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武
摘 要:基層群眾文化是我國文化建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期望值和要求不斷加大。目前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已不能滿足基層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本文擬對其進行探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群眾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06-01
一、大力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紐帶,其中,群眾文化更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在普通百姓的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群眾文化不僅是傳統文化發展的基礎,更是營造積極祥的文化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也是宣傳當和政府政策的重要載體,我黨和政府應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做好群眾的宣傳工作,積極傳播先進文化思想,抵制陳舊文化,向基層群眾傳遞當黨和政府出臺的最新政策方針。
二、我國當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基層群眾文化隊伍建設滯后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隊伍是黨和政府政策宣傳的主力軍,然而,縱觀群眾文化隊伍建設,其劣勢頗多。首先,基層群眾文化隊伍建設專業素質不高,不能很好的完成文化建設的任務。其次,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隊伍數量較少,不能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再次,基層文化建設隊伍文化創新能力不足,多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不能滿足群眾對文化的多樣性要求。
(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存在區域性差異
十七大報告曾提出針對我國各地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明顯區域性差異,東部地區建設水平明顯好于中西部。要重視城鄉和區域文化的健康發展,特別是要重點推動農村和偏遠地區以及進城務工工作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設。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相比,人民群眾聚居地不固定,居住較為分散;且農村群眾由于正常生活和農耕忙做等習慣,并不能用過多的精力參與基層群眾文化,所以,導致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存在區域性差異。
(三)基層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性
基層群眾文化基礎設施是黨和政府為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進而舉辦的公共文化設施,主要包括群藝館、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博物館等。這些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相關。但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性,導致東西部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差異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等問題。因此,在文化建設與政治經濟緊密結合的同時,文化建設也應該與時俱進相協調。
三、加強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措施
(一)積極推動群眾文化隊伍建設,培養文化建設專業人才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涉及面較廣,文化隊伍建設是主要核心。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文化隊伍,首先,要加強在職基層文化隊伍人員業務能力培訓,組織基層文化建設隊伍人員到專業院校或社會相關培訓機構進行相關業務水平的提升,學習相關文化建設和宣傳知識。此外,搭建方便在職文化建設隊伍人員文化交流平臺,加強交流,并不斷總結、分享建設經驗,積極推動文化隊伍建設者綜合業務能力;其次,建立基層文化建設隊伍專項資金激勵制度,提高文化隊伍建設積極性。
(二)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層文化設施結構
文化基礎設施是宣傳和推廣群眾文化的“根據地”,是拓展群眾文化的必要載體和工具,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反映一個地區對該事業的重視程度,反映出該地區群眾文化建設開展的具體實施效果。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應正確把握文化發展方向,促進群眾文化建設健康、有序的發展;另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應為文化發展和宣傳提供便利條件,依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進行相關調整,通過多種方式,將文化建設成果和文化展示舞臺留給人民群眾。
(三)科學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積極落實各項群眾文化活動
黨和政府積極推動文化隊伍建設和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最終目的就是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增強群眾文化的生命力。首先,相關部門要按照發現典型、引導扶持、表彰獎勵、以點帶面的思路,扶持和培育群眾中一批有影響的文化典型,使群眾自辦文化逐漸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補充力量;其次,以廣場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等等載體為中心,大力開展群眾文活動,展示豐厚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此外,抓住每年重大節日契機,開展各類慶祝活動和文化賽事,提高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積極性;最后,堅持文化創新,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將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淺顯易懂、生動的方式,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廣為接受的文化精品。
四、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和文化體制不斷深化,黨和政府對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但在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諸多問題需要解決。群眾文化與廣大基層群眾聯系密切,必須結合基層人民群眾的日常實際生活,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創新發展理念,以人為本,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向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