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加強閩江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有必要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本文以閩江流域為例進行了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在基于閩江流域的生態補償背景下,客觀地分析了現階段閩江流域生態補償存在的難點與問題,并利用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設計了閩江流域生態補償框架體系。
【關鍵詞】閩江流域 生態補償 服務價值法
一、引言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就是指綜合利用各種手段例如法律、行政和市場等,通過協調流域上下游之間基于水域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產生的利益受償、補償關系,從而平衡利益相關者間的權責,協調上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保障流域上下游地區的社會公平。構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客觀上符合流域生態服務外部效應內在化的要求,對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均衡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同時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經之路。
二、閩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
(一)補償對象與補償主體
南平、三明兩市始終是閩江流域的天然保障。而福州市,作為省會城市,同時也是閩江流域的生態建設的受益地區。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生態補償對象為閩江流域上游片區,包括南平、三明兩市。生態補償主體為閩江下游供水片區,包括在福州市轄區流經閩清、閩侯、福州市區、福清和長樂等。
(二)補償標準的確定
1.閩江上游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計算。2002年,謝高地[1]等針對我國的生態特點提出了生態服務價值系數,本研究主要參考的是謝高地等人的價值系數理論。
謝高地等人為了修正各地區的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經濟價值,制定出了全國各地區的生物量因子,并假定全國平均值為1。修訂方法為:
其中:pij(修正)-修正后的i類生態系統的j類生態服務單位面積價值;pij-表1中的i類生態系統的j類生態服務單位面積價值;β-生物量因子,南平、三明兩市生物量因子取福建省均值1.56。
本文依據《南平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和《三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得出的閩江流域上游的各類生態系統面積見表1。
根據公式(1)、(2),可以得出南平、三明兩市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別為677億元/a、596億元/a。
2.實際補償金額的確定。本文利用南平、三明兩市的濕地和水體提供的水源涵養、廢物處理服務價值等數據作為生態補償的依據。利用公式(1)與(2)進行計算,得出南平、三明兩市在2005年土地利用狀況下的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廢物處理服務價值。
上游兩市的濕地和水體提供的水源涵養、廢物處理服務總價值V生為
根據公式(3),南平、三明兩市的濕地和水體提供的水源涵養、廢物處理服務總價值V生分別為199307萬元/a、123619萬元/a。以該價值作為生態補償標準確定的依據。
為了修正所得結果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入生態價值發展系數L的概念。基于對S型Pearl生長曲線變化趨勢的特點對生態價值發展系數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南平、三明兩市統計局在2013年提供的相關數據,采用公式(4)和公式(5)計算可得,兩地區的生態價值發展系數L分別為0.6311、0.6268。再按公式(6)計算,修正后的可進行支付的上游地區生態補償額度V補分別為每年199307、123613萬元。
3.資金來源與分攤。資金投入是閩江各項治理措施全面實施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目前閩江流域的可補償資金遠遠滿足不了流域生態保護的實際需求。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主要實行的也是轉移支付撥款。因此,首先,作為生態補償的主體,政府可依據實際情況,加大財政轉移的支付力度。其次,在當今國家財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對各種財稅政策進行創新,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生態環境基金投融資體系應該被鼓勵。最后,應發揮社會各界力度,加大融資力度,鼓勵民間組織、企業、社團及個人投資到流域生態補償中去。
4.生態補償的考核辦法。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有必要對生態補償進行有效的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生態補償資金的監督管理體制。南平、三明兩市有義務定期對閩江上游的水質情況進行檢測,并將結果通報給兩市政府。對于水質狀況檢測不達標的地區,可延遲或者停止進行資金補償。同時,南平、三明、福州三地區政府可針對完成進度與質量、運行狀況、資金運行等情況,組織相關部門機構對生態補償的實施結果和相關項目的建設進度進行考評,同時可以把考評結果作為資金補償安排的重要參考依據。
三、結論
構建閩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有助于加強閩江上游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投入,緩和上游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促進下游地區甚至是整個福建省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的生態補償法的計算,雖然簡易,但仍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因此,如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適宜的計算方法,是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謝高地,魯春霞,肖玉,于云江.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J].生態學報,2004(12):2749-2755.
[2]南平市人民政府.南平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Z].2010-05.
[3]三明市人民政府.三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Z].2009-12.
[4]徐勁草,許新宜,王紅瑞,王韶偉.晉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J].生態與環境,2006(4):57-62.
[5]王金南.關于我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的幾點認識[J].環境保護,2006(19):24-28.
[6]完顏素娟,王翊.外部性理論與生態補償[J].中國水土保持,2007(12):17-20.
[7]楊光梅,閔慶文,李文華,甄霖.我國生態補償研究中的科學問題[J].生態學報,2007(10):4289-4300.
[8]李愛年,劉旭芳.對我國生態補償的立法構想[J].生態環境,2006(15):194-197.
作者簡介:趙玉雪(1989-),女,漢族,福建福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