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薇
摘 要:社會發展動力問題是人類歷史永恒的話題。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根據我國的國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發展狀況出發,不斷對社會發展動力問題進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會發展動力論,即毛澤東的“矛盾動力論”、鄧小平的“改革動力論”、江澤民的“創新動力論”、胡錦濤的“和諧動力論”和習近平的“綜合動力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動力論體系。這些理論抓住了我國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基本矛盾問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和社會發展動力學說,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動力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015-03
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永恒主題,而社會發展動力問題始終是社會發展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對于這一問題的持續探索和不斷創新,是基于對國情的科學認識、對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深刻揭示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和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階段性特點的全面把握。中國共產黨對這一問題的探討貫穿了六十多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程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偉大實踐。對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發展動力的探索進行梳理和審視,能夠看到其是沿著矛盾動力論、改革動力論、創新動力論、和諧動力論、綜合動力論的軌跡不斷推進和深化的。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動力論體系,同時這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回顧和比較這幾種在不同時期所形成的社會主義發展動力論,對于指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圍繞發展的動力,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經過六十多年的艱辛探索,形成了毛澤東的矛盾動力論、鄧小平的改革動力論、江澤民的創新動力論、胡錦濤的和諧動力論和習近平的綜合動力論。他們的探索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
一、毛澤東:矛盾動力論
社會主義發展動力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起推動作用的現實社會力量,具有歷史的性質和時代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把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于社會發展動力的一般原理用于分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際國情,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是在矛盾中發展、社會主義矛盾是社會發展動力的思想。
毛澤東的矛盾動力論是以矛盾為視角,以矛盾辯證法為方法論的關于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理論體系,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吸取斯大林由于在社會主義矛盾問題上形而上學而導致的嚴重問題的教訓,肯定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存在。二是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階級斗爭,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三是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1]同時,又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具有非對抗性,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調整而得以解決。四是區分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前者是分清是非問題,后者是分清敵我問題,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并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內部矛盾,正確處理這一矛盾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五是在分析以上矛盾的基礎上,得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
毛澤東矛盾動力論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問題,并正確地指導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然而,其積極影響并未長期保持下去。一方面在主要矛盾的判斷上出現嚴重失誤,最終犯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另一方面在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及其轉化途徑問題上,顛倒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夸大了矛盾的斗爭性及其在解決矛盾中的地位。主要矛盾的非階級斗爭性以及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客觀上要求必須把改革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
二、鄧小平:改革動力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科學地總結了毛澤東矛盾動力論的理論與實踐得失,在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中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作為衡量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首要尺度,提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這一思想。
在人類歷史上,社會主義作為全新的社會制度,其優越性就在于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高些、更快些。而這一優越性并不是隨著這種制度的建立就發揮出來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和途徑來實現,即通過體制來實現。具體說來,就是要通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來實現。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以后,還有其不成熟、不完善之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歷史上曾經起過積極作用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便暴露出來:所有制過于單一,權力過分集中,從而把本來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搞僵了。鄧小平所領導的改革運動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變革僵化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解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諸多因素,使潛在的生產力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以達到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其指導下,我國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生產力明顯得到了解放,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社會主義中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三、江澤民:創新動力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面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創新的要求,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發展動力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江澤民多次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六大又明確提出:“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
第三代領導集體強調的創新動力論是一個以思想觀念創新為先導,包括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動力體系,其內涵如下:第一,科技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之源泉。要將注意力集中于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戰略部署和具體途徑的研究上,特別強調科教興國戰略和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第二,制度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之牽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制度環境;此外,把公有制及其實現形式加以區分,從理論上解決了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制度性難題,使實踐中的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獲得了動力。二是在政治體制改革中,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發揮法制的權威性與強制性和德治的榜樣功能,以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第三,思想觀念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之先導,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精神動力。江澤民多次強調,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要始終抓住思想觀念創新這一根本,積極培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精神因素,為改革的深入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四、胡錦濤:和諧動力論
黨的十六大以來,面對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胡錦濤提出了要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更加和諧的社會,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5年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2]。黨的十七大報告更是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3]。這些重要的戰略部署及表述表明黨中央意在通過和諧社會的構建,力圖從源頭上和根本上破解發展難題,消除體制矛盾,激發社會活力。這標志著和諧動力論的問世。
和諧動力論要解決的是人的發展的問題。人在社會發展中是核心。只有不斷發展,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需要,社會才能和諧。唯此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諧動力論要解決的是社會的全面發展的問題。一個社會,尤其是當代社會應該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構成,和諧社會更是如此,與“五位一體”相對應的是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建設文明。和諧動力論要解決的是社會的協調發展的問題。通過統籌區域發展、城鄉發展等,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諧動力論要解決的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要重視資源、環境、人口問題,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從而實現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和諧就是資源、環境、人口與發展的最佳結合,就是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所能達到的優良狀態。
五、習近平:綜合動力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奮力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綜合動力論”。
進入歷史新階段,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在這種發展環境下,我們需要尋找、發現、挖掘、培育新的發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出發,著力破解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并形成了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是引領當今中國發展的戰略設計,其具有嚴謹的內在邏輯性,從社會發展動力的角度觀察,我們可以把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四個全面”理解為社會發展的“綜合動力論”,四者共同發揮合力,共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綜合動力論的目標系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描繪了中國人民追求的幸福生活圖景,成為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戰略目標。并且,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中國夢”的大坐標中進行衡量,認為全面小康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關系著中國夢的奠基。而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各種利益藩籬,實現全面小康才有動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國,建立規則秩序,推進公平正義,實現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從嚴治黨,鍛造領導核心,提供政治支撐,實現全面小康才有保證。
全面深化改革是綜合動力論的動力系統。改革始終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力破解一系列改革難題,實現了多方面改革理論和政策的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思想。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是貫穿始終的動力,也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實踐。對于全面依法治國,改革是齊頭并進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對于全面從嚴治黨,改革是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徑。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綜合動力論的法治保障系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而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本質要求。全面依法治國這一戰略舉措,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相輔相成,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提供基本動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撐。只有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全面小康才有法治保障;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據,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黨,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本質一致、辯證統一。
全面從嚴治黨是綜合動力論的控制系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以反腐倡廉為動力,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成熟。全面從嚴治黨是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各項目標順利實現的根本保證。全面從嚴治黨,就能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提供戰略指引,就能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提供政治保證,為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凝聚共識、凝聚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動力問題的探索是不斷深化和推進的,“矛盾——改革——創新——和諧——綜合”的動力軌跡表明黨在該問題上的認識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以此為指導,我們將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7.
[2]胡錦濤.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2-20.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