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炳
教學過程應該是生動的,充滿活力的,課堂的活力來自學生動態的發展,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用動態生成的觀念,賦予數學課堂生命的活力,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它應該突破“預設”的禁錮,變“預設”為“生成與建構”,積極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使學生在參與和體會“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讓學生在“生成”中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真正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一、和諧平等是“動態生成”的前提
動態生成的環境必須使民主、平等、寬容的,沒有一個民主的機制、沒有一個平等的支持氛圍,就不可能有個體之間真正意義上的積極的互相推動。學生是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主動、健康發展是他們的權利,更是他們的內在需求。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人,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因此,動態生成得以表征和達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便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并努力將它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是動態生成的課堂的前提。
教學《工程問題》以后,學生在復習課上顯得有些心不在焉,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這時,一個學生在座位上小聲的嘀咕:“還不如讓我們自己出題呢,我也會出這題”,我有些不舍的看了看自己準備好的練習題,又看了一個個充滿自信的學生,學生自信的樣子也給了我信心,我應該相信學生:“請同學兩個人一組,一個人編題,然后另一名同學寫出一個算式,”話音未落,學生就積極的行動起來,同桌的兩個人熱烈的研究起來,學生一個個舉起了小手,我請同學回答時,看著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再回憶開始時老師出題學生回答,學習的熱情,截然不同,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著同學高高的舉著的小手,好像在我面前展開的朵朵思維的小花,沒有老師的組織教學,沒有老師激勵的語言,學生卻認真的思考著,探究著,都成為了積極的發現者,走出教室的我陷入的深深地沉思,當師生的地位平等,老師相信學生,學生就會一改往日的被動聽講,一個個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會還給教師一個驚喜.傳統的課堂,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學生搭茬而擾亂設計好的環節,然而,想要課堂活起來,就要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上,教師的坦言與真誠沒有損及教師的形象,教師由衷的賞識和贊嘆獲得了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在學習中直抒己見,才敢質疑問難、標新立異,揚起追求真理的風帆。
二、彈性設計是“動態生成”的保證
“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深陷在“預設”的巢臼里,會把學生引入狹窄的小胡同,而歷來的課堂教學在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時只能落實為“主動接受”,從備課這個環節起,老師就盡力回避著學生可能會碰到的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覺得學生碰到的問題越簡明,越直截了當越好,一廂情愿地為學生預設著一條盡快接受知識的“綠色通道”。而課堂教學的進程則成了教案的翻版:環環相扣的發問,小心翼翼的求證,總想讓課堂教學的進程能按老師所設想的“套路”進行,能一直處于老師的控制之中。于是,知識的由來常常被不經意地省略,學生間的差異被不由自主地忽視,學生的不同的見解被“巧妙”地擱置。因此我們要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生命中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教師必須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課前教師應精心設計彈性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心理、情感、認知的需要隨時做出富有創意的調整。
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中,學生在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我我沒有像教材上那樣提問:“三角形三邊有什么關系呢?”而是設計了一個彈性的問題:“給你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同學們異口同聲說“能”,并用小棒開始圍起來,但在圍的過程中,個別同學的問題出現了,一個同學說“怎么,我的三根小棒圍不起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部分學生馬上說:“我的也不能,圍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必須是有要求的”,一少部分學生馬上反駁:“有什么要求”,從學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自己有彈性的問題設計,正是迎合了學生探索與交流的渴求,不用老師組織教學,學生自己就爭論起來,有的學生拿起小棒,一邊給同桌講解一邊不停地圍著,有的學生一手托腮,作冥思苦想狀,……學生都踴躍地舉起了手,一個個學生自信地走上講臺,分別闡述自己的觀點,所有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盯著黑板,有的同學一直不住地點頭,有的同學由疑惑到頓悟,有的學生脫口而出:“原來圍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真的有要求”。于是開始了一節課精彩的探索。
我的彈性的教學設計,給學生積極的思考討論創設了空間,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在驚嘆學生思維巨大潛力的同時,又暗自慶幸,以前沒有這樣的彈性的設計,走教案,繼續下一個環節,學生巨大的潛力就會被不知不覺地埋沒。反之,能根據學生實際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有思維價值的和思考空間的提問,給學生創造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去解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就會使學生成為一個積極的發現者,熱情地探索者,未來的創造者。
三、自主能力是“動態生成”的關鍵
再好的預設如果沒有具體的實施,也是白紙一張。設計得再完美的構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號型的東西。如何使這種結構化為載體的書面構想“鮮活”起來,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使其成為師生生命力動態生成的媒介,是我們的最高追求與終極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真正溶入于互動的課堂中,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切入點,并能堅定不移加以貫徹、實施。
學生在學《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這節課時,以前的我在課前給每個同學準備了一個1平方分米和20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具,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兩個同學一組, 合作探究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之間的關系,所有的學生幾乎思路一致,方法一致,而這次,學具的多少由學生自主選擇,論證的方法由學生自主選擇,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想出了許多種辦法:有的學生擺的過程中用到了20個1平方厘米, 有的學生用到的是10個或者是2個甚至是1個1平方厘米,有個別學生甚至都沒有用到學具也證明了平方厘米與平方分米之間的關系。回想到原來教學中單一的思維模式,而現在卻有這么多不同的方法,原因還是老師身上,我給學生“足夠”的學具的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想一想,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才能夠發揮了學生潛能,使我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教師應不斷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