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如何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義?在今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我們不妨從這四個維度來學習、領會共享發展理念。
2015年12月,語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發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獲得感”排第一。
大到治國理政,小到柴米油鹽,在進行盤點評價的時候,都可以用“獲得感”這把標尺來測量。
“獲得感”有別于“幸福感”,它強調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
如果不講“獲得”而一味強調幸福,就容易流于空泛。
另一方面,“獲得感”的提出,使人民得到的利好有了進行指標衡量的可能,而幸福是很難衡量的。
當前,我們正朝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屆時,如何才能衡量是否達到全面小康呢?全民獲得感無疑是最好的“試金石”之一。
而共享發展正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主動回應——全民共享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
在民生話語體系里,“全面”的基本含義是全社會的民生水平整體進入小康狀態。
屆時,小康將成為民生保證和改善的新基準和新起點,底線民生的下限將以“小康”作為初始條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就在于“獲得感”是否“全民”,短板也在于“全民”。
新中國成立后,共享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貫穿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長期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得共享一直停留在較低水平,甚至出現了把共享曲解為平均主義的問題,以致社會財富被攤薄和稀釋,不僅不能有效解決民生問題,而且也阻礙了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進程。基于此,中央實施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通過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從而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但一段時期以來,民生改善方針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集中表現為民生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的步伐。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而全民共享把發展和民生納入到整體協同的框架,兼顧了發展與民生的個性與共性,對立性與統一性,實現了發展與民生的統籌兼顧、共融共生。
【路徑】
●改善共享發展的生態環境,釋放民生紅利
在宏觀方面,從改革發展的全局進行頂層設計,讓共享發展理念貫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
在微觀方面,構建共享發展的政策、法規支持體系,搭建企業、社會和政府共享發展平臺,營造共享發展的良好人文氛圍,規范和約束企業的行為和邊界。
●推進發展機會共享,增強民生改善的自生能力
共享發展首先表現為發展機會共享。一方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快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重構利益關系,激發社會活力。另一方面,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降低行業和部門的市場準入門檻,構建公平的市場準入環境,確保“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培育共享發展的新業態,大力發展民生產業
一方面,要跳出傳統產業的局限和壁壘,順應產業技術革命發展趨勢,不斷開拓基于互聯網的民生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并豐富產業、行業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民生產業化。做好民生產業大數據庫、民生產業智庫、民生金融、民生工程、民生項目等民生產業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民生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