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科技須在健全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推廣模式下才能有效地為農業服務,促進農業發展。我國在實行政府統籌、多方協作、優勢互補、平等競爭的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推廣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廣大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者、科技人員、農民以及一些企業界人士結合我國特殊的國情和農村特點,經過不斷的探索,創建了許多適合我國的農業推廣模式。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80-01
一、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中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是由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組成。主要分為六大類。一是以政府農業部為基礎的農業推廣體系。推廣體系隸屬政府農業部門的直接領導,農業部下屬的推廣局和推廣站(中心)負責組織、管理和實施全國的農業推廣工作。這一類型的農技推廣體系以日本最為典型,其他國家包括荷蘭、
意大利、泰國、菲律賓等國。二是以大學為基礎的農業推廣體系。典型代表是美國,其特點是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大學建立農業推廣站(中心),大學的推廣部門負責組織、管理和實施基層推廣工作。菲律賓、印度等也部分地采用了這種推廣體系。三是附屬性的農業推廣體系。這類推廣體系是指一些商品生產組織或一些開發機構所附屬的推廣體系。如馬來西亞的橡膠生產和咖啡生產組織等都建有自己獨立的推廣體系。四是非政府性質的推廣體系。這類推廣體系是指一些協會和一些宗教組織經常從事社會經濟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廣工作。五是私人農業推廣體系。
二、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一)農業科技專家大院。2000年1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寶雞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時說:“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是一個創舉,它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有效地解決了科技與農民的對接,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注入了活力?!?003年4月,科技部和農業部在寶雞聯合召開了全國星火計劃工作會議,對專家大院這一農業科技創新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就是根據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區域特點、潛力和優勢,按照“以科技為先導,以項目為載體技術推廣新模式)-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研究體,以企業為依托,以產業為基礎,以效益為目標”的原則和“聘一位專家,辦一所培訓學校,建一處科技示范園,帶動一個產業,興一方經濟”的“五個一”要求,建立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使農業高新技術直接嫁接到田間地頭,整合了政府、科技、市場、企業和農戶五大要素,實現了農業科研、試驗、示范、培訓和推廣的有機結合的一種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農業科技專家大院這一來源于實踐的創新模式,主要有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和寶雞模式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兩種形式。
(二)小區域農業技術推廣戶。積極探索參與式的農技推廣路徑對貧困地區的農業科技推廣尤為重要,在堅持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注意發揮農民技術精英的角色與功能,通過“由點到面”的技術擴散效應,來帶動更多的農民采用新技術。小區域農業技術推廣戶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戶”的基礎上,選取部分進取心強,科技文化素質較高,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農戶,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區域農業技術推廣戶,并把他們納入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系統中,通過區域輻射和推廣作用,產生社會幅面擴散效應,引導和幫助農民應用新技術、新成果。
(三)農業科技合作社。農業科技合作社是一種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以科技成果和技術力量作為股份,在農民自愿基礎上,共同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這也是區別于其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最顯著的不同點從實踐上看,農村科技合作社有兩類典型組織模式,一類是綜合性科技合作社,這類合作社向農戶提供涉及多個產業領域的綜合性科技服務;另一類是產業型科技合作社,這類合作制是提供某一產業領域的科技服務。
(四)農業科技園。農業科技園區,就是在農業科技力量比較雄厚、經濟相對發達的城郊農村,劃出一定區域,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民或外商投資興建,以企業化方式進行運作,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等為一體,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為主要目標,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進行新技術、品種、新設施試驗示范,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基地、中試基地、生產基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一種經營方式和發展模式。
(五)陜西楊凌的乾興模式。楊凌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業專家云集,這里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地方。民營企業陜西楊凌乾興農林新科技有限公司在發現急需農業科技的廣大農民在尋找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上存在相關問題,因此順應社會的需求,成立了乾興專家咨詢公司。公司聘請專家教授作為公司顧問,為農民、涉農企業和政府服務,他的基本架構為:流動專家+公司+客戶?!扒d模式”開創了民營企業進行農業科技推廣的先河。
(六)以高校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大學主導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導下,以大學為主導、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聯合各類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涉農企業,開展新技術、新成果示范、推廣的新型推廣體制,是對現行農業推廣體制的必要補充和完善。比如南京農業大學的“科技大篷車”和“雙百工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寶雞農業專家大院和楊凌專家科技示范園,河北農業大學的“太行山道路”。
三、結論與展望
政策、科技、投入是農業獲得發展重要依據??萍紝τ诎l展現代化農業來說,能夠發揮十分巨大的作用。我國應該在借鑒和學習了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的前提下,立足于本國的實際,再加以創新,促使農村經濟和農業獲得健康快速有序的發展。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正朝著以公益性推廣為主、促進多元化服務的方向健康發展。在科技促進新農村建設中,應本著因地制宜、靈活運用、穩步推進的原則,有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林豪森.世界農業推廣體制變革對中國的啟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
[2]張俊.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構建原理與運行機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2):91-94.
作者簡介:李慧玲(1990-),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