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琦 王艷艷
淺析馬克思主義最高命題的形成
陳瑋琦 王艷艷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0000)
摘要:馬克思主義究竟有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需要永遠堅持的最高的或根本的命題,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2004年5月10日,《理論動態》第1934期,中共中央編譯局俞可平教授明確提道:“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或根本命題,就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命題,實際上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最高命題;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21-02
2005年7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我們這個時代”欄目公布了“誰是現今英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哲學家”的調查結果,馬克思以27.93%的得票榮登榜首,被聽眾評選為“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對人類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思想體系之一,自它誕生之后起一直是人類進步的不竭的思想源泉。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之所以經久不衰,并成為人類進步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源泉,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始終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號召人們去消滅人類社會在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消滅產生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解放被剝削和被壓迫的工人階級,最終解放全人類,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實現人性的完全復歸和個性的徹底解放。
一、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內涵
所謂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或根本命題,從理論的角度來講,就是指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之中永恒不變的,我們共產黨人必須永遠堅持的基本精神;從實踐的角度來講,是指在整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中我們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堅持的最高理想和價值目標。
眾所周知,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一直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價值目標。關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是馬克思學說的核心部分。馬克思畢生追求的正是消滅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彼此壓迫”和“相互斗爭”,構建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高度和諧的社會,實現所有現實的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最高命題的發展歷程
關于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理論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從他的著作中找到最原始的體現。
首先,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論文和博士論文可以看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思想的起點。
早在1835年8月,時年17歲的馬克思在自己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滿懷激情地表述了他的人生理想。他首先確定選擇職業的原則,認為:“在選擇職業時, 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如果我們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人類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是默默無聞的,但將永恒地發揮作用并長存于世,面對我們的骨灰, 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由此可見,青年馬克思在選擇職業時,將人類完美與自己完美即實現最美好的社會與自由全面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把為全人類謀幸福當做自己的終生職業,終生遵守諾言,為人類的幸福而奮斗。這是他的人生起點,同時也是他終生理論探索與實踐活動的起點。
在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馬克思批判當時普魯士封建專制并宣揚對“自我意識”的推崇以及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通過比較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確立了自我意識的最高神性;通過論述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的運動,反映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平等性及人實現自由的自律性;通過論述原子間的排斥運動,反映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引申出了人類社會中的契約與友誼。他批判德謨克利特的機械決定論,肯定伊壁鳩魯關于原子偏斜運動的觀點,認為這體現了原子獨立性、個性和個體性的自由。并認為,這是“定在中的自由”,是同“他物”、“他者”的關系中的自由。他這是從社會關系中考察人類個體和人類個體的自由,已經包含著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思想萌芽。馬克思對自由的理論訴求預示了馬克思往后的理論的發展方向。文章中馬克思提出的個人在本性上應當是自由的這一原則,表明他已開始對人的自由發展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其次,《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開始形成。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可以說是馬克思青年時代思想進程的總結,同時也是走向成熟階段的起點。在這之前,馬克思的批判矛頭主要指向的是德國普魯士封建專制制度,從這一手稿開始轉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批判,而這正是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的最初原因。在這之前馬克思對每個人的自由的理論探討主要局限在政治哲學層面,而從這一手稿開始則深入到經濟學哲學領域,解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資本家全面發展是以犧牲工人的全部為代價,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不公正的狀態。他指出,片面分工和異化勞動造成了人的畸形發展,而只有廢除私有制、揚棄人的異化,著眼于人本身的發展,解放勞動者,才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簡單地說就是占有物不是目的,目的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這是馬克思轉向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重要成果,比之前一階段從黑格爾自我意識哲學出發去解決人的自由問題,無疑是一大進步。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進一步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論,特別是其關于人的本質的看法,并給出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經典理論,即“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此外,馬克思還強調了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他認為應從社會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及人的本質,對社會生活本身也應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社會的本質,人是社會的目的。這表明他已經完全認識到實踐對人的全面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清算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并從“現實的個人”出發來考察全部人類歷史。他首先指出“人的全面發展”不是一個單純個體或單純群體問題,而是一個“個體即整體”的雙向發展問題。人的發展與歷史的發展是一致的,“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個體的發展,因為“在個體中存在著一種主體感應體現其本質力量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作為“天資”存在于個體身上,但能力的具體發揮是各不相同的。其次,他揭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只有在社會中并通過社會來獲得他們自己的發展”。 個人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顯而易見,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社會物質生產并包括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文化等相對個人來說的“前提和條件”,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地位。因此,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研究,應當著眼于歷史發展、社會發展、生產的發展來考察。馬克思著重對社會與個人發展進行了歷史的考察,揭示了制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客觀歷史規律,并展望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藍圖。馬克思不僅闡明共產主義條件下個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本質特征,而且根據唯物史觀、歷史以及資本主義的批判,具體闡明實現這一人類理想的前提、條件和道路。
再次,《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思想的框架基本形成。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出了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論原則,設計了一整套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方案。最后,他們滿懷信心地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段話表明了未來社會是這些自由發展的個人的聯合體,而未來社會的人是自由的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全社會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都不會影響他人的自由發展。《共產黨宣言》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來界定社會主義,深刻地表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不僅從根本上把社會主義同一切舊社會區別開來,而且也表明了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和最高目標。
最后, 馬克思在以后的理論著作當中始終不渝地堅持了這一思想。
《共產黨宣言》以后,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都未停止這一探索,例如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中又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思想。他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是人類社會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人類發展的第三階段。”這里不僅再現了先前的思想,而且還提出了“人的發展”主要是現實中的個體個性的自由發展的思想。
三、結語
馬克思主義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作自己的根本價值,也就是不言而喻地將人當作了全部歷史活動和現實活動的本源和中心。它是馬克思畢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價值目標,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和他們之后的各具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當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和基本精神。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編譯局俞可平教授談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N].報刊文摘,2004- 05- 17.
[2] 陳小鴻. 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第 3 卷,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陳瑋琦(1991.02-),女,湖北荊州人,漢,西南政法大學2014級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王艷艷(1993.4-),女,新疆庫爾勒人,漢,西南政法大學2014級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