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華
農村“三資”管理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廣大農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有力保障,事關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自農村稅費改革開始,前衛鎮農經中心就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在“三資”管理方面積極創新,突破舊的思維定勢,從管理體制、工作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切實有效地加強了農村“三資”管理,改變了過去農村財務年年清理年年亂的混亂狀況,近年來已沒有出現一件農民因為農村財務問題而上訪的案件,為建設和諧農村作出了貢獻。
一、主要做法
(一)積極推進“三資”委托代理工作
早在2002年,江川縣就利用農村稅費改革契機,率先在全市對全縣實現了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前衛鎮也對11個村(居)委會、69個村民小組的財務賬目實行“村賬鎮管”的方式,共計有80個核算單位實現了會計委托代理服務。為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我鎮根據上級有關的文件精神,又積極推行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工作。目前,整項工作進展順利,已實現了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我鎮依托農經中心成立了代理服務機構,牌子、公章已齊備,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運作機制;代理機構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我鎮有6名工作人員;代理機構電腦、觸摸屏、操作系統等軟硬件設備已到位,已開展代理服務,我鎮11個村(居)委會、69個村(居)民小組的“三資”均書面委托代理機構代管,代理機構與委托單位均簽訂了委托代理協議,簽訂率100%。目前,我鎮代理服務中心、清理登記管理的貨幣資金3230萬元;固定資產10227萬元;土地礦產資源4401畝;林地53893畝;水面2876畝;債權1229萬元;債務549萬元;經濟合同344份,合同金額1809萬元。
(二)切實抓好“三資”管理隊伍建設
一方面,確保農村財務人員隊伍相對穩定。對于基層隨意無故撤換財會人員,農經部門積極與當地領導積極溝通,盡量保持農村財務人員隊伍穩定。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培訓工作。僅2009年,我鎮農經中心及時組織人員,對村組干部、財務人員、民主理財小組成員進行了培訓,全鎮共培訓5期,共計2400人,為后來的“三資”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年年初,為推進“三資”委托代理工作,又組織全鎮代理服務機構全部工作人員,至縣站就應用軟件進行為期1天的業務培訓,確保工作人員能夠熟練開展。
(三)全面完善農村“三資”管理辦法
一是理順關系。農村資產屬于轄區群眾共同所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堅持“四權”不變的管理原則。實行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后,代理機構必須保持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和收益權不變。基于這些認識,逐步理順了鄉鎮政府、鎮農經中心、縣農經部門三者的工作關系。二是健全農村“三資”管理制度,嚴格按照《關于印發前衛鎮推行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委托代理服務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和完善了全面、具體、科學的“三資”管理制度,并形成文件下發到村組遵照執行。建立健全了現金存款管理制度、支出審批制度、資產經營制度、資產發包出讓制度、資產購置報廢制度、土地收益金管理制度、資源發包出讓制度、債權債務管理制度、“三資”登記制度、“三資”公開制度、招投標制度、民主理財制度、電算化管理制度、“四議兩公開”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
(四)認真對待農村干部離任審計
實施“村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對進一步提高村級干部隊伍素質,加強基層財務管理和黨風廉政建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五)徹底落實民主理財群眾監督
在這方面主要是做好理財小組和財務公開工作。民主理財工作主要是由民主理財小組的構成。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成立由3人或5人組成的民主理財小組,負責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審核,成員由村民代表會議推舉產生,現任村集體經濟組織干部及其直系親屬不得擔任理財小組成員。每個單位民主理財小組都有具體的職責、任務;財務公開是村民知曉、監督村組集體經濟活動的重要途徑,也是確保“三資”委托代理工作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證。在財務公開方面,要求有具體的內容、時間、程序和方式。財務公布后,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負責人要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目前看,全鎮農經中心都能按要求,在每月(季)10號前逐筆公開,公布率達100%。
二、具體成效
(一)實現了電算化管理
鎮農經中心分會計平均每人要負責20套賬目的會計核算,工作量非常大。為了減輕業務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積極推廣電算化管理。在“村賬鎮管”時,已共配置電算化管理會專用計算機7臺及相關的打印機復印機。
(二)做到了規范化操作
目前,鎮代理機構均按照玉農發【2011】261號文件要求建立了“三資”管理工作流程圖,并把流程圖裝框上墻。一方面,“三資”數據錄入更加規范。代理服務機構已把農村集體“三資”臺賬信息、財務賬目、經濟合同、民生信息等全部錄入監管系統,委托代理業務已正常開展,通過監管系統可查詢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工作流程更加規范。各代理服務機構按照統一制作的“三資”管理工作流程圖進行嚴格的程序操作。
(三)達到了網絡化監督
“三資”代理機構配置電子顯示觸摸屏,并請專業人員安裝調試完畢,群眾可以通過觸摸屏進行查詢“三資”信息。方便群眾監督村“三資”管理情況。同時,他們也可以通過監管系統進行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村低保補助、抗震安居補助、農機具購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水庫后期扶資金等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查詢。
三、存在問題
目前我鎮農村“三資”管理在鎮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積極努力下,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一些地方還存在認識不足、監管不力和制度不落實等問題,特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農村“三資”管理面臨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主要是:
(一)業務操作系統還要繼續完善
財務公開表內容達不到公開要求;業務操作過程繁瑣,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出納管理系統因不適應實際還沒有應用;操作系統網速太慢;查詢系統可操作性不強,達不到預期目的等問題,影響了工作的開展。
(二)村組干部財會素質亟待提高
部分村組財務主管領導缺乏相應的財會知識和管理素質,想問題,做工作,辦事情沒有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誠心誠意為農民群眾服務。從農村干部離任經濟責任專項審計情況看,絕大部分村組干部都是勤政廉潔的,但也有少數干部認為村集體的財物就是自己的財物,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方設法鉆制度的空子。部分鄉鎮領導思想上存在有“重生產、輕理財”的片面認識,甚至錯誤認為加強“三資”管理不利于搞活經濟。
(三)農經體制尚需進一步改革
作為擔負農村“三資”管理的農經部門,由于地位較低,體制不順,在一些地方,由于得不到領導重視,很多工作不到位,致使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監管。一是處罰權不到位。由于農經部門不是推公管理單位,不具備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缺乏行政處罰權,財務管理單位的職責和權利不相適應,難以對財務管理中出現的違規違紀行為進行處罰。二是經費不到位。鄉鎮農經中心肩負著對農村財務監督、指導管理職責,所從事的是農村財務管理、審計、統計等政府職能工作,沒有任何收入來源。但從目前來看,全縣還沒有一家農經中心有財政預算的工作經費,許多工作由于經費掣肘而無法開展,農經中心開展工作的正常經費,如安全設施的投入、通訊費用、筆墨紙張、單據賬頁、打印復印、考核獎勵、會計培訓費用也沒有著落。三是人員不到位。農經中心由于工作內容多,人力本來就不足,加之有些鄉鎮領導對此項工作認識不夠,重生產輕管理,財務管理人員長年下村蹲點,整天圍繞鄉鎮中心工作奔忙,顧不上本身的工作業務等原因,財務管理所需要的時間無法得到保障,往往是“種了別人地,荒了自己的田”。導致對農村財務的管理、指導、監督跟不上,工作難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