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耀
摘 要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行業也得到迅猛發展,并對傳統的電視媒體帶來受眾人群收視率下降的沖擊,迫使電視新聞媒體在融合新媒體方面做出改變,尤其是對于電視新聞節目來說,必須要尋求新的發展路徑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針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新媒體環境給電視新聞節目傳播帶來的影響,并提出了幾點新的發展途徑,希望能對電視新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電視;新媒體;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99-03
近年來,互聯網、手機、微信等基于信息網絡和數字技術的新媒體形態層出不窮,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工作需求。目前,網絡視頻、手機視頻等新媒體分流了大量電視觀眾,對傳統電視的優勢地位帶來巨大沖擊,促使傳統電視的生存環境、視頻內容、節目形態不斷變化,也使現代媒介融合加速發展。
1 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中存在的問題
電視是當前豐富人們業余生活的主要媒體,電視節目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其經濟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的發揮。長期以來,國內各級電視臺的電視新聞節目的固定模式基本雷同,這也是體制內的原因所在,照搬央視的新聞聯播播出風格和表現形式。在各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的深度報道,也有很大一部分模仿中央電視臺的表現形式,缺乏創新性。由此可見,同質化現象嚴重成為了制約電視新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電視新聞節目已經具有很強的普及性和時效性,但是其于傳播時間(在有限的時間里不可能將所有新聞一一道出,只能挑選重點),畫面也極有限,不可能盡善盡美地將所有重大新聞完全展現。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的替代性正在凸顯。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當被問及收看電視節目的一般渠道時,75.2%的學生選擇電視機,68.1%的學生選擇電腦,12.7%的學生選擇手機,7.3%的學生選擇平板電腦。利用網絡來收看電視已經成為重要方式,對傳統的電視媒體挑戰巨大。
2 新媒體網絡新聞的強勢
網絡、手機、微博、手機電視、手機臺、數字電影、搜狐、樂視視頻等作為一個新媒體傳播方式出現,在對傳統媒體帶來競爭的同時,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全新的節目制作技術。從新媒體給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帶來的沖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兩個模塊著手,結合調查研究數據以及通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互補的成功案例,分析與研究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與優勢互補。
2.1 網絡新聞欄目設置多種多樣
相對于傳統媒體新聞,新媒體網絡新聞的欄目無疑要更為豐富,更為多樣。每家網站都有各自不同的招牌,都可以說新意頻出。雖然欄目多種多樣,但卻分門別類,條理清晰,雜而不亂。這樣的報道相對于傳統電視媒體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品種更加齊全,選擇性加大,且更富有靈活性。
2.2 新媒體新聞報道花樣繁多
網絡新聞的報道手段融合了紙質媒介和電子媒介的新聞報道手段,不僅圖文并茂,而且聲色俱全,它的特色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是,滾動新聞。在國內重大事件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新聞網站中都有滾動新聞。
二是,網絡直播。網上直播的優勢不僅屬于電視廣播,通過網絡也能感受到一樣的現場感受。網上直播比電視廣播更大的優勢是在目睹現場的同時,還可以瀏覽文字新聞,與新聞同步進行。
三是,節目回放。這一技術優勢可以彌補廣播電視直播的不足,受眾可以任意選擇時間、選擇地點觀看收聽,甚至可以自由選擇直播的新聞的過程,選擇快進或倒退。節目回放給受眾帶來了更大的任意性與自由化。
四是,網上論壇。眾多網友在論壇中發表評論。這更加體現了網絡作為一種現代媒體可以更快地獲得受眾的反饋。網上論壇不僅作為一個自由的思想觀點集散地,更是媒體對所報道的新聞快速掌握傳播效果,及時做出回應的一個武器。
2.3 新媒體網絡新聞整合能力強
總的看來,網絡在數字化盛行的今天,已經充當起新型媒介的代表。由于其技術上的優勢使得網絡新聞顯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盡管網絡媒體暫時代替不了傳統媒體,但它的優勢在與傳統媒體的對比和競爭中已經凸現??梢哉f,網絡新聞并不是完美的,甚至稱不上是完善的(比如網上虛假新聞缺乏控制,網上直播不盡如人意等等),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網絡新聞在不久的將來會將他的強勢發揮的更加淋漓盡致。
3 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之路的思考
新媒體的發展一日千里,而它對傳統新聞媒體的沖擊也是瞬息萬變的。早在幾年前,一些有先見之明的專家學者及業內專業人士在暢想技術互聯這一大趨勢,預言所有的終端都將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聯網,“融媒時代”即將到來。這種形勢下,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勢只能體現在快速創新上。
3.1 創新新聞節目選題
目前,在電視新聞采制、傳播中,有許多陳舊的思維需要去突破,有許多領域需要去拓展,有許多形式需要去更新。
一要,新聞選題的創新。對電視新聞來說,選題就是對報道題材的確立,對報道對象的確定??梢哉f:誰擁有新穎、優質的新聞選題,誰就會在同等條件下首先獲得觀眾的注意力,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二要,改變電視新聞選題的思維定勢。必須改變傳統上按時政、文教、科技、財經、工業、農業、體育、法制、社會等內容進行選題的習慣。
三要,喉舌性與貼近性結合。電視新聞選題強調喉舌性,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電視新聞選題強調貼近性,目的是使電視新聞接近觀眾,爭取觀眾。
四要,廣泛性與權威性結合。電視新聞選題就必須努力追求廣泛性與權威性的統一,在廣度與深度上下功夫。
3.2 強化電視新聞節目
電視傳輸的是聲像信號。作為電視新聞節目,它的傳播可以使事物以原生形態(或接近原生形態)被呈現于人的感官。雖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方式的替代性顯著,但是電視新聞節目的傳統收視行為也不可忽視,電視機仍保有“公共媒體、家庭媒體”的傳統特色。如看中央一套的《新聞聯播》《朝聞天下》,看此類新聞節目是一種生活習慣,在家吃晚飯、吃早飯的時候,就會把電視打開,邊吃飯、邊看新聞、邊聊天等等。相比其他的傳統新聞媒體,電視新聞節目的接觸度和信任度都較高。但是這種優勢也是有隱憂的。應該看到,雖然通過互聯網獲取視頻內容受制于網絡速度、終端等,但是,并沒有遭遇根本性障礙。隨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媒體對傳統電視的替代性會越來越顯著,所以電視新聞節目需要尋找自己的變革之路。
3.3 牢牢把握話語權
當前,是否掌握話語權,是一個國家、組織甚至是個人“軟實力”的重要標志。而傳統廣播電視、報紙是掌握話語權的重要工具,要想掌握話語權,必須善用資源、善用內容、善用核心競爭的采訪、發布資源。作為當下的網絡媒體和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因受政策無采訪權的限制,在內容上依然必需依賴傳統媒體,以國內門戶網站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因無采訪權致使其原創性大打折扣,迫于無奈的向傳統媒體采購、合作謀求發展。雖然新媒體在體育、娛樂、IT等領域有一定的原創和特色,但時政新聞卻是雷區,不能觸碰,話語權就無法把握,非常被動,傳統媒體如果將新技術與內容優勢相結合,將會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3.4 專業化精細化耕作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趙化勇說:“中國現在有約3億臺電視機,10億左右的電視觀眾,有上千個頻道和上萬個電視欄目,是電視大國,但非電視強國。據統計,普通觀眾喜歡的電視頻道和欄目也就在15個左右。少數電視節目能夠精耕細作,但大多數是粗制濫造?!?/p>
電視新聞節目在專業化、精細化方面,還要下大功夫。
一是,克服部分電視媒體機構重引進、輕研發,重克隆、輕創新,重形式、輕內涵。
二是,電視新聞節目通過互聯網播出,建立網絡電視臺。
三是,進一步擴大新聞節目影響力。讓新聞節目傳播追求更廣闊的新聞視野。
3.5 實現新聞采制直播式
通過與新媒體的融合,實現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為演播廳融入高新科技元素,實現實時連線直播。以全球化視野,直播吸引全球關注的大事件,讓新聞節目也將變成一種常態化的創新。大事件每次直播的時候,采取地市級頻道聯盟的形式與其他的地市級新聞頻道同期相互采用公用信號,事實證明這種方式是它可以突破了地域限制。
3.6 搭建社會資源整合平臺
地市級電視臺作為當地所有社會組織的一個橋梁,是構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所以依托社會辦電視是地市級電視臺的必經之路。而且由于地市級電視臺資金比較匱乏,制作力量相對薄弱,在此情況下,自產自銷顯然得不償失。因此,就地方電視臺的實際財力與人員配置來看,地方電視臺更需要節目制作社會化。所以,地市級電視臺可以借鑒國際電視機構市場化的運營理念,通過與社會合作方式,引進更多社會機構和其他媒體的優質節目,擴充節目源,減少重播率。這樣既保證了節目質量和收視率,又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擅長的節目制作上,比如地方新聞節目等。
4 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對電視媒體新聞節目發展前景的一些思考,正如上文所言,媒體的發展一日千里,而它對傳統媒體的沖擊瞬息萬變,許多時候實踐是走在理論之前的,我們將繼續拭目以待技術和市場在未來的發展。
總之,電視新聞節目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下保持自己在大眾心中的地位,就必須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尋求與新媒體的融合,增強受眾的參與程度,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從而保持新時期電視新聞節目的持久活力。電視媒體要想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繼續蓬勃發展,就需要順應形勢,不斷改變自己的策略與思路,取長補短,立足實踐,把握時代脈搏,不斷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魏麗宏.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J].新聞與寫作,2011(5):90-93.
[2]崔保國,盧金珠,李峰.轉型與創新: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分析[J].財富智慧,2006(10):82-85.
[3]程金梅,肖燕.電視財經節目應運用網絡力量[J].新聞世界,2010(11):10-11.
[4]高旭.試論如何以創新推動電視新聞改革發展[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