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2011年9月溫州金融風波發生以來,經過三年的演變,在民間融資風險漸趨消退之后,銀行體系內不良資產處于集中爆發凸現時期。但溫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由于扎根基層,支小支農,不但成為信貸投放主力,不良貸款水平也遠低于全國水平,成為這場風波中最為穩定的金融板塊。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不俗表現值得關注與思考。
【關鍵詞】法人銀行 不良貸款 小微金融
一、地方法人銀行經營穩健,令人印象深刻
(一)不良貸款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溫州更顯突出
截至2014年11月末,溫州地方法人銀行不良貸款余額①合計25.35億元,比年初增加6.07億元;不良率1.54%,比年初上升0.22個百分點,較全市平均不良率低2.88個百分點,也低于浙江省2.16%、全國1.69%的水平。其中,農信機構、溫州銀行(市轄)和村鎮銀行不良率分別為1.52%、1.46%和2.27%,與國有銀行(不良率5.31%)、股份制銀行(不良率5.91%)較高的不良水平形成鮮明對比。
(二)地方法人機構關注類貸款也保持較低水平
截至2014年11月末,溫州銀行業共有關注類貸款486.64億元,關注類貸款率6.61%(年初為4.44%)。其中,地方法人銀行關注類貸款80.45億元,關注類貸款率4.88%(年初為4.01%);11家農信機構關注類貸款23.69億元,關注類貸款率1.97%(年初為2.41%)。從關注資產看,地方法人機構整體并無不良貸款不下移,刻意壓低不良率的情況。
(三)地方法人機構成為信貸投入主要力量
由于不良高企,使不少在溫銀行信貸權限上收,信貸投放下降,甚至負增長。而在此過程中,地方法人機構積極投放,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截至2014年11月末,全市地方法人銀行貸款余額1648.31億元,占全市各項貸款余額的22.4%,市場份額提升2.2個百分點;全市地方法人銀行當年貸款增加183.8億元,占全市銀行業貸款新增量的183%。
(四)在金融風險顯現中,經營效益突出
由于壞賬核銷、風險撥備增加等因素影響,近三年來溫州銀行業經營效益明顯下降。2011年全市銀行業實現利潤總額219.6億元(為歷史峰值),2012年下降到158.7億元,2013年進一步下降到62.1億元。部分銀行機構的不良貸款減值準備提取不足,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等分支機構的平均撥備覆蓋率2013年為62%,2014年為102%。而地方法銀行機構經營效益相對穩定,2013年實現凈利潤35.32億元,比上年增加3.87億元。2014年預計實現凈利潤45億元,同比增加28.5%;風險撥備覆蓋率280%,遠高于非法人機構。
二、溫州地方法人銀行在金融風波中保持穩健經營的原因
(一)堅持“支農支小”定位,不浮躁、不盲從
多年來,地方法人銀行堅守支農支小市場,以小避險的差異化經營模式,有效避開與其他銀行的同質化競爭。信貸原則始終堅持“小額、流動、分散、本土化”,既看貸款人、擔保人的資產和能力,也看誠信和人品。目前,溫州國有大型銀行企業類貸款戶均余額1486萬元,股份制銀行企業類貸款戶均余額1771萬元。而農信機構涉農貸款占比達73.7%,戶均貸款余額不足30萬元,企業類貸款戶均余額只有310萬元,發放的單筆金額最小的只有1500元,6家村鎮銀行涉農貸款占比超過95%。這種在大銀行、城市股份制銀行眼里根本不起眼的客戶,恰恰是農信機構一直關注和服務的對象。從這次溫州金融風險集中爆發的情況看,出險企業剛好都是規模以上企業(由于當時這些企業都是銀行優質客戶目標,也能從地方政府獲取土地資源支持),出險的貸款規模集中分布在2000萬至1個億之間,而500萬以下的企業貸款和個人信貸則相對較為安全。
(二)堅守“普惠金融”之路,不“傍大款”,不“搭便車”
前幾年,當其他商業銀行在大肆發展票據業務,利用簽發票據虛增存款的時候,農村金融機構卻在壓縮票據融資類業務,在擠“虛”水分;當擔保公司搞得風生水起之時,不少農商行就嚴誡員工不能和擔保公司有利益往來或業務合作,自己不行,家人也不行;當其他商業銀行在“搭便車”、“傍大款”的時候,農村金融機構卻對大額貸款實施嚴格控制,逐步退出;當其他商業銀行同城“扎堆”設點的時候,農村金融機構卻將服務觸角伸到最基層和偏遠山區,堅守“普惠金融”之路,成為全市網點最多、服務覆蓋最廣、客戶數量最大的機構,也成為全市銀行業穩健運行的“穩定器”。當前,在銀行信貸收縮時,有農信機構又在媒體上公開承諾:只要是實體經營的企業,三年不抽貸不壓貸。
(三)獨有“人緣地緣”優勢,不激進、不跟風
溫州農信機構能成功回避2011年以來的金融風險,并非他們知曉經濟周期理論,更沒有復雜的風險管理模型,而是發揮好獨有的基層“人緣地緣”優勢。甌海農商行董事長潘志堅說:“我們可能看不懂華爾街行情,但是必須知道農民家里養了幾頭豬,有多少雞鴨魚。”這種樸素的企業文化,正是得益于長期扎根于農村,依托獨特的地緣人緣優勢建立起來的。
目前,農商銀行的這批高管都是農合機構土生土長、長期培養出來的,都經歷過1980年代基金會清理整頓的慘痛教訓,經歷過1990年代不良貸款達到28%的化解艱辛,非常珍惜已有的發展局面。像其他商業銀行的很多業務,如貿易鏈融資、信用證等,農村金融機構基本很少涉及,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管理水平在什么層次,自己的風險控制在什么水平,寧可將傳統的業務做深做細,也不跟風擴張。在2009年以后,信貸投放高增長,地方法人銀行發現企業開始“脫實向虛”,信貸用途轉向了房地產和外地資源炒作,雖然當時收益高,風險低,但仍堅持將該類信貸收回,從而使2011年企業資金鏈斷裂后銀行資產得以安全保全。
三、溫州地方法人機構穩健發展帶來的啟示
(一)發展小微金融符合溫州經濟結構特征
目前,溫州有15.7萬家中小企業,4600多家規上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總量的95.5%、上交稅收占80%、從業人員占93%,小微企業成為溫州經濟總量的主體、財政收入的主體、城鄉就業的主體。全市現有工業企業中98%以上是小微企業,已經成為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也賦予了溫州銀行業發展小微金融的天然客戶基礎。
(二)小微金融照樣可實現“低”風險“高”收益
很多人都認為,小微企業生命周期短,抗風險能力弱,抵質押物缺乏,信貸風險相對較高。從這次溫州局部金融風波來看,中型企業反而是出險的重“災區”。大多數小微企業都能堅守主業,適度融資,從而減少了資金外流、貸款挪用、投機炒作的風險。以溫州之鄰臺州為例,10月末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②不到1.2%,全省最低;這與臺州銀行業重心下沉、扎根小微密不可分(小微企業貸款③余額占比超過50%)。溫州農信機構整體不良率僅有1.52%、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1.51%,分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92個和2.97個百分點。同時,按照小微客戶利率平均上浮三成④測算,小微企業貸款息差高出全市同業平均水平1.41個點,收益空間可觀。
(三)未來地方小微金融機構發展充滿機遇
今后,存貸利差收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深化及金融同業業務監管趨嚴,具備明顯息差優勢的小微金融市場份額將逐步提升。溫州銀行業若能在利率風險定價上有所突破,在單純存貸款之外發展差異化、多樣化、個性化、配套化的小微金融產品,未來小微“藍海”可有大機遇。調查中,當地農商行、農信社普遍希望加快最終端客戶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步伐。
(四)不良信貸高企主要源于銀行自身管理偏差
不良信貸高企,除了客觀經濟環境影響外,最主要的還是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不到位。國有大銀行科層管理,上級行層層下達考核指標,過分強調效益、存貸款、中間業務等指標增長,忽視對風險問題的引導。信貸管理方式粗放,貸款過分依賴抵押擔保、信貸唯抵押論、典當式經營氛圍濃厚,輕視放松第一還款來源,重貸前輕貸后,對企業后續情況的跟蹤了解采取的還是一人盯幾十戶企業的傳統模式,造成“形式上盡責、實質上失責”。有城市股份制銀行2011年初在溫州設立,成立伊始,一味跟隨原有大銀行之后向企業授信放貸,三年后使當時的全部投放都成為不良資產。
(五)監管力量上收不利于小微金融機構發展
隨著小微金融機構布局、業務中心、客戶結構向縣域、鄉鎮的逐步滲透,維護縣域金融秩序穩定的迫切性日益加深,而2003年銀監會分設后,基層監管力量薄弱,縣域監管辦平均僅有4人,部分縣域甚至因人員太少、經費不足而被整體上收,人、財、力長期不足,制約了監管效率,也不利于小微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
四、進一步支持小微金融機構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組建權屬獨立的小微金融機構
目前設立的小微金融機構,如社區銀行和村鎮銀行,在產權、經營、管理等方面沒有獨立性,經營的積極性不強。建議建立產權獨立的社區銀行,股權對社區居民和中小企業放開,形成“主人翁”意識,真正扎根社區、扎根基層。
適度放開小微金融機構通過發行股權證、優先股等方式,擴充資本金。支持涉農涉小金融機構做大負債業務,消除公積金、社保賬戶開設,法院執行款賬戶設置等歧視性的規定。
(二)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的杠桿效應
進一步強化支農、支小再貸款的信貸導向作用,擴大再貸款實施范圍,加強用途監管,發揮再貸款“四兩撥千金”的杠桿作用。農信社改制成農商行,上交的準備金上升,基層行反響較大,對定向支持優惠政策,建議不按金融機構性質劃分,而是看開展業務性質享受優惠機制。
(三)取消對支農支小存貸比考核約束
支農支小的資金需求具有季節性、臨時性的特點,對地方法人機構存貸比75%的約束限制了部分資金的使用,建議取消對小微金融機構的存貸比考核約束。
(四)擴大征信系統的信息覆蓋面
建議擴大征集系統的信息采集范圍,加強與相關部門,如經信委、商務局等政府部門的信息聯網共享;加強企業社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擴展信息覆蓋面,提供更好的統一查詢平臺。
(五)提高信息科技水平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
小微金融機構要進一步推動傳統信貸布局從線下向線上轉移,運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完成信貸機制的“互聯網化”,實現全流程線上運作,滿足互聯網金融下客戶的需求和習慣。
注釋
{1}{3}此處地方法人機構計算口徑為溫州銀行(市轄)、7家農商銀行、4家農信聯社和7家村鎮銀行。
{2}此處指小微企業貸款統計口徑為:小型企業貸款+微型企業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
{4}本文貸款基準利率以2014年11月22日央行非對稱調息前人民幣一年期的6%測算。
作者簡介:鐘麗萍(1979-),女,畬族,浙江溫州人,任職于溫州銀監分局,目前在桂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