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譜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壯大的,是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產物,不僅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創新,也給投資者帶來了便利。但互聯網金融的核心仍然是金融,也同樣具有與傳統金融類似的金融風險。本文針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以期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對策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事物,是隨著網絡技術與金融業的發展產生的,主要依托第三方支付、眾籌、P2P等模式。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發展規模逐漸增大,但其風險也不容忽視。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的時間很短,2013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年也被定位為“互聯網金融元年”。據有關數據,互聯網金融發展最快的是第三主支付和P2P平臺。第三方支付2014年交易規模為8.08萬億元,P2P平臺2014年已發展到1500多家。互聯網金融業務已經覆蓋了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數字電視、網游、通訊、網購等諸多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目前,互聯網金融主要客戶群體定位在小微客戶,主要模式為“金融機構+電商”,主要營銷手段仍然依靠互聯網,呈現出初期投入大、技術較先進、產品更新快、市場競爭激烈的發展態勢。但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具備的互聯網與金融的雙重屬性,其較傳統金融風險而言,風險性質與種類也有所不同。
二、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一)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和互聯網金融都存在的金融風險,主要是指金融平臺應付客戶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但互聯網金融比傳統金融具有更大的流動性風險,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產品承諾的收益都較高,平臺基金產品發售量較大,而互聯網金融中有很多并沒有基本的資本金,一旦遇到集中贖回行為,則會導致風險的發生。
(二)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主要來自信用違約和欺詐風險,兩者均是指網絡金融交易者無法在合約到期日履行義務的風險。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違約和欺詐案件多次發生,尤其是P2P平臺出現資金鏈斷裂、編造虛假債權等案件更是頻發。信用風險主要起因于互聯網金融服務方式的虛擬性和平臺基金產品的高預期收益。
(三)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主要來源于違反法律法規的可能性。當前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主要依據《電子簽名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網上證券委托管理暫行辦法》、《證券賬戶非現場開戶實施暫行辦法》進行管理,其對互聯網金融缺乏明確的規定,也缺乏相應的管理及試行條例,一旦發生糾紛,當事人無法依據法律維護自身權益。此外,互聯網金融
(四)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技術風險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為載體,依靠電腦程序和軟件系統進行操作,而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就是天生的風險。加之一些網絡病毒的傳播、電腦黑客的攻擊,都可能造成互聯網金融風險。
(五)監管風險
此類風險主要是源于我國法律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確,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完善。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體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電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等聯合發布的《互聯網金融藍皮書》就指出,我國有關金融的法律法規的規制對象主要是傳統金融領域,由于無法涵蓋互聯網金融的眾多方面,更無法貼合互聯網金融的獨有特性,勢必會造成一定的法律沖突。互聯網金融企業極易游走于法律盲區和監管漏洞之間,進行非法經營,甚至出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等現象,累積了不少風險。
(六)金融風險交叉傳染可能性增加
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第三方支付、金融機構間和各金融業務種類間的風險相關性不斷增強,金融業和客戶的相互交叉日趨復雜化,加之第三方支付不斷發展,商業銀行支付中介功能邊緣化,互聯網金融的物理隔離作用較傳統金融而言已被大幅削弱,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交叉傳統的可能性增加。
三、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針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及行業實際,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立法,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提高電子交易的安全性和電子商務的合法性。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對于進入市場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相關資質做出明確規范和身份驗證。同時建立市場退出法律機制。
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機制,主要針對經營主體、業務許可與交易流程、交易參與人信用監管幾個方面,進行界定和監督。同時,要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加強行業監管及企業自律。此外,應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犯罪案件的懲處,如對網絡黑客、互聯網金融企業工作人員、網絡交易平臺集資詐騙等犯罪行為的界定與處罰,確保投資者的利益。
(二)健全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控體系
健全互聯網金融系統計算機管理體系和完善的風險監控體系,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風險評估,并采取有效的風險防控策略,進行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風險監控體系建設要抓住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類型、誘因、表征、實質、手法等重點,制定科學的風險監控方案,確保能夠對風險作出應急處理,并啟動后續的應對機制,從而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
(三)加強征信體系建設
信用體系是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當前我國征信體系不夠健全,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更是如此。加之互聯網金融平臺存在的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性,導致互聯網金融面臨更大的信用風險。因此,必須加強征信體系建設,建立金融信用基礎信息數據庫,加強信息披露,避免金融風險。
(四)加強信息披露
互聯網金融的信息披露是避免兌付風險的重要手段。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針對P2P機構制定了嚴格的信息披露規范,要求每天更新至少21項平臺運營信息。監管機構要基于這這些信息,利用大數據手段綜合判斷授信對象的信用狀況,使參與方都能夠有效評估風險,也避免監管機構因信息缺乏而無法提示金融風險。
(五)創新監管模式
互聯網金融的產品與服務隨著不斷發展而越來越復雜,更有些業務游離于監管之外。這就很容易導致違法違規事件。因此,監管部門應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創新監管模式。可以通過加強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規范,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對不同風險的企業進行針對性監管等手段,打擊互聯網金融違法違規行為,營造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環境。
此外,監管機構還應加強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促使他們樹立風險意識,在交易中做好信息保密、風險識別和預防等工作,從而降低互聯網金融非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1]閆真宇.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J]商業銀行,2013,(40).
[2]董偉.互聯網金融面臨四大風險[N].中國青年報,2014-03-17(10).
[3]霍學文.關于云金融的思考[J].經濟學動態,2013,(06).
[4]沈冰,龍瑜丹.如何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N].光明日報,2014-04-05(05).
[5]鄧建鵬.聯網金融法律風險的思考[J]科技與法律,2014,(03).
[6]李森眾,呂蓮菊.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現狀及監管策略[J].經濟縱橫,2014,(08).
[7]狄衛平,梁洪澤.網絡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