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華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現行的中醫學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也不能滿足現代中醫學人才的成長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因此,系統研究現行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迫在眉睫。本文就現行培養模式存在問題及改善措施進行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69-02
人才培養模式總是體現著某種教育思想和觀念,當前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已成為比較成熟的主流培養模式,但在具體實施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培養目標
包括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規定。
(一)存在問題:目前高等中醫藥培養目標存在兩大誤區[1]:
1.一是求全。將中醫藥高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醫療、科研、教學型的高級中醫藥人才”,雖然同是在中醫藥學的領域里。但醫療、科研和教學有著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三者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上,有著各自的體系。這種目標指引下形成了醫學系畢業大學生既不能很快適應臨床,又缺乏教育學理論、不能按照教育規律教學。同時又不具備創新意識,不能在中醫藥科研中有突破性發展的局面。
2.二是求備。中醫藥高校人才培養追求中、西醫兼顧。這種培養目標的定位,如果是為了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適應“中院西醫化”的現狀,似乎無可厚非,但兩種醫學領域里各自龐大的理論體系和大量的臨床實踐要求,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不可能完成設想的培養計劃。
(二)改善措施。
根據新時期對中醫藥人才的需要,我們在原有培養目標的基礎制定新的培養目標[2]:①臨床型.其培養目標是要求學生系統掌握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中醫臨床技能。同時具備一定的現代自然科學和西醫學知識,能獨立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②教學科研型:其培養目標主要是能在中醫科研、教學等機構,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中醫學高級專門人才。③中西醫結合型.其培養目標是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能力。以適應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的需要,具有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是培養過程
即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展開的一系列人才培養活動及運行方式,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案等。
(一)專業課程設置。
1.存在問題:我國中醫藥教育未注重自身特點,在課程設置上簡單地按基礎課、專業課、實習進行劃分,模仿西醫學習模式。在3~5年的學習中,社科基礎課程占1/3,西醫課程占1/3,而中醫藥主干課程不到1/3,且理論學習時間不斷被壓縮,實踐課嚴重不足。這種課程設置忽略了中醫藥教育的特性,導致中醫藥人才素質下滑。這些矛盾和問題反映在人才培養質量上,就是畢業生“中醫不精、西醫不通”,有人因此憂心現代中醫學將會出現“后繼乏人、后繼乏術”[3]。而中醫藥院校在基礎課程安排中將中醫藥學課程與西醫藥學課程時開設,在中醫藥學基本思維方法尚未建立之際,開設以分析還原思維為主的眾多的西醫藥課程,嚴重干擾了中醫藥學獨特 思維方法的培養與鞏固。而在隨后中醫藥臨床課程的開設中,往往只一味注重臨床知識與診治技能的灌輸,而忽略了對學生中醫藥思維的強化。
2.改善措施。中西醫學的理論基礎和思維方法截然不同,中醫理論比較抽象,西醫理論比較具體,兩者諸多名詞術語字面相同但內涵相去甚遠。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若以學生進大學前的知識背景為基礎,同時學習中西兩種醫學,顯然學生更容易接受西醫理論,有的甚至會質疑中醫理論,自然也就會影響學習中醫的信心了。調整中西醫課程教學的順序[4],分階段開設中醫課程。第一階段全部安排中醫課程,從基礎到臨床,讓學生先人為主,不受干擾地學習中醫理論,并結合跟師臨床,進一步夯實理論基礎,建立穩定的中醫思維;第二階段再學習西醫課程,同時以跟師方式繼續強化中醫臨床實踐學習。這樣安排,有利于在不改變現有課程設置的條件下,突出中醫教學,幫助學生盡早建立中醫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對中醫的感情,從而樹立學好中醫的信心。
(二)課程體系。
1.存在問題:課程體系過于龐雜,現代科學知識相關課置過多,忽視傳統文化的作用以及人文素養的。近年來由于各高校在制訂教學計劃方面自主權的加大,中醫專業本科生的經典課課時被不同程度地壓縮,《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經典著作課時由百余學時,壓縮至幾十個學時,有的專業被改為選修課,或被人為合并,甚至取消。有人甚至稱中醫藥學經典著作為“古昧十足,距今已有兩千年左右”的“幾本舊書”,[5]易在學生中培養“保守封閉、固步自封”的“不良思維方式”。由于中醫從其誕生就“具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屬性”,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淀和積累,只有把中醫學放在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中學習和研究,才能深刻體會和掌握中醫學的精髓,由于缺乏國古典文化的積淀,學生很難領悟和把握陰陽理論、元氣、五行相克等中醫藥經典理論,理解淺了,精華丟了;辨證論治能力差,用西醫思維代替中醫診療,整體觀缺乏,味道變了;臨床實踐能力差,沒有感悟能力,缺乏底蘊,沒有厚度。
2.改善措施:加強人文教育,認真學習中醫經典著。中醫學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人體生命認識領域中的具體體現,理解中國文化系統思維的精髓,是領悟醫學理論精神實質的根本和必然途徑。有人曾經對中醫學做過這樣的比喻“如果把中醫藥學比作一棵碩果累累大樹,那么傳統的文化與科學是其根”。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基礎醫學為其本,臨床醫學為其主干,方藥與療效則是花、葉與果實[6]。中醫經典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的前瞻性不朽性,表現為它所提出和闡述的問題對中醫學理論和床所具有的普遍而深遠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它所包涵的維方法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特征。通過中醫藥學經典的學習,使學生在古樸深奧的文字中了解經典的學術思想、理論淵源及其對臨床和科研的指導作用。更重要的是過學習古代醫家認識人體生理、病理及辨證用方的思維法,以培養學生類比思維、整體思維等中醫藥學獨具特色思維方式和在正確的方法論指導下運用經典理論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把“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作為提高臨床醫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潛心研讀中醫經典古籍,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是提高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
(三)在教學模式。
1.存在問題:現存的高等中醫藥教育多采取基礎課+臨床課+臨床實個階段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較少,接觸臨床機會不多,教學以統編教材、教學大綱為中心,造生缺乏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采取規?;慕虒W方式,以教師、課堂和書中心的灌注式教學模式,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無法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人才的個性培養。
2.改善措施:“二長一短”學期和五年“八課堂五實踐”的“導師制”培養模式[7]?!岸L一短”學期。即在每學年除正常的春、秋季2個學期外。前3年利用暑期的1個月作為“短”學期讓學生進入臨床實踐,在實踐中讓學生邊做邊學,為此,中醫學專業的第一學年就要開設中醫學和西醫學基礎課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為第一個暑期進入醫院實習做好準備。“八課堂五實踐”的教學是指前4年每年有2個正常的學期,共有8個正常的學期在學校進行課堂教學。每年暑期有1個月的“短”學期進入臨床實踐。共有4個“短”學期,再加上第五學年的畢業實習一共有5個實踐教學的環節.在這5個環節的實踐教學期間。還要采取“導師制”培養。給每位學生確定一名副高職稱以上的教師指導學生實踐。學校通過建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進一步培養和鞏固學生的臨床動手能力。
同時中醫高等教育要肩負起興和發展中醫事業的重擔,就必須把培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擺在突出位置,要在強化繼承、強化基礎教育的前提從重視知識灌輸、知識的傳遞轉向重視習能力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造就批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中醫人才。
三、是教學制度
即為確保教育系統按預設的程序運行并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制定和實施的教學制度和機制,如日常教學管理制度、效果評價制度等。
(一)教學管理制度。
1.存在問題: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不適培養高素質人才要求,如調入新教師大多是醫藥院校的畢業生,未經過師范教育的培訓,教學也主要是模擬自己大學時期教師的教學方式,這對教學作有一定的影響;現有教師大多是各有關專業的畢業生,除了本專業知識外,橫向學科知識大都不夠充實。走上工作崗位后,對于知識結構的完善及知識的更新,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缺乏必要的條件。因此,不少教師盡管是本專業的專家,但并不十分熟悉教育科學,不能切實按照教學規律進行教學,這對于中醫藥教育事業來說不能不是一個缺憾;許多高等中醫藥院校的辦學模式出現各院校師資干部“近親”繁殖,出現家族化現象,受授業老師知識結構限制,學生的知識面往往比較狹窄、知識結構單一,創新意識不足,創造能力較弱;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師不從事臨床實或無條件臨床,理論脫離實踐,影響教學效果;許多臨床老師在治療疾病時多采用西醫西藥,導致學生臨床時不能很好的掌握辯證論治,在此基礎上,也就不可能開出對癥的湯藥。
2.改善措施:[8]首先,應豐富教師的臨床實踐和教學經驗。其次,必須改變醫教分離的格局,實現學校與附屬醫院人事管理一體化,教師即是醫生,醫生也是教師。第三,鼓勵選派中青年教師和學科骨干,到高水平科研院所進修學習,參加國內國際學術交流,不斷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第四,國家應組織中醫藥學專家編寫適用于中醫藥學教師培訓的、有中醫特色的《中醫藥學教育心理學》和《中醫藥學教育藝術學》等專著,豐富教師教學藝術,使中醫藥學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一方面要遴選中醫特色優勢明顯的教師擔任導師;另~方面,必須要求導師在臨床帶教中堅持運用中醫理、法、方、藥進行辨證施治,力求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如果導師臨床時不開方,或經常開西藥與中成藥,則有可能將學生前期培養的成果付諸東流。
(二)效果評價體系。
1.存在問題:缺乏有效評估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機制和手段是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薄弱的另一重要因素。評價學生好壞常以分數為依據,習慣于使用單一標準,唯一標準答案;各專業教師只關注學生本專業知識技能,忽視對學生知識整合、綜合運用能力考核評估;重視認知測試,忽視情感、思維、能力評價;測試范圍以課堂講授過的知識為主,不能綜合反映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9][10]。
2.改善措施:考核體系必須分別針對學生和導師制定,要切實做到以考求質以考保質。在基礎課考試中,可采取多站考核的形式,即筆試、小論文、作業等相結合的方式。臨床課的考核可在筆試的基礎上采取床邊病例考核和討論課的方式。根據中醫藥實踐教學的特點,實踐教學環節,并對以上所有環節嚴格進行質量管理。開展院系(部)兩級,以院系(部)為主的實踐教學督導評估,制定實踐教學評估指標體系。評估采取專家評估與學生評教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目的是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作出綜合評價,形成評價意見,指導教師改進教學工作。
總之,高等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把握機遇,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為高等中醫院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培養大批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裘索.中醫藥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探(2005)03—05 29—02
[2]陳煜,簡云江.地方本科院校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64-66
[3]王新奎.技能型中醫藥人才培養 2008,19,11。
[4]王彥春,章程鵬,黃必勝.積極構建適應中醫藥學術繼承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2010,6(3),72
[5]林彬.中醫藥人才素質的研究田.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07,(5):96 .
[6]黎志鐘.日本漢方醫學衰落的軌跡.中國醫藥學報,1995,10(5):56 .
[7]章新友.對中醫學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考 中醫教育,2009,13(4):33
[8]劉曉蘭.關于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亞太傳統醫藥 2007;8(3) :81-83.
[9]沈寧.面向2l世紀探索培養高等護理人才新模式.中國高等醫學 教育,1998,(4):10-12 .
[10]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的社會文化歷史理論分析.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