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傳勝
在國家的制度設計中,從應然意義而言,司法人員是化解社會糾紛與社會矛盾的關鍵主體。但是,從實然意義來說,由于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與守法觀念的缺失,近些年來,很多社會糾紛與社會矛盾卻常常被轉嫁到司法人員身上。法官、檢察官被襲擊、被傷害事件屢見不鮮。這些情況在開庭審理、財產保全、案件執行等與當事人面對面的履職場合會發生,在司法人員的住宅區域甚至也會發生。
2016年2月26日,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回龍觀法庭法官馬彩云不幸慘遭槍殺,遇難身亡。在齊聲譴責兇手的同時,加強司法人員的人身保護、維護司法尊嚴的呼吁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那么,如何看待這個事件呢?
暴力襲擊司法人員損害的是司法權威
暴力襲擊、傷害司法人員直接損害的是司法的權威與司法人員的職業尊榮。暴力襲擊、傷害司法人員的事件的發生,說明全社會的法治信仰尚未完全樹立,司法權威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在一些人的觀念里,自身利益滿足與否,才是衡量司法處理結果的唯一標準。如果訴求沒有得到滿足,處理結果就是有問題的。這樣的偏激觀念,其實還是因為法治信仰的缺失與淡薄的表現。這也只能通過繼續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來加以解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強化司法權威,可以進一步弘揚法治觀念,引導群眾運用法定程序表達意愿。對于極端行為本身,成立違法、犯罪的,則需要嚴格依法處理。“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司法人員的職業如果缺少權威和尊嚴,任何公民的權威和尊嚴都會沒有保障,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會是潛在的受害者。實際上,對司法人員職業的尊重就是對人們制定的行為規則的尊重。
司法承擔著定紛止爭、化解社會糾紛與社會矛盾的使命,這決定了其“黑白分明”的屬性。既然是要斷出是非,司法哪怕再公正,也不可能讓各方都滿意。如果不滿意一方能夠理性對待,將不利結果歸因于自身,則可實現案結事了。多數情況往往是這樣。但是,因法律知識欠缺導致無法區分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性格偏執等原因纏訴鬧事的,實踐中也是常常存在的。至于遷怒于司法人員并進行人身襲擊、傷害,則屬于極端的情況。對于馬彩云法官不幸慘遭槍殺遇難身亡這個事件,既要看到其有偶然性的一面,又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個事件再次說明司法人員這一職業存有一定的危險性,如同一直也被廣泛關注的警察職業的危險性一樣。
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來,司法人員因為正常履行職責而受到傷害的案件在世界各地都時有發生,而且似乎呈現上漲趨勢。
因此,筆者認為,需要理性地看待我國近些年來一些司法人員的人身受到侵害這個現實狀況,需要理性地看待馬彩云法官遇害的這個事件,也需要將其放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來加以考量。各國如此,我國也不例外。在社會轉型的社會背景下,各種社會糾紛與社會矛盾呈多發性、多樣性的特征,各類極端事件均是其具體表現。但是,不應把這種狀況的發生刻意地與正在進行的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敗關聯起來。相反,這種狀況更印證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的現實必要性。與此同時,也呼喚我們進一步完善與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要求的“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要求的“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
美國大法官丹寧勛爵曾有名言:“在所有必須維護法律和秩序的地方,法院是最需要法律秩序的。司法過程必須不受干擾或干涉。沖擊司法正常進行就是沖擊我們社會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說,司法人員的人身保障機制是各國司法體制的基礎型環節。
在立法方面,面對愈演愈烈的針對司法人員的暴力行為,不少國家出臺了相關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維護司法安全,為法律的代言人披上了“法律外套”。
以美國為例。從美國立法的實際效果來看,《2007年法院安保促進法案》(以下簡稱《法院安保法》)出臺之后,美國國內近年來針對法官的人身安全威脅呈逐年減少的趨勢。整體上,美國的法官人身安全保護體系在制度設計上確有獨到之處,且經實踐檢驗效果良好。
在德國,面對層出不窮的司法人員被傷害事件,德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安保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硬件設備的提升,包括安檢設施、監視設備、緊急按鈕、警報軟件、更先進的門窗以及更多的安保人員。在法院入口進行安全檢查,是最為重要的措施。這一做法在德國的許多州已得到推廣,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1年,黑森州73棟法院建筑已有33棟安裝了安檢設備,其嚴格程度甚至高于機場,全年共扣押2400把槍支;2012年達豪案發生后,州司法部門要求在所有法院建筑內均必須安裝安檢設備。
落實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機制
馬彩云法官不幸慘遭槍殺事件再次呼喚對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機制加以完善并加以落實。借鑒國外的經驗完善與落實包括司法人員人身保障機制在內的職業保障機制,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也是不可或缺的。
司法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果相關的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不能及時跟進,就會影響改革主體任務落實。離開司法人員人身安全保障的基本條件,不但談不上法律的職業尊榮,更影響到國家司法職能的正常運行、公眾對司法權威的內心信仰以及司法體制改革目標的最終實現。危害司法人員的人身安全、對司法人員的傷害甚至殺害,是對司法秩序最直接、最粗暴的公然藐視與暴力對抗。
司法人員由于其職業特殊性,有可能接觸到各類社會糾紛、社會矛盾以及違法、犯罪的行為人,其工作人身危險性相對較高。特別是這種危險不僅僅存在于工作中,也存在于法庭之外。但我國現有的對于司法人員的人身保障與普通人無太大區別,甚至在法庭上對法官的保障也并不明確。
基于國外的經驗與司法權運行的客觀規律,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機制應包括體制保障、職務保障、人身保障等多個方面的有機體系,這些機制必須形成互相連動的保護體系。其中,司法人員的人身保障機制無疑是基礎性的環節。對于司法人員的人身保障,首先應從立法角度增加對司法人員特別保護的法律規定。其次是要加強法警的內保職能,增強法警力量,應用高效能的安檢設施,做到開庭、執行時有相應的必要的警力保障,并考慮將法警內保職責延伸到法官的業外、家庭,給予法官全方位、全時刻的人身保護。再次,是要建立對司法人員人身安全保護的應急處理機制,在當事人向法官使用暴力時能迅速有效地進行控制。此外,對司法人員的個人信息的特殊保護機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特別要強調的是,我國《法官法》《檢察官法》均僅原則性規定了法官、檢察官的人身安全受法律保護,卻沒有規定相應的保護措施。我國《刑法》第309條規定:“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或毆打司法工作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罰金。”此條僅懲罰破壞法庭秩序的犯罪行為,對法庭外的違法犯罪行為沒有涉及。《刑法》同時還規定了妨害司法罪,但在實踐中,真正被定罪處罰的比較少,究其原因:一是程序繁瑣,需要借助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往往時過境遷,難以舉證,責任不好追究;二是有的司法機關常常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客觀上放任了當事人的違法犯罪行為。
建議從刑法層面加強對司法人員的人身安全的保護。在立法上要充分考慮對法庭的嚴肅性、司法的權威性的保護,將藐視法庭,庭外侮辱、誹謗檢察官以及威脅法官的行為列入刑法的保護范疇,加強對侵害法官權益的刑事保護。對法官權益的非刑事保護,主要是對情節不很嚴重,尚不足以刑事處罰的行為,根據治安處罰法等有關行政法規進行處罰。立法或司法層面可根據實際發生的情形為具體適用作出相應的解釋,非刑事處罰要充分運用財產處罰手段。
也應當看到,要解決司法人員的人身保障問題,光靠完善安保機制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法治的踐行者和受益者。只有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遵循法治成為一種自覺,這樣的悲劇才不會再次發生。這有賴于我國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也有賴于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