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國內學者對產業集聚問題的研究,剖析了不同角度的產業集聚問題研究的文獻,對產業集聚問題的基本理論作了簡要綜述與評價。
【關鍵詞】產業 集聚 文獻綜述
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在某一空間領域的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一個過程。經濟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對產業集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國內關于產業集聚問題的研究成果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研究角度:
一、國內相關文獻綜述
(一)從產業集聚的發生原因和運行機制角度闡述
石培哲(2000)試圖探析產業集聚形成的原因,他認為產業集聚最初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資源稟賦,后來人才在產業集聚形成中的作用逐漸增加。他亦同意西方傳統觀點:認為交易成本降低是產業集聚形成的決定因素。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創新網絡經濟提供了產業集聚形成的制度保障。
李小建,李二玲(2002)主要是將外國的主流觀點對于產業集聚的發生機制的理論觀點進行總結,認為產業集聚是恰當的時機下是可以自發進行的,但是也不能忽視政府的指導作用。
劉世錦(2003)分析了一下我國廣東、浙江一帶的產業集聚現象,總結了其集聚的顯著特點,挖掘其形成的原因,發現其集聚的形成主要是自發性市場的出現,然后政府加以引導和規范。而集聚的形成可以減少資產專用性強而帶來的合作風險,有助于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等。
王傳英(2004)從馬歇爾主流經濟學、克魯格曼經濟地理學和社會根植性等方面對戰后意大利出現的產業集聚運行機制進行探討,內容主要還是在總結西方對產業集聚比較主流的觀點,自己的見解較少。
(二)從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角度分析
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2006)比較分析了幾種常見的產業集聚水平測度的方法后,采用空間集聚指數和行業集中度指標對中國部分產業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空間集聚與經濟增長有密切關系,且產業集聚彈性能體現不同產業集聚水平對經濟的不同影響。
張翎,竇靜雅(2007)分析了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相互作用的模型,從空間經濟學的視角來探究產業集聚發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羅能生,謝里,譚真勇(2009)以不同的國家或一國不同地區的數據為樣本發現樣本數據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集聚與增長呈顯著正相關;集聚與增長的正相關性不顯著;集聚與增長相關性不確定。因此他們建議運用國外產業集聚與增長理論時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考慮各方面的差異,采用恰當的檢驗方法,為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建議。
賀建風,鄢平(2010)選取近20年的數據運用區位熵以及計量經濟學方法來分析產業集聚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結果表明,產業集聚與經濟效益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產業集聚程度越高,會帶來越高的行業利潤率。
(三)從產業集聚的不同類型劃分介紹
陳甬軍,徐強(2003)把集聚產業劃分為共生型和互補型兩種,認為共生型是水平集聚,互補型是垂直集聚,且互補型較之共生型因其不存在競爭而相對穩定一些。他們認為產業集聚只是一種暫時的區位均衡,隨著資源的不斷消耗,產業集聚會最終轉化或瓦解。
韋成,孫文建(2011)分析了政府在產業集聚發展中的作用,并將其分為政府主導型、政府引導型和政府鼓勵型三種模式,并提出了在不同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適合怎樣的政府管理方式。
關利欣(2014)針對我國存在的幾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進行產業集聚研究,發現不同的所有制企業對整體的產業集聚貢獻不同,國有企業拉低了整體的產業水平,外資企業引領了產業集聚和轉移,其他內資企業對產業集聚有積極地作用。
(四)從生產率角度研究產業集聚問題
蔡敬梅(2013)對我國2007~2011年的城市化指數和區域化指數進行空間面板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主要分析產業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產業集聚的城市化和區域化都促進了勞動生產率,但城市化的影響作用更大。
程中華,于斌斌(2014)使用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基于2003~2012年中國285個城市的數據分析,發現我國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逐年增長,制造業集聚抑制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而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這也正好與事實相符。而從集聚外部性效應來看,結果還顯示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而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這也表明制造業集聚所帶來的負影響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影響的。
二、國內研究評述
產業集聚問題的研究在我國較晚興起,從2000年以后,研究才開始逐步展開和深化,關于產業集聚研究的文獻才開始逐漸增加,國內學者主要是借鑒和運用國外產業集聚理論來分析我國現有的產業集聚,分析產業集聚的形成原因及運行機制等。國內的學者也對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了相應的實證分析,但這些實證分析多是針對某個或某幾個地區進行研究,較少總體分析,現實指導意義較弱。隨著產業集聚的不斷發展,產業集聚研究仍有許多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參考文獻
[1]石培哲.產業集聚形成原因探析[J].經濟師,2000(3).
[2]李小建,李二玲.產業集聚發生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州學刊,2002(4).
[3]苗長虹,崔立華.產業集聚:地理學與經濟學主流觀點的對比[J].人文地理,2003(3).
[4]劉世錦.產業集聚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意義[J].改革——產業經濟研究,2003(3).
[5]陳甬軍,徐強.產業集聚的穩定性與演變機制研究[J].東南學術,2003(5).
[6]王傳英.對產業集聚發生、運行機制的探討[J].經濟縱橫,2004(4).
[7]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產業集聚水平測度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3).
[8]張翎,竇靜雅.空間經濟學視角下的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7).
[9]羅能生,謝里,譚真勇.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09(3).
[10]賀建風,鄢平.產業集聚與經濟效益關系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0(17).
[11]韋成,孫文建.產業集聚發展中政府行為模式比較分析[J].商業時代,2011(12).
[12]陳雁云,秦川.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互動:解析14個城市群[J].產業經濟,2012(10)
[13]蔡敬梅.產業集聚對勞動生產效率的空間差異影響[J].當代經濟科學,2013(35).
[14]關利欣.不同所有制企業對中國產業集聚的影響[J].國際經濟合作,2014(6).
[15]程中華,于斌斌.產業集聚與技術進步—基于中國城市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10).
作者簡介:王麗欣(1989-),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天津商業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