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銘揚 陳芬
摘 要: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用了兩卷的篇幅來論述“友愛”這一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在道德倫理生活中,“友愛”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即德性的一種,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之一,友愛還是把城邦聯系起來的紐帶。亞里士多德關于友愛的論述立論持平、深刻、扼要又易實踐,對于我們更好地處理社會人際交往、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友愛
中圖分類號:B502.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076-02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著名哲學家,黑格爾稱之為“最有才最淵博的天才之一”“所有哲學家的老師”,他首次把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哲學中劃分出來,他寫出了倫理學的首部專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主要著作有《尼各馬可倫理學》《歐德謨倫理學》《大倫理學》三部。這三部倫理學著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尼各馬可倫理學》。全書共十卷,第八卷、第九卷對友愛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友愛”一詞在古希臘除了我們現在普遍認可的朋友之間的友情之外還有更為廣泛的含義,即友愛涵蓋了彼此的任何好感。它可以用于任何兩個人之間既包括同性也包括異性,既包括家庭內部的關系如父子、夫妻、兄弟等,也包括家庭外部的關系,如鄰里、同僚等;既包含城邦中人們之間的友愛也包含了統治者對平民的友愛等。本文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友愛觀的全面介紹進一步思考其友愛觀在當今社會的實際意義。
一、友愛方面概念的介紹
友愛在西方哲學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有其獨特而深刻的意義。從古希臘理性主義倫理思想的奠基人蘇格拉底到其繼承人、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奧古斯丁等人均對友愛這一話題在不同程度上進行過研究。下面將對友愛方面的相關概念進行介紹。
1.亞里士多德對于“友愛”這一概念的界定
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即是一種德性或可以說是包含一種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之一。在對比友愛和愛之后他發現了二者的不同,他認為愛是一種情感而友愛則是一種品質是人自然情感的理智表達,友愛則是對愛的進一步升華是一種調整的結果。每一種友愛都是因某種善或快樂——總體上的或對愛者而言的——而發生。
在友愛的量的方面,他認為在完善的友愛的意義上,就像一個人只能和一個人相愛一樣,一個人也不能和兩個人交朋友,好人和真正有德性的人互相才能產生完善的友愛。此外,好人也并沒有那么多。而且友愛需要時間,需要形成共同的道德。
2.亞里士多德對友愛的分類
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善的有德性的、令人愉悅的快樂和有用的東西才是可愛的事物為人們所愛。所以愛有三種原因。由于這三種原因彼此不同,基于它們而產生的友愛也就不同。相應于三種事物,就產生三種友愛——善的或有德性的友愛、令人愉悅的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
由于有用而互愛的人不是為了對方自身的原因,而是為了從對方那獲得利益。基于快樂原因的友愛也是這樣,這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和利益。例如,大多數人樂意和智者相處,不是因為他具有好品質而是因為他能帶來快樂。因此那些為了有用而友愛的人是為了獲取好處,那些為了快樂而友愛的人是為了使自己愉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因為利益或貪圖享樂而結為朋友。而這種利益或享樂來得快,失去也很容易,當一切如過眼云煙般消逝后,這種友愛的關系也會很快結束。所以兩種友愛皆具有偶然性都很短暫,一旦任何一方有所變化,這樣的友愛就會走向消亡。
最完善的友愛是具有善的德性的人與好人彼此的友愛。首先,他們彼此都是由于朋友自身而期望他好,且他們也都是好人。那些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因為他們愛朋友是因其自身,而不是由于偶然性。所以這種友愛只要他們一直是好人就可以得到保持。其次他們每個人既在總體上是好人,又相對于他的朋友是好人,他們每個人也在這兩種意義上令朋友愉悅。因為好人既在總體上令人愉悅,彼此也會感到愉悅。這樣的友愛自然是持久的,因為朋友所具有的所有特性都包含在這種友愛中。
3.亞里士多德友愛的特性
首先,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彼此都懷有善意才是友愛,并且這種善意還必須被對方所知。他認為友愛不是指對沒有生命的物體的愛,因為這種愛沒有回報,我們對它們也不會產生善的想法。例如希望一瓶酒好是荒唐的,我們最多希望它保存得很好以便隨時可以享用。但是人們說,對朋友就應當希望對于他是善的事物。若是懷有這種愿望但是對方沒有回報這樣的愿望,它就只是一種善意。一個人有時對他未曾謀面的他認為好或有用的人抱有善意,這些人中間可能也有某個人對他抱有同樣的善意。這兩個人當然互相都有善意,但是如果他們每一個都不知道對方的善意,我們怎么能說他們是朋友呢?
然后,他認為善的友愛不但是在持久性和其他特性上完備,更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在這類友愛中得到了相像的東西。友愛源于相似,我們愛的是與我們本身相似的朋友,所以諺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寒鴉臨寒鴉而棲”。快樂的友愛與這種友愛有相似之處,由于好人都互相感到愉悅。有用的友愛也有他的相似之處,由于好人也可以彼此利用。在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中,也只有在雙方都得到了同樣的東西如快樂,并在同樣的事務上得到同樣的東西時,友愛才能保持。
其次,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友愛具有穩固性。只有好人之間的友愛才是不受離間的,因為一個久經考驗、彼此間可以相信,確信他永遠不會做不公正的事,并具有真正朋友的所有其他特性的人,我們不會相信別人關于他的閑話。
最后,他認為沒有什么能比共同生活更能體現友愛的特征。正如在德性上有人是因為具有那些品質,有人是因為在現實活動中運用那些品質而被稱為好人一樣,友愛也是如此。共同生活,相互提供快樂與服務的人們是在做朋友,睡著的人和彼此分離的人則不是在做朋友,而只是有做朋友的品質。那些相互客客氣氣,但是不共同生活的人,所具有的是善意而不是友愛。
二、友愛、公正與共同體
友愛與公正都依賴于共同體且相關程度相同。首先,任何共同體中都會存在公正,也會存在友愛。其次,就像俗語所說“志同道合”,友愛就在于共同。兄弟與小伙伴之間全部都是共同的。但不同友愛中的公正也各不相同。
1.友愛與公正的相關性質
首先友愛與公正都與共同的東西相關;其次共同體或關系的性質有所區別,公正也就如友愛一樣有所差異。如果彼此持有的友愛很強,那么所犯下的不公正就越嚴重,例如去搶奪一個朋友東西的行為就比搶一個陌生人東西的行為更令人厭惡;拒絕父母的請求比拒絕他人的請求更可憎。或者反過來說,友愛越深厚,反而會對公正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友愛與什么樣的人相關,公正就與什么樣的人相關。所以雖然有友愛就不需要公正但這種相關性仍可以從公正的相反者方面看出來。
2.公正對于共同體的作用
政治共同體是由其他所有的共同體構成的亦是最高共同體。因為人們最初都是為了一些利益即獲得生存必需品而聚集在一起。所以人們理所當然地把政治共同體的成立目的理解為對利益的追求。共同利益被立法者視為政治共同體的公正,比如漁民聚集起來出海打魚是為了獲取補給養家。
3.友愛對于城邦的作用
友愛是把城邦聯系起來的紐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友愛不僅僅存在于朋友之間,而且也存在于兄弟、長輩與晚輩、夫妻、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可以說友愛是調整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相當于儒家的仁愛,西方的博愛。正因如此,亞里士多德認為立法者把友愛看的比公正更重要,因為友愛能夠把城邦緊密聯系起來。因此國家的統治者應當采取措施消除城邦中人們的隔閡,增進團結友愛,從而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國家力量的強大。
三、友愛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首先,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與我國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平等、公正、團結、友愛這些兩千多年前就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經典議題到現在依然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所要遵循的規則。固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友愛和我們當今社會所普遍承認的友愛在本質上有很大區別,然則其對于友愛相關觀點的闡述為我們后世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考方向。
其次,亞里士多德曾在友愛這一卷里開篇就提到過,友愛不僅僅是一種德性更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它還是把城邦聯系起來的紐帶。城邦的友愛就類似于團結。這與我們目前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公正、友善等概念是一致的。在我們和諧社會當中,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團結友愛,這種價值觀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的行動導向,因此友愛有利于達到和諧。
最后,認真學習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對于我們現代青年人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最基礎的道德要求的友愛其實也在學生德育教學中占據一席之地,友愛這一要求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卻沒有被很好運用。例如20世紀末發生在我國清華大學的朱令鉈中毒事件、2004年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還有2013年復旦大學投毒事件等等,這一系列的校園惡性事件的曝光在全社會引起了嘩然大波。同學之間的同窗之情本是最純潔的友情但是導致這一樁樁悲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一系列慘劇的發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目前教育方面的一個問題——學校和父母對于子女德育的忽視。當今的教育大方向普遍是重智育輕德育這導致了一部分年輕人三觀的扭曲。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現狀,力求讓教育回歸于求真育人的原本軌道上去。《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友愛觀,即使與我們當今所理解的友愛相比視域更為廣闊,但亞氏對他的友愛觀對于他所在時代指導意義的極大認可和我們如今重提德育重提友愛的初衷是相似的。只有善的友愛才最值得我們追求,因為它不包含利益的計算和享樂。因此找到正確的價值導向才能正確與人相處,避免對于功利的過度追求,筆者認為這是我們廣大青年人今后學習生活上應該注意思考的。
參考文獻:
[1]廖申白.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廖申白.亞里士多德友愛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