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英
摘 要:地方政府的社會責任就是提供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保障民眾生存和發展的底線,不斷增加民眾的幸福感。當前,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需要從加強公共服務的意識與職能轉變、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拓寬有效參與渠道、推進公共服務公平化均等化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共享;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049-02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分別提出了“共享”“開放”“綠色”“協調”“創新”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而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貫徹實踐“共享發展”理念的核心要領。
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公共衛生、文化生活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我國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分布失衡、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中缺位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快速節奏等。《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這正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使公共服務更加均衡、普遍地惠及更多百姓,做出的重大部署。各級地方政府應準確把握、全力落實這一部署,使“共享發展”的理念實踐讓廣大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一、加強公共服務意識,切實履行公共服務責任
能力建設以思想認識為前提,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意識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首要任務,公眾服務意識的強化更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關鍵所在。切實要求地方政府及其公務人員銘記公眾服務的宗旨,在高效優質的服務過程中通過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公平意識”“責任意識”,良好地體現自身價值;政府及公務人員要樹立并明確政府就是服務者的觀念意識,作為面向廣大人民的公共機構,要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地方政府的法定義務,而并非道義性義務或政策性義務;政府服務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其公眾行為將直接影響到基層民眾的切身利益,如果其漠視廣大人民群眾的相關利益就意味著政府在公眾服務責任上的失職。有能力的政府機構,能夠做到在維持自身正常運作的同時,也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市場機制所不能滿足的社會公共需求。因此,地方政府要把解決公眾直觀利益問題作為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把公眾作為導向,根據公共需求的變化不斷提供公共服務。對公民提出的各類依法合理的要求,地方政府都負有責任去做出回應且給予滿足,并對法規職能負有執行的責任。
二、加強公共服務職能,促進職能履行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變更
《建議》提出:“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牽住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牛鼻子”,對落實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動力轉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公共服務共建的第一責任主體是各級政府。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成功,方可讓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突顯職能以及為市場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合作鋪平道路,同時也讓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得以提高,并把主要精力切實有效地用在對于公共所需產品及服務提供的薄弱環節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重大理論觀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質就是讓價值規律、競爭和供求規律等市場經濟規律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促進可持續發展。市場經濟是把政府的有效作用建立在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維護市場秩序并彌補可能會出現的市場失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政府工作在市場經濟方面產生切實有效的作用。十八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創新服務”,是轉變政府職能,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的緊迫需要,同時也是新供給理論下,激發市場內在活力的有效途徑。新形勢下,地方政府履行創新職能,應更好地遵循科技創新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個規律,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創新活動的部署、引導。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更多為各類創新主體“松綁減負”、清障搭臺,把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更加充分地激發出來、釋放出來。
三、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地方政府與社會加強協作
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直接影響了其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共享水平。《建議》強調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就是要處理好加大財政投入與完善體制機制、履行政府職責與發揮市場作用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參與、公平競爭的格局,不斷加強公共服務協作共建水平,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及效率。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關乎民生福祉,這決定了公共服務共建還要向社會和百姓開放,其主要形式就是政府購買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即有明確要求,“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要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地方政府雖然是重要的公共服務供給主體,但是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應由過去萬能的供給者變為有限的供給者,要根據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各自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定位,重塑政府與社會的合作互動關系。因為,政府越來越多地與社會資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務的PPP模式(注: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作為一個改革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但這絕不是政府對公共服務供給責任的卸載,而是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另一種途徑,是一種充分借助了社會資本的競爭優勢,規避了政府壟斷性劣勢的公共服務供給新途徑。在這種新途徑中,政府更應該是一個提供者和監督者,而不再是提供者、生產者和監督者三者合一。這種新途徑有利于政府從大量非核心、非優勢的公共服務中“抽身”出來,推動自身改革和職能轉變,遏制個別部門從公共服務中牟取利益,減少公共服務中的腐敗交易;有利于打破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推動公共服務強化競爭、提高效率、改善服務;有利于非公機構和非公企業的發展壯大,為民間社會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
四、拓寬公眾有效參與渠道,改善公共服務質量
公眾廣泛、有效的參與可以增加政府決策的社會認同感,政民合作、互動協商、伙伴關系的建立等,可以改善公共服務提供質量。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同時加快建立各種經濟協作組織、公益互助組織、群眾自治組織,更加有效地把群眾組織起來。地方政府要注重加強宣傳教育,培養公民意識,引導廣大群眾發揮主人翁精神,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參與社會管理;拓寬公眾參與政府公共服務建設的渠道,進一步暢通群眾參與的途徑,努力形成社會建設與管理人人參與、小康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五、注重維護公共服務的普惠性,推進公共服務公平化、均等化
公共服務均等、普惠是“共享”的前提,均等、普惠就是全體居民不論其地域、民族、性別、收入及社會地位如何,都應該公平、均等地獲得基本公共服務。早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概念,旨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實現。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又強調了均等化方向,并且明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的目標。提出:“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全覆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這是要通過改善公共服務的分布格局,彌補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服務的不足和短板。
當然,地方政府要認識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是相等化。由于現實情況千差萬別,基本公共服務不可能完全相等,數量、質量的完全相同只是理想狀態。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要注重機會的公平和均等。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是地方政府獲得公民滿意,進而得到公民信任和支持,擴大群眾基礎的有效途徑。因而,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縮小農村地區與城市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總之,“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及其相關制度安排,全面回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全體人民真切感受到全面小康給我們帶來的實惠和福利,必將極大激發全體人民共建全面小康社會的愿望與決心。各級政府要切實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加強公共服務職能轉變、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拓寬公眾有效參與渠道、推進公共服務公平化均等化,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EB/OL].[2016-01-10].http://www.hntzb.org.cn/-
site18/ywkd/01/205356.shtml.
[2]孟祥峰.增加公共服務供給[G]//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韓長賦.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G]//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井敏.PPP模式中政府角色定位[N].學習時報,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