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靜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必須認真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必要性。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在其角色定位、教育方法、教育目標、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問題。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實現的新路徑,重點從完善工作機制、營造工作環境、轉變工作模式著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244-02
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一提法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研究課題,需要從人文關懷視野來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需要我們對它有深刻的理解,能夠把握其必要性、全面分析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以及探索其實現的路徑。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人文關懷既是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也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新,促進學生管理模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人文關懷必須貫徹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是十分必要的。
(一)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核心要求。大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是一種全方位和諧的發展,還是一種協調性可持續的發展,但人文素養的缺失嚴重影響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進程。當前高校中存在重科學知識教育而輕人文素質教育,沒有注重“人”的主體地位,也沒有突出“文”的重要作用。要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避免大學生素質畸形發展,必須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一方面進行大學生文化培育、實現以文化人;另一方面提升大學生人性,幫助其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全面發展。
(二)推動學科創新,促進學生管理模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新和轉變學生傳統管理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必然要求。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模式以及學生管理傳統模式已很難應對當今紛繁復雜的思想流變,不能夠及時有力回應新的實踐問題和新的理論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任,這就要求對其理論與實踐加以創新發展,轉變范式研究、轉換研究視角,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創新。人文關懷作為該學科創新的新載體和著力點,寓教育于管理,突出管理的人文性、強調管理中的情感滲透,實施情感管理,彰顯人文關懷,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管理關系,促進學生管理模式的新發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存在的問題
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方面取得了部分成績,但仍存在著人文關懷缺失的問題。
(一)偏重教師的主導,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是以“人”為出發點,準確地應該是以大學生為出發點。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是人思想觀念的一種轉變,但現實中往往將思想政治教育簡單歸結為對學生行為的規范和約束。凸顯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是建立在教師學生雙邊良性互動關系基礎之上,但教育過程中往往過多偏重教師的主導,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特點、自我需要、接受能力等等,這樣不可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要求,更無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品位。
(二)強化知識的灌輸,忽略學生的心理疏導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當作傳播意識形態的主要工具,導致教育中偏重政治理論知識灌輸,忽視學生心靈的共鳴、心理的疏導。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經常被政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所代替,認為只需要將政治觀念、道德知識等灌輸給學生就完成了教育任務。但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者灌輸的知識,卻無法做到心理和情感的認同,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自我檢驗以及在實際中的自我體驗。另外,學生還存在心理問題的壓力,思想政治教育本應通過思想的引導、心靈的溝通、精神的感化等來解決,但實際中往往通過約束性的規則制度,強調學生無條件服從,忽視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導致學生精神空虛和心理困惑,完全體現不出人文關懷的價值。
(三)注重群體的共性,忽略學生的個性發展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自己設定的教育方案,根據學科統一創設的教育目標,利用指定好的教育模式,將學生當作抽象的知識接納者,按照階級社會所設定的價值目標來培育大學生,注重大學生整個群體的社會共性,但忽略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作為對人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忽略學生需求的差異性,過分追求共性的發展而忽略個性的存在,甚至壓制學生個性,更沒有從學生個性發展高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張揚,嚴重偏離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人文關懷。
(四)強調學生的管束,忽視學生的自我需要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剛性管理,有著自身的管理制度、管理機制,更傾向于管理與束縛,因此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自我需要,忽視了教育管理中的人文關懷。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了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還要尊重和滿足大學生的合理需求。但在日常管理實踐中,根據統一的管理目標、依據統一的管理模式、按照統一的管理方法要求大學生的統一性和整體性,這種片面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完全抹殺了學生發展層次的差異性,完全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彰顯人文關懷的初衷。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實現的路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是十分必要的,但其中又存在種種問題。因此,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實現的有效路徑,需要從工作機制、工作模式、工作環境三方面進行剖析和進一步探索。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工作機制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必須完善相關的工作機制建設,完善相關的領導機制、評價機制、管理機制。
第一,完善領導機制。領導機制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關鍵因素,其中《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第二,完善評價機制。評價機制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成效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進行評價,評價其是否符合人文關懷理念,是否堅持人文關懷價值取向,評價教師是否掌握和具備人文關懷的能力和技巧等等。另一方面,評價學生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是否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等等。在實際過程中,要將兩種評價相結合,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進行效果評價。
第三,完善管理機制。在管理中滲透人本精神,秉承服務意識和人本理念,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完善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管理機制。一方面,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營造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性化管理局面。另一方面,完善學生自我管理機制,自我管理是體現人文關懷的有效范式,標志著學生外在行為內化為道德素養的開始,最終實現學生自己管理自己。
(二)轉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工作模式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要將人文關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心理疏導、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著手,轉變工作模式,凸顯人文關懷。
第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系、培養、發展他們,而不能簡單地將學生作為被管理和被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調其社會價值外,還要凸顯它的個體價值。更要具有人性化色彩,注重學生的合理需要,充分表現出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切。
第二,注重學生的心理疏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管理制度為主,規范學生的行為,而忽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彰顯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身情緒發展變化的特點,把握自身情緒發展規律,掌握一些必要的自我調節心理情緒方法和技巧, 增強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強調整體統一的同時,必須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個體之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每個人都有個性,而個性均不同,體現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必須正視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發掘學生身上潛在的優點,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提升學生心理正能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營造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工作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工作環境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有效載體,必須從物質環境、網絡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進一步營造美好的工作環境。
第一,物質環境。高校物質環境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陣地,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心靈的凈化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過程中要注重環境的實用性和育人性,在建設學校物質環境時,充分結合本校特征、文化特點,堅持實用性原則以及堅持育人性原則,營造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
第二,網絡環境。網絡為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提供了可能,教育中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等及時了解網絡動態,及時掌握學生思想波動,并與學生無障礙溝通,回答和解決學生所關心的學習、生活、就業等問題,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同時加強網絡思想輿論引導,建設愛國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的教育網站,引導學生提高自制力和自控力,文明使用網絡。
第三,人文環境。人文環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彰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建立具有人性化的和諧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真心交流、良性互動。教師與學生相互理解,共同探討更加凸顯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營造人文環境,堅持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用良好的人文環境去影響學生、塑造學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01.
[2]俞吾金.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度[N].光明日報,2001-02-06.
[3]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4]劉永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2005(5) .
[5]沈壯海,李巖.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