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梟
摘要:近年來,關于音樂探究的論文層出不窮,大量的資料文獻可供人們參考寫作。對于民族音樂的研究也是備受矚目,人們專注于從巨大的文獻量中閱讀以吸取內容得到結論,而忽略了“民族音樂”它獨具的特性以及了解它的需求,本文針對探究民族音樂的方法,強調“田野調查”的重要性以及實用性,來達到實際調研民族音樂的本質。
關鍵詞:民族音樂;研究方法;田野調查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37-01
作者本人于2015年期間曾在少數民族地區——羌族進行采風,期間對當地民俗有一定了解,現結合采風經驗以及平時閱覽書目所得,特總結出一“探究民族音樂方法”,望有益于今后的實際調研中。
第一點:深入民族地區,實地考察研究
藝術本源于生活,想要對某一地區的音樂進行研究,就應深入該地區進行實地調查。去到當地,融入其生活才能全面具體了解到這一地區音樂的形成、特點、發展或消亡,它的歷經過程等,再者音樂是一種需要“感受”的文化。
近來讀到費孝通先生著作《江村經濟》,書中作者通過開弦弓村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換”等方面來研究其生產和生活過程,并以此來探尋中國基層社區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過程。作者在書中著重提到“田野調查”的重要性,提出:“以這個地區作研究中心來考察村民們相互間的關系,如親屬的詞匯、權力的分配、經濟的組織、宗教的皈依以及其它種種社會聯系,并進而觀察這種種社會關系如何相互影響,如何綜合以決定這社區的合作生活,從這研究中心循著親屬系統、經濟往來、社會合作等路線,推廣我們研究范圍到鄰近村落以及市鎮。”
同理,對于一民族地區音樂的調研也應考慮到此類諸方面的因素,它們是相互連接,彼此依賴的生存條件,把這種實地考察應用于“民族音樂”的研究中,顯得格外需要。
例如:就羌族的羌笛來說,羌笛是羌族獨有的古老民族樂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由先秦時期游牧于西北高原的古羌人發明的,那時羌人放牧的羊常常被鷹叼走,牧羊人一怒之下射下一只鷹,用它的腿骨制成笛子,對著天空吹出“嗚嗚”的聲音,以向鷹發出警告,這種“嗚咽”之聲伴隨著古羌人游牧足跡一路走來,慢慢演變成一種寄托情思的樂器——羌笛。
那么就此 “嗚咽”之聲,如果我們不親臨實地是否能聽到這笛音、感受到它的蒼涼之美呢?我想恐怕比較困難。包括現今羌笛的制作材質,它的形制特點,它的吹奏技法、歷史沿革,如今的現狀等,這一切恐怕要深入當地才能具體感受、了解。
第二點:去到家庭,深入家庭
在一民族地區中,基本的社會群體是家,家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單位。
費孝通先生在對江村展開的經濟研究中也重點提到“家”的重要性:家,強調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互依存,有利于保證社會的延續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
一個家就屬于一棵“家族樹”,在這棵“家族樹”中包含了眾多人口,有祖輩、有后代,在祖輩中有著他們辛勤的勞作,又或許擁有著特殊的手工技藝(如繡花、砌墻、鞣制皮革等),又或許非常會唱歌,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歌手等等。只要一個家庭的某種特征真實的存在過,那么在這棵“家族樹”的分支一定會有所體現,也就是只要深入一個家庭,那么就可以從這個家族中去追尋民族文化,它的起源、沿襲、發展、傳承、改變、現狀……就可以從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那里去了解此民族音樂的歷史變遷、它的形態特征,去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去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美妙的藝術形態。
第三點:勞作
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民族音樂很多都源于勞作時而形成一種音樂文化。例如人們在田間勞作時,多人一起插秧,一行插完后整齊向后移一步,開始插另一行。插完一片地后,再從頭開始插另一片,插秧人有節奏的動作讓人印象深刻。那么對于這種枯燥的工作加點節奏是有益的,所以人們為保持這種節奏,會唱作出有節奏的歌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歌。還有在山間、在花椒地里……都是原生態歌唱者的誕生地。所以在勞作時產生的音樂也是最具民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要了解民族音樂就要到這自然、山間、原野去感受民族原生態。
第四點:去到當地博物館、文化館、旅游景區
由于時代的發展變遷,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逐漸趨于現代化,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再者近些年較多的自然災害對文化遺產造成的沖擊,都意味著傳統文化在逐漸走向消失。現在,國家大力支持推廣民族文化的發展,所以在各民族地區都會有相關文化單位。
調研一種民族音樂,就必須要了解它的歷史,它的發展變遷。去看歷史沉淀下來的文物,去閱覽民族資料文獻,從多方面來了解民族文化,它的遷徙過程、它的地理環境,它的建筑、服飾、飲食、風俗、戰爭、宗教等等多方面,這些都是在生活當中真真實實存在的東西,那么必然就會與音樂文化的產生息息相關。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絕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的。
去往景區,由于現代的生活生產方式,而改變、轉移了部分原有的民族文化活動開展場所。現在,民族音樂文化的集中地就在當地景區,歌唱音樂、舞蹈、民族器樂表演以及一些特殊的文化展示,體現其民族文化特色的儀式、活動,都會在那里集中體現,可具體調研。
第五點:深入校園,通過學生進行調研
深入民族地區后,校園里的學生就是這個民族最新鮮的血液,一個年輕的生命也就歸屬于一個家庭的發展歷程到現今。
去到當地后,可去往當地學校開展活動來進一步了解。例:可通過給學生教學,組織活動。向大家布置任務:回家向祖輩詢問家族發展歷程,有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有哪些影響深遠的長輩?會演奏哪些民族樂器?會跳什么舞蹈?會唱哪些民歌?并自己學習、學唱待以展示。有關于自己家族的一切,都去了解、探尋,并通過對家族的發展來展開到這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居住、生活等等。收集資料、整理筆記,或帶上實物(服飾、樂器、古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實物)到校園,開展班級音樂活動,大家分別講述自己的家庭故事,表演唱民歌、跳舞、演奏民族樂器等,分小組參與,看誰的展示更精彩。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可以獲得很多一手資料,大家分頭收集,各自得到的資料不一,但卻又都可體現這個民族的某種文化特征,內容豐富,再加以大家的展示,也達到了讓同學們能夠更全面、更深入的交叉自己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展示,把文化融于生活,把血液與靈魂交織,代代相承,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