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霞
“方法”是一個用來模擬類所具有的能力,動作或者行為,一般為名詞。但它也有很多不同的含義。中國古代,“方法”一詞是規矩和規則的意思。《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是以方與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方法也指一種門徑。冰心《南歸》中提到:“(我)除了將一切交給上天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而現在方法指的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途徑、步驟、手段等。
方法論就是關于方法的理論,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的理論。它主要是以多種多樣的方法為研究對象,然后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最終探討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為人們正確認識事物,評價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在哲學研究領域,也出現了很多方法論,如孔子的中庸,老子的以柔克剛,培根的三表法,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康德的先驗哲學,等等。本文則是主要闡述西方哲學的分析哲學。本文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分析哲學的概念及發展;第二部分說明與邏輯主義分析相對的日常語言分析學派;第三部分以日常語言分析學派中賴爾的范疇錯誤分析為例闡述分析哲學是怎樣進行哲學研究的;第四部分闡述從分析哲學中得到的啟發。
一、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是20世紀中期西方哲學中占統治地位的一個流派。如果去翻閱西方哲學史,我們通常會把中世紀看作信仰的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看作是冒險的時代,17世紀哲學是理性的時代,18世紀是啟蒙的時代,而20世紀則被稱為分析的時代。關于分析哲學,羅素曾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一書中寫道:“在現代興起了一個哲學流派,他摒棄了自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柏拉圖以來數學一直占據的主導地位,并且打破了由此產生的反對經驗主義的臆斷根據,并且在方法上開始把經驗主義和人類知識中的演繹部分結合起來”。
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真善美,哲學的目的是讓我們從中認識到如何能達到真善美,但分析哲學卻認為研究哲學概念的意義更重要。石里克在解決傳統哲學所存在的問題時就指出,“哲學就是那種確定或發現命題意義的活動。哲學使命題得到澄清,科學使命題得到證實。科學研究的是命題的真理性,哲學研究命題的真正意義”。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分析哲學家認為哲學是發現、闡明及澄清命題的意義。
分析哲學之所以是一個哲學的定義,分析哲學家認為,傳統哲學研究所存在的根本問題是對我們語言的邏輯認識存在一個誤解,從而導致語言的混亂,概念的混亂,因此他們需要被加以治療,來通過語言分析使哲學中的概念得到澄清和證實。分析哲學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哲學分析方法。
二、日常語言分析
(一)與日常語言相對的邏輯分析學派
分析就是一個與綜合的相反思維方向,它是把思想對象的整體分解為其構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間關系的思維操作過程。西方哲學家對分析有各自不同的見解。洛克的分析方法是將對象有整體分解為部分,然后又在分解的基礎上進行綜合。他認為,知識是分析和綜合的產物。黑格爾認為,分析是以概念為依據,他強調分析的認識是以同一性為原則。也就是說,分析在于從差異和矛盾中求得同一性。而毛澤東認為,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但分析哲學給予了分析一個定義,即對一個既定復合體的構成成分及聯系方式的發現。分析意味著分解和拆卸。分析哲學主要分為邏輯分析學派和日常分析學派。
邏輯分析就是把一個思想拆分成它的終極邏輯構成要素,它是一種形式分析,主要指的是以數學邏輯為工具對語言的形式結構方面所進行的研究,意在精確地規定所分析的語詞、命題乃至語言系統的確切含義、結構。這種邏輯分析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強調分析是從語句的表面結構中深入到深層的邏輯結構,注重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強調形而上學的命題既不是分析命題,又不是綜合命題,而是毫無認識意義的偽命題,并由此提出“通過對語言的邏輯分析以消滅形而上學”。邏輯分析認為,一切綜合命題都以經驗為基礎,于是提出了“可證實性原則”,認為綜合命題只有在原則上可能被經驗所證實或證偽的情況下,才具有認識意義,而與邏輯分析相對的就是日常語言分析學派。
(二)日常語言分析學派
日常語言分析學派與邏輯分析相對,認為日常語言是含糊不清的,這種含糊不清導致哲學上產生混亂和形而上學,因此應構造一個精密的人工語言。自然語言學家則認為,日常語言是完善的,其概念有混亂之處,是因為人們違背了自然語言的正確使用方法,為消除語言的混亂,我們只需要恢復日常語言的正確方法,而不需要再構造一種人工語言。因此,日常語言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通過否定語言有所謂的深層結構不同,而是主張通過分析我們日常說話的方式,來理解我們的概念框架。日常語言分析認為形而上學命題雖荒謬,但帶有啟發性,哲學家的任務是通過研究荒謬的形而上學命題了解概念系統的結構。它強調對日常語言進行語義分析,主張研究日常語言本身及用法,仔細分析與認識有關的某些具體詞匯。
日常語言分析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摩爾關于善的概念的分析便是一種。摩爾認為,善的性質和善的事物是要分開來對待的,如果混淆就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
三、賴爾的“范疇錯誤”分析
吉爾伯特·賴爾是牛津日常語言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是《心的概念》,他的日常語言分析理論集中體現在他對“范疇錯誤”的分析中,以此來揭示傳統哲學在身心問題上的錯誤。
賴爾的范疇指的是對語句的邏輯類型,也就是語言習慣。例如,蘋果掉在了地上的原因。他說可以用五句話來表述:(1)一個蘋果掛在樹上,(2)蘋果服從萬有引力,(3)我剪斷它的一個柄,(4)蘋果因為有了萬有引力掉在地上,(5)蘋果因為被剪掉柄而掉在了地上。其中(1)(3)(5)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發生,可以被觀察得到,所以是一個范疇句;而(2)是假設句,因為它是根據范疇句形成的;(4)是一個混合句。賴爾要揭示的范疇錯誤是指一種概念放進來不包含他們范疇中的錯誤,如“星期天是壞”的這樣的類型。
在《心的概念》一書中,賴爾具體說明了這種范疇錯誤的類型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把屬于某一邏輯范疇的語句誤認為屬于另一邏輯范疇,就是在表達時使用了不該使用的語言習慣,二是將屬于不同范疇的句子并列連接起來構成連結句或選言句。賴爾認為笛卡爾就犯了一個“范疇錯誤”,他把心與物歸結為相同類型的范疇,就是都用因果關系來解釋心與物的性質。認為心物二元。賴爾則認為,人的心靈活動是在描述他行為各部分如何操作、如何活動的方式,他把人的心靈活動看作是一種行為方式的別稱,是一種行為主義。賴爾就是這樣從范疇錯誤分析出發,對傳統形而上學的身心問題進行闡述。
四、結語
我們知道,分析哲學分為邏輯分析和日常語言分析,維特根斯坦這個分析哲學的創始人對兩種分析都進行了評述,而后期維特根斯坦卻從前期的偏重邏輯分析方法轉而偏向日常語言分析方法,這就說明哲學分析工具被普及使用,它幾乎適應了日常語言由于被普遍使用而帶來的意義的轉變。
(西藏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