普遍無獨特景觀要求交叉口來說,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作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通過和城市的路網、公共空間等相結合來構成整體的城市環(huán)境空間;對于特殊獨特景觀要求交叉口來說,常常通過在交通島、分割區(qū)進行景觀設置和營造,比如雕塑、噴泉、文化性小品、標志性雕塑等,使之成為打造城市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功能甚至和大面積的廣場一樣可以作為景觀節(jié)點,為人們提供休憩、觀賞、娛樂的空間,在整體城市環(huán)境景觀的意義上也非常的出眾。
(三)城市街道
城市生活性街道中的主要活動兼具移動行為和停留行為,這種街道側重于對人的關懷,注重人車分流、盲道布置以及綠化,尤其是強調對步行區(qū)域的設計:通常具有足夠寬闊的人行道,道路兩邊有遮陰樹,沿途設置有公共座椅或小型林下廣場。城市商業(yè)街道中的活動類型以停留行為為主,步行商業(yè)街是城市街道的一種特殊形式,通過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的合理布置,為人們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輕松便捷的購物環(huán)境。由于步行商業(yè)街功能的多樣性,其景觀營構也具有多樣性。由于商業(yè)街內的主要活動是停留行為,所以比較成熟的商業(yè)街會通過對街角、街道突出或內凹的區(qū)域的精心設計,使其成為視覺興趣點,也為人們提供了駐足、兒童玩耍、休憩、表演的場地。
(四)小型休閑活動場所
此處的小型活動場所主要包括三類:鄰里單元、園廳及街廳。現代城市居住區(qū),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往往注重綠地技術的應用,而忽視了為居民提供交往活動的小的休閑活動場所的營造。僅追求環(huán)境景觀的商業(yè)價值,而對居民的行為特征、活動規(guī)律以及感知需求重視不足。只注重大的景觀環(huán)境效果,省去特色設計和一些必要的細部設計,缺乏宜人的空間層次,令人只可遠觀不可參與。
三、城市中微小地段景觀設計途徑與方法
(一)縱向發(fā)展,復層利用
“層”結構,在自然景觀中較為常見,如梯田,疊落的瀑布、參差不齊的河岸等。層次,具有加深景深、調節(jié)情趣、打破平庸、增加植被、擴大空間、有利分區(qū)、促進交往的作用,更能有效地創(chuàng)造場所和節(jié)約用地,可以將平直的單一序列改變?yōu)榇怪钡膹碗s序列。目前我國城市景觀營構多為平面發(fā)展,缺少立體,對空間的利用也比較單一。而城市中微小地段分布廣泛、占地面積小,地面的綠化空間相對較小,不可能大面積地營構景觀??v向發(fā)展,復層式營構景觀不僅可以增加綠化面積,還可以破除平面上綠化景觀結構單一的弊端,形成立體景觀。城市中微小地段景觀縱向發(fā)展,復層式營構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屋頂花園:在屋頂花園營構景觀與在地面營構景觀的原則相同,但由于屋頂的承重、防水等問題,屋頂花園營構應以建筑結構為依托。
垂直綠化:過街天橋和立交橋、燈柱、立柱隨處可見,這些豎向上的建筑物或構筑物也是景觀豎向設計的重要場所。例如,對于橋體的景觀設計可以仿照建筑面綠化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布置人工種植槽,豐富橋體層次;對于立柱、燈柱等結構,可以選用攀巖植物進行綠化,形成綠柱,也可以將廣告、花籃與其結合,增加豎向景觀內容。這種見縫插針式的景觀營造對于增加城市綠化、改善城市形象意義深遠。
復層式景觀:在小地段營構景觀時,可通過營造上升或下沉地形,設置眺望臺、懸臺等形式營造復層景觀,也可以借助玻璃等材料制造“險境”,豐富空間形態(tài),擴大空間容量。
景屏:不同形式的景屏可以起到分隔空間和造景的功能。對于縱深較大,或缺少垂直綠化的庭院來說構造簡便,值得嘗試。采用一定形式的景屏作為隔景手段,既用料不多,又實施簡便。
(二)傳統(tǒng)造園手法借鑒
中國傳統(tǒng)的風景園林,多系私家園林,且大多是按退隱士大夫的個人欣賞愛好來營造的??傮w上看,傳統(tǒng)園林一般面積較小,可容納游覽的人數少。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tǒng)園林空間相當于室內起居室的室外延伸,琴、棋、書、畫等藝術活動也被移到室外的亭、臺、樓、閣之中,與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這些都為當代的景觀設計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方法和手段,特別是在暢神、愉悅方面,仍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目標,而且也符合美的規(guī)律。值得肯定的是,在形、景、境、情方面,傳統(tǒng)與現代在本質上是相通的,當屬同質關系,在具體手法的運用方面,又是異形同構關系,可謂根脈相連。在城市微小地段的造景中,可以借鑒傳統(tǒng)造景方法,仿詩意構景造境。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將無限的自然之境收于有限的空間之中。
(三)界面轉化
由磚、石、混凝土等物質建設而成的城市廣場、市政道路、建筑的立面等具有確定形態(tài)的人工產物屬于硬質界面;由植物、水等物質構成的沒有確定形態(tài)的自然產物屬于軟質界面。硬質界面和軟質界面由于構成元素不同,帶給人的心理感受也不相同。所以在實際的景觀設計中,應注重兩者的有機融合,缺一不可。
在城市微小地段景觀設計時,要分別注重硬質界面與軟質界面的相互滲透、軟質界面對硬質界面邊界處的滲透,模糊界面之間的邊界,去掉明顯的界限,使得整體空間的室內到室外有機融合、彼此關聯、互補共生、內外兼顧,從而使形與空間的無限延伸感和有機生長運動感得以充分體現。為達到上述目的,在邊界和界面處理上,常采用交錯、重復、咬合、穿插、疊落、起伏、不完形、模糊含蓄、因子滲透等不確定性處理方法,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和深遠感,以及形的信息含量。在日常生活中,邊界和界面,為我們提供視線的穿越、心理的跨越以及行為的依靠和方向識別與誘導。例如,路邊、墻邊、步道廊、水邊、岸邊、階臺、高架的人行步道等,常常是人們集注視線和流連忘返的體驗場所。既有功能適用性,又有藝術欣賞性,如能進行適當的處理,將會產生較好的社會效應。
(四)仿詩意構景造境
山水畫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是一種對于意境追求的真實體現,強調的是藝術哲學中的言志緣情。把主體情感體驗賦于客體之中,這種心靈外物化和外物心靈化后得到的是情景交融的審美趣味。在微小地段進行景觀營構時,利用光的原理增添景觀的趣味性,這種亦真亦幻、真假相依的景象不僅對景觀空間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還豐富了景觀的空間層次,深化了空間意境。如果景物本身就有一些造型,那么,借助于光這一媒介,倒影還能形成獨立的景觀,同樣,反射原理也可被應用到城市微小地段的景觀設計中。
(五)借助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泛指在城市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臨時建筑等)中出現的,具有開放性、共享性、面向公眾并由公眾自由參與的環(huán)境藝術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公共藝術有雕塑、小品、街道家具、廣告、繪畫等。近年來,一些藝術家不滿足于有限的畫布、畫室、畫廊創(chuàng)作,也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而是走向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以路面、墻面、地面、甚至是運動的汽車以及人體等作為載體,進行繪畫、雕塑、藝術裝置等創(chuàng)作活動,為城市環(huán)境增添了新的活力。有時候公眾也可以參與到這樣的公共藝術之中,進行涂鴉、繪畫、標本制作、人體彩繪、行為包裝等藝術造型設計。在這里,他們既是藝術活動的體驗者,也是公共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者。公共藝術的類型頗多,諸如三維繪畫、墻畫、汽車廣告、人體行為藝術、公共裝置、大地藝術、城市雕塑、廣告牌、影像屏幕、慶典等等,都屬于公共藝術的范疇。可以說,凡是出現在公共空間中,直接面向公共觀賞,并進行文化和意義交流的藝術作品,均可稱為公共藝術。
不言而喻,公共藝術面向公眾而發(fā)生,因而具有更接近百姓生活、更具人性化的特點。公共藝術開放、共享的特性,可以使公眾身臨其境、身處其中,甚至親歷親為地進行創(chuàng)造,因而更具時空上的現實性。由于公共藝術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其內涵的包容性又很強大,因此,近來在國內外都很流行,也涌現出了一批很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給人以耳目一新的奇妙感。從本質上來說,環(huán)境藝術本身就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可以說是大眾藝術、場所藝術、行為藝術、生活藝術的綜合,它能使城市精神形象化,也是傳遞城市文化的一種意義載體。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就像在冰冷的水泥叢林環(huán)境中添加的調味品和活化劑。可以緩沖、調節(jié)人們的緊張情緒,提升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其藝術價值和社會效益決不亞于高雅的廟堂之作,因為它更具生活性、人性化,也更具有情趣性和易讀性,既便于傳播,也容易滋生教化感,在公共環(huán)境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因其可以隨時更新,因而也具有與時俱進的可再生功效.一度風靡全球的“大黃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城市微小地段的景觀設計中,可以通過展現行為藝術與公共藝術營構景觀,借助一定的道具行頭、扮成各種歷史人物的造型,用凝固的肢體語言,偽裝成活體雕塑,吸引游人的眼球,調動人們的視覺集注和行為參與,藉以娛樂公眾。其行為目的包括歷史記憶、人物特寫、慈善捐助、生活啟示、滑稽、幽默等。與此相類似的是以卡通形象安裝在公共空間中,增加一種藝術氣象,引起人們的好奇。這類公共藝術,類似雕塑,實非雕塑,是通過形與色來表達的。
四、結語
中國景觀設計受到“以小見大”“天人合一”影響,景觀設計講究順應自然營造景觀,充滿著東方哲學思想。西方強調的是征服自然,追求幾何形式、對稱形式有序的景觀,體現了西方的精神與價值。不管是在什么區(qū)域,景觀設計的人文價值以及社會價值應當具有地域性,這實際就是對精神文化認識的過程。所以,在追求城市園林微小地段設計的空間形象和景觀享受的同時,更重要的應當體現出設計所具有的土地功能和人性關懷,通過對設計的文化和精神的再次認識,將設計所具有的文化和精神特征與藝術形式相結合融入到城市園林設計中,才能使微小地段景觀設計在城市環(huán)境中更加完整地表達與運用。
參考文獻:
[1]于斯惟.生態(tài)主義理念景觀設計的發(fā)展與應用[J].現代園藝,2016(02).
[2]宋巖.園林設計中加入水景一點心得[J].住宅與房地產,2015(28).
[3]劉曉光.景觀美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2.
[4]鄧凡,編著.透視城市綜合體[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5]朱軍.公共藝術與城市景觀建設[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