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蘢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是西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關系到西三角區域自身的長遠發展,還關系到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大局。本文選取了西三角中經濟發展比重較大的7個城市,通過引力模型加以測算,并從4個時間跨度進行數據分析,簡單分析了近幾年來西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和特征。
【關鍵詞】西三角 區域經濟一體化 引力模型
一、引言
2007年到2009年期間,重慶市與陜西省分別提出了“西三角經濟圈”這一概念,其主要內容是,成都經濟圈、重慶經濟圈與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將聯合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長極。西三角地區是我國西部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工業基礎深厚,產業配套相對完善,投資環境優越,要素價格低廉,使得西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占有先機。[1]國家開展西部大開發以來,西三角經濟圈的產業結構的演變呈“三二一”到“二三一”的轉變趨勢,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大幅超過了該區域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成為推動西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增長的主要力量。[2]“西三角經濟圈”發展的過程,實質是實現西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達到互利互惠、共同繁榮與發展的過程。[3]在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只有將西部較為發達地區的技術和資源等進行整合,有效的區域分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才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4]
近年來,在中央和西三角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需求,西三角區域合作有了一定進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然而,無論但從成渝陜三地分別的經濟實力還是從西三角區域的總體經濟實力來看,對比發展較為成熟的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西三角區域間的合作相對單一落后,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較低。本文以西三角中影響經濟發展所占比重較大的7個城市為研究對象,采用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通過引力模型加以測算,并從4個時間跨度進行數據分析,分析了近幾年來西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和特征,進而為“西三角經濟圈”后續深度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選取
城市間的經濟聯系最初通過引力模型加以測算,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陸續有不少學者將空間引力模型運用到分析區域經濟聯系中。[5-7]通過該模型,可以引入一個能夠量化區域經濟聯系的數值進行直觀的比較和分析,即區域經濟聯系量與經濟隸屬度,前者反映了一個城市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后者則反映了周圍地區對于中心城市輻射能力的影響程度。
本文以西三角中重慶、成都、綿陽、德陽、西安、寶雞、咸陽7個較為主要的城市作為研究對象,運用空間引力模型計算了2000~2013年中4個年份跨度為節點的西三角主要城市間的經濟聯系量和經濟隸屬度。具體公式為:
其中,Rij表示城市間的經濟聯系量,Vi表示城市GDP,Pi表示城市非農人口數,Dij表示城市間公路里程數,Fij表示周圍j城市對i城市的經濟隸屬度。
本文分別選取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的數據進行模型分析,城市非農人口、GDP的具體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城市之間公路里程數根據百度地圖有關計算整理得到,采用的是2015年城市間公路里程數。
三、西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經濟聯系分析
(一)經濟聯系量分析
由于西三角地域較為廣闊,主要城市之間分布密散不一,所以根據模型計算得出的經濟聯系量不太能夠直觀的顯示出各主要城市之間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情況。所以,在所得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標準化的處理,再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進過標準化處理后,可以看出,“西三角經濟圈”顯著呈現“三核”區域空間發展框架,即重慶、成都和西安三個都市區分別構成核心城市,該三市既是區域內城市網絡的主導性中心城市和核心增長極, 又是西三角區域作為整體進而參與外部區域性、國際性競爭的基礎支撐。基本呈現以重慶、成都和西安為中心,其他城市為外圍的格局。成都、重慶和西安作為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綜合實力強,聚集效應打,增長極作用明顯。根據經濟聯系量上比較,重慶與成都之間的經濟聯系量尤其突出,兩城市之間的經濟輻射作用較強,一方面是由于重慶與成都之間地理位置近,交通方便;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國家政策扶持西部發展,西三角各城市經濟得到發展,重慶和成都作為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受到較多政策側重。
然而隨著年份的增長,中心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城市的非農人口和GDP都有較大增幅,但是比較歷年聯系量變化發現,綿陽、咸陽等較為次要的城市與中心城市之間的聯系量變化不大,說明這些城市受到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近年來變化不大。同時可以發現,綿陽、德陽屬于四川省的城市受到成都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效應遠比受到其他中心城市的強;寶雞、咸陽屬于陜西省的城市受到西安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也遠比受到其他中心城市的強。
(二)城市間經濟隸屬度分析
通過模型,本次計算了各城市對重慶、成都和西安三個中心城市的經濟隸屬度情況。其中,三個中心城市中,西安受到重慶、成都的經濟輻射影響很小,而成都和重慶之間的經濟輻射效應較大,主要由于重慶和成都之間地理位置近,區域經濟一體化更為明顯。
城市間經濟隸屬度也再次論證了西三角“三核”發展的格局,德陽、綿陽經濟受到該省省會成都的經濟輻射較強,受到重慶經濟輻射次之,受到西安經濟輻射的影響幾乎為0,可以忽略不計;寶雞、咸陽經濟受到該省省會西安的輻射較強,受到成都和重慶的經濟輻射影響幾乎為0。
隨著經濟的增長,西三角區域經濟的“三核”格局相對穩定,周圍地區對于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承受力基本已經固定。這也反映了西三角區域內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需要進一步完善。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目前,“西三角經濟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點是建設地區間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城鎮體系,創建產業分區與協作的新格局。[9]近年來,尤其“一帶一路”的政策出臺以后,西三角區域一體化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政府推動和政策側重下,西三角區域經濟聯系更加密切,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水平也得到明顯提高,市場的整合度也在不斷加大,西三角地區取得較好發展,經濟實力有所增強。
但是,通過模型分析,我們發現了在西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
第一,西三角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明顯,由于地處我國內陸、人口數量多、涉及面積廣等原因,導致進程中存在地區之間差距較明顯,經濟結構完整程度較低,產業發展較不協調。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川渝地區之間經濟聯系較為緊密,陜西地區則相對發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和發展不充分等原因,“三核”中心城市所能輻射的范圍和能力也被限制。
第二,西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協調機制有待改善。西三角之間分屬不同行政區域,各地之間相互協調的難度較大,至今西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協調機制還沒完全建立。短期內,如果西三角地區交通情況沒有大突破,成渝地區與陜南之間的經濟輻射力度仍然非常有限。[8]地區之間缺乏深度合作理念,合作期間的協調協商程度不夠理想,由于行政地區之間考核體系等因素,各地區在多個方面都不能有效統一,存在較為普遍的各自為政、盲目競爭等問題。
(二)建議
根據前文西三角區域經濟聯系量和經濟隸屬度的分析情況,參考借鑒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其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打破地區行政考核體系和傳統觀點的束縛,整合西三角地區的經濟資源。西安、成都分別是國家西北、西南地區傳統的經濟中心城市,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一個國家直轄市,其經濟發展也受到政府的重視與支持。西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穩定發展需要從明確改地區的經濟中心,高度整合該地區的經濟資源,發揮經濟中心城市吸納和輻射經濟資源的作用,從而進一步促進區域一體化的進程。
第二,突出“三核”結構中的“兩核”重點發展,優先將地域優勢明顯的重慶與成都中心城市圈進行側重發展,重慶與成都地理結構相似度高,地理位置較近,區域經濟活動與產業分工便利,形成“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的格局。同時,加強也對西安中心城市圈的經濟輻射能力的建設,將輻射效應進一步向周邊小型城市擴散,為未來西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鋪平道路。
第三,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與重慶強強聯合,為川渝地區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順利取決于地區經濟實力的雄厚,所以重慶和成都需要借助自身優勢與便利,借助國家建設改革之風,進一步提升和發展自己的經濟軟實力,打破現有桎梏,發展工業及制造業等基礎產業的同時突破當地能源、資源產業的發展瓶頸,最終形成“西三角經濟圈”區域一體化的長遠目標。
參考文獻
[1]蘇永樂.基于承接產業轉移的“西三角”區域競爭力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27(4):21-27.
[2]劉雪嬌.西三角經濟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關系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32(2):192-195.
[3]盧敏.“西三角”經濟圈構建中的利益博弈與共贏機制研究[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2,(137):90-93
[4]張琦.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新思路——“西三角”經濟圈[J].開發研究,2006,(122):22-27.
[5]周一星.主要經濟聯系方向論[J].城市規劃,1998,22(2):22-25.
[6]孫久文,丁鴻君.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7:52-58.
[7]高興亮.基于引力模型的山東省城市經濟聯系格局演變[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5):458-461.
[8]何龍斌.“西三角”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力的比較與啟示——以陜南為例[J].開發研究,2012,(156):9-12.
[9]張蘇林.西三角經濟圈城市金融輻射力研究——兼論該區域金融中心的確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2,2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